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泰晤士河,倫敦好像就不能發生故事」:大河大城的黑暗與美好

2021-01-08 界面新聞

記者 | 實習生 黃俊儀編輯 | 黃月1

「沒有人會否認泰晤士河對倫敦的至關重要性。它為這座城市帶來了貿易,同時也帶來了美、骯髒、財富、悲慘與尊嚴。如果沒有泰晤士河,倫敦這座城市就不會存在。」

泰晤士河既是英國的母親河,也是一部流動的城市歷史。在《泰晤士:大河大城》一書中,作者彼得·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讓這條大河流到了中國讀者眼前,從它的源頭講到它的氣候,從它的貿易寫到它的文學,氣勢磅礴且魅力無窮,仿佛英國文化潺潺流動於這條河的水波之中。

「河水並不是在這意義上變成一面鏡子,它比鏡子更溫柔、更廣大、更誘人。它令被反射的世界變得深沉,可能比水面上的實際事物還要更為深沉。」總長為215英裡的泰晤士河,不及尼羅河的二十分之一,這短短一條河流為什麼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泰晤士》作為一部河流傳記,留給了我們一份關於人類文明的啟示。

《泰晤士》是阿克羅伊德《倫敦傳》的姐妹篇,也是上海文藝出版社「讀城系列」的最新一部作品。這一叢書曾帶我們去往柏林(《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伊斯坦堡(《伊斯坦堡:面紗下的七丘之城》)、威尼斯(《威尼斯:晨昏島嶼的集市》)和孟買(《孟買:欲望叢林》)……

在上海書展上,幾位有著旅英經歷的嘉賓從城市、歷史和人的關係等角度出發,與讀者分享了自己閱讀《泰晤士》之後的感受和思考,他們分別是作家毛尖、電視主持人兼新聞評論員駱新、本書譯者任明及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曾劭愷。

《泰晤士:大河大城》[英] 彼得·阿克羅伊德 著 任明 譯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6 汙穢與骯髒

「世界上最大城市的糞便和垃圾,流進了泰晤士河。300萬人使用過的汙水在潮汐中冒泡——泰晤士河變成了一條巨大的、敞開的下水道。」在阿克羅伊德的筆下,浪漫與優雅並存的泰晤士河的黑暗過往被殘酷揭開,它曾一度是一條死亡之河。提及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三位嘉賓從不同視角解讀了書中對「汙穢與骯髒」的泰晤士河的描繪。

駱新與讀者分享了BBC系列紀錄片《骯髒之城》,他提到,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英國有著髒亂不堪的過去,直至1666年在北岸整整燒了四天的大火,倫敦這座城市才開始被重構。「英國人愛喝啤酒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泰晤士河的水太髒,人們在確保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最安全的辦法就是飲用加工後的啤酒,」駱新說道。

毛尖則從文學層面對「髒亂差」展開剖析。她認為該書最災難性的部分發生在「死亡之河」一節,作者僅僅用兩頁紙的篇幅,將死亡、悲劇和離別的細節刻畫得駭人又慘烈,營造了一個充滿電影感的想像空間。她說:「像我們這樣沒有到過泰晤士邊上的人,會覺得它是故事的發源地——沒有泰晤士河,倫敦好像就不能發生故事了——這就是這條河特別有魅力的地方。」

曾劭愷對毛尖的觀點表示認同,他提出,英國文學從17世紀以後特別強調想像空間,「這跟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很有關係,用文字畫畫的處理方式在這本書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城市文化客廳

「牛津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在那裡你可以回望上遊,思考泰晤士河安靜的起源,也可以朝下遊看去,凝望即將到來的倫敦的廣大。」

任明坦言,自己在翻譯《泰晤士》一書時,明顯感受到泰晤士河的上遊、中遊、下遊迥然不同,阿克羅伊德對不同層次感的把握自然生動,同時充滿了哲學思考。

航拍泰晤士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分層並不意味著割裂,公共文化氛圍在倫敦這座城市隨處可見。駱新提到自己旅英經歷中印象最深的,是擺放在泰晤士河邊的「公共座椅」,公眾在捐款後可在該座椅上標刻想要紀念的人名,每一個座椅都承載了一個人的故事。除此之外,英國人也十分熱衷在河畔進行露天聚會,「這是個信息交換的過程。什麼樣的社會是最好的社會?一定是知識可以被共享的社會。」以此為例,駱新認為,泰晤士河作為城市公共文化客廳的角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泰晤士河流經牛津大學,曾在這座學府攻讀哲學博士的曾劭愷回憶起,自己到英國以後對泰晤士的印象經歷了瞬間轉換——從閱讀《狄更斯傳》時的灰暗印象,切換至現代浪漫的美好,除了這條河流的自然風光以外,更多增色源於在河岸邊與教授、學者們談笑風生的記憶。設想漫長的夏日黃昏浸入夜晚之際,泰晤士河面閃動著粼粼波光,每個人在這一時刻都和城市建立了某種不可磨滅的聯結。

