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很榮幸能參與到脫貧攻堅這項工作中,成為眾多扶貧幹部中的一員,用真情和責任踐行我的扶貧之路。
2020年11月23日下午,當聽到貴州省政府副秘書長袁家榆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貴州省剩下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時,我眼眶溼潤了,非常激動,幾年來扶貧路上的一幕幕像放電影一樣划過我的腦海。
我們單位結對幫扶的對象是普安縣盤水街道官田村。2015年,剛開始接觸扶貧工作時,我像打了雞血一樣,熱情高漲,每天走鄉串戶,收集資料。記得有一次去爛田組,爬上那座大山時,天色已晚,餘霞映紅了半邊天,狗吠之聲響徹山谷,整個村莊是如此祥和,氣喘籲籲的我第一次發現官田村是那麼美麗。
根據組織安排,我成了譚化高、譚化禮、楊國賢、羅其山戶的幫扶責任人。通過多次入戶走訪,我了解到他們各戶的詳細情況,制定了相應的幫扶措施。
給群眾解釋相關政策
譚化高戶主要的負擔來自兩個孩子的教育經費,我充分利用國家的相關政策,與他們就讀的學校取得聯繫,幫他們申請助學資助。
記得第一次幫譚禮豪申請助學補助那天,因為資料、程序較繁瑣,我在他家和縣城之間往返跑了4次,最後做完資料時,譚化高的妻子鄒代敏激動地對我說:「代老師,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你,要不是你,我們都不知道怎麼辦了!」補助打到他們卡上時,譚化高第一時間給我打了電話,聽著電話那頭激動的話語,我感覺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羅其山因為屋基手續的事跟村裡面有點誤會,怎麼都不配合檢查組的工作。我到街上買了兩斤牛肉和一打啤酒到他家,叔侄倆坐下來掏心窩子地交談起來,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摸清楚後,我沒有責怪他,而是給他解釋了國家的相關政策,酒過三巡後,他跟村裡的誤會解開了,積極配合工作。
跟羅其山談心
我對我的工作有了重新認識,他們並不僅僅是我的幫扶對象,我應該把他們當親人,用真情去對待他們,才能換得他們的真心。
【人物小傳】
代政富,普安縣中等職業學校教師。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義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