死後重生

在閱讀《泰晤士》的過程中,毛尖發現,特定章節的內容反映出了英國人對於死亡有著與我們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達。「英國常被認為是『自殺國度』,書裡有非常多的文本跟『死』有關係,但這些死亡寫得非常輕鬆,甚至洋溢出奇特的歡樂來。」她說,「以反生命的方式表達奇特性和歡樂性,這種死亡態度,在某種程度上締造了英國文學。」

「舉輕若重和舉重若輕是英國文學非常重要的特點,」駱新補充道。關於英國文學的死亡觀,曾劭愷以英國文學家約翰·班揚(John Bunyan)的著作《天路歷程》為例向讀者闡釋:「河流一直有文學上的象徵意義,泰晤士河在倫敦大火後帶來了死後重生,把河流跟死亡聯繫在一起,帶來死亡也帶來生命。」

倫敦地鐵的泰晤士河隧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任明補充道,在翻譯過程中他發現,該書對死亡情節的描寫不乏有極度悲慘的部分。作者不僅從宗教角度解讀了英國人對死亡的態度,也從自然敬畏的角度展示了自然觀是如何充實這條河流、形成萬物循環的過程。

相關焦點

  • 讀城倫敦,從泰晤士河講起
    泰晤士河是英格蘭最長的一條河流,全長346公裡,橫貫倫敦與沿河十多座城鎮。阿克羅伊德在《倫敦傳》中指出泰晤士河在倫敦城裡的支配地位早在羅馬人來臨之前便已深入人心。據說2000多年前羅馬人最終選定倫敦現在的位置造城,正是因為這裡的河道窄而深,既是天然的港灣,又是建立攻守之地、掌握對泰晤士河控制權的首選。這一選擇成就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泰晤士:大河大城》歷史敘述的起點。
  • 何懷宏:泰晤士河曾千帆競發,這裡有文明演變的風景
    彼得·阿克羅伊德一定是很愛那一片地方,愛那英倫的一角,所以在寫《倫敦傳》之外,還寫了這部《泰晤士河》的傳記。他既為一座大城做傳,也為一條大河做傳。城是固定的,河是流動的。而一條流經城市的大河,往往能讓這座城市充滿活力,甚至具有靈性。但河流又有自己的歷史,它不是僅僅為了一座城的。
  • 鯨魚遊到了倫敦市中心?盤點泰晤士河上曾發生過的「老故事」
    提到泰晤士河,你可能覺得,它只是流經倫敦的一條普通河流,但是,在攝影師Julia Fullerton-Batten看來,泰晤士河就代表著倫敦精神。她根據歷史資料,以情景再現的方式,還原了一系列發生在泰晤士河中的故事。
  • 泰晤士河,為什麼會被人視為一面道德的鏡子?
    《泰晤士:大河大城》,[英]彼得·阿克羅伊德著,任明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6月。每一代藝術家都被泰晤士河所吸引。它是世界上被人畫得最多的河流。 當華茲華斯(Wordsworth)在低潮時觀察泰晤士河,他看到倫敦「偉大的心臟」「靜靜地躺在那裡」;在這裡他所使用的是一種與人體循環相關的想像。在這裡,河就像是人體中的血液,充盈著周圍地區的靜脈與動脈,沒有它,倫敦的生命就會終止。
  • 泰晤士河畔的「呼啦圈」
    誰不說俺母親河好,但站在大本鐘下放眼望去,河水流經之處,確實都是倫敦的精華景點,別的不說,光是大本鐘邊上的國會大廈就足以讓人流連忘返幾十分鐘的,而納爾遜海軍統帥雕像、葬有眾多偉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聖保羅大教堂、曾經見證過英國歷史上黑暗時期的倫敦塔、可以起降開關的倫敦塔橋等等。
  • 泰晤士河其實是「袖珍」河流
    提到歐洲的著名河流,很容易想到英國的泰晤士河,似乎泰晤士河是一條大河。其實,名氣和大小不一定對應,泰晤士河雖然是英國最大河流,但是在歐洲,恐怕就只能算做一條「袖珍」河流了,當然這是從河流的徑流量來算的。
  • 泰晤士河寬度決定倫敦位置
    提到倫敦,很少有人會忽略泰晤士河。泰晤士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上遊安靜平緩,河道不寬,而通向入海口的地方則水面浩瀚,與潮汐相互呼應,蔚為壯觀。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英國的時候,泰晤士河已經是重要的運輸通道。  從北岸開始發展  今日倫敦的大致位置實際上就是由泰晤士河決定的。
  • 泰晤士河上悽美的愛情
    泰晤士河(Thames River)在賽爾特語意為「寬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為進出大西洋的捷徑。泰晤士河從西向東橫穿倫敦,把城市分為南北兩岸。河水清澈平緩,輪船與遊艇在河上航行,就好像在藍色的綢緞上滑行。蜿蜒平緩的泰晤士河,是倫敦的生命線,數百年來,一直是倫敦的主要交通大道。   遊覽倫敦的一個好方式,就是泛舟泰晤士河,從河中央欣賞兩岸的風光。
  • 倫敦泰晤士河沿岸,女王陛下的宮殿與城堡,歷史故事在這裡上演
    泰晤士河作為倫敦最大的河流,在英國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有著運輸,交通等至關重要的左右。小魚兒也會在往後的文章裡,會一直沿著長長的泰晤士河為大家介紹倫敦的各個景點。鳥瞰整座倫敦塔,其實更像是兩個同心圓,小魚兒覺得這樣的建築方式其實更符合城堡抵禦入侵的設計,不知道有沒有讓小可愛想到《進擊的巨人》中的城池的布局呢?倫敦塔外圍最外圍的幕牆和塔樓呈現白色,所以現在也被叫成白塔(white tower)。白塔是一個三層的諾曼式建築,在倫敦塔的四角都建有塔樓,高4.6米,裡面還有兩層的聖約翰敬拜堂,小魚兒聽說這可以算的上是最古老的教堂了。
  • 倫敦泰晤士河邊的歷史愛好者
    但是沿著倫敦泰晤士河尋找,你很有可能會發現一段古老的歷史。The Thames is dubbed as the "mother" river in England. It originates from Cotswolds Hills in the southwest of England, with a total length of 346 km.
  •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周邊景觀,由江西的谷女士拍攝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是英國著名的母親河。也稱泰姆河,發源於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希爾斯,全長346公裡,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積13000平方公裡,在倫敦下遊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公裡的河口,注入北海。
  • 倫敦跨年煙火取消!但這場煙花秀,讓英國人重新認識了泰晤士河!
    倫敦跨年煙火表演,一直是很多人對於英國美好回憶的一隅。  不少倫敦市民在居家隔離幾個月後,發現泰晤士河畔都已經大變樣了。    從進倫敦、到收購地皮、再到蓋樓封頂,富力只用了三年時間。這個速度在英國,真的是非常快了。
  • 春末夏初 泰晤士河上聆聽悽美的愛情
    維也納有萊茵河,巴黎有塞納河,布拉格有伏爾塔瓦河……每個美好的城市中,似乎都少不了蜿蜒的河水穿流而過。倫敦塔橋、倫敦塔、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泰特現當代美術館、國家劇院、倫敦眼、大笨鐘、國會大廈……倫敦的有很多很景點的旅遊景點集中在泰晤士河兩岸。如果不遣船踏歌,溯河而上,似乎辜負了泰晤士河的好心意。遊客可以選擇搭乘這些遊船,也可以幾個人租一條小遊艇,飽覽泰晤士河沿岸不同時刻的美景。
  • 倫敦——泰晤士河畔的經典浪漫
    泰晤士河公元43年,倫敦由於入侵的羅馬人而始建,後經歷千年滄桑,一直穩居大不列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海洋性季風氣候使得倫敦的天氣時不時地鬧一些小脾氣。倫敦的天空變化多端是出了名的,而倫敦的霧卻總透露出一種低調的精緻。雨霧中的古樸建築讓人禁不住頓生憐愛之情,窄長的街道兩旁往往少不得擺弄花藝的小家碧玉。如今,霧都其實已經名不符實,經過政府的大力整頓,倫敦的空氣品質日趨轉好,遇上好天氣不再是奢望,當然此時倫敦的乾淨透徹就毫無保留地映入眼底了,也算是對錯過霧都的灰色浪漫的一種補償吧!
  • 來倫敦旅遊,你見過泰晤士河上的船屋嗎?
    來英國倫敦旅遊,你一定會為美麗的泰晤士河所傾倒,為泰晤士河兩岸許多處古蹟名勝和光鮮亮麗的現代建築所折服……然而出國旅遊,只是在導遊的指引下,到一些所謂的「必遊景點」,照個相,打個卡,也就太沒有意思了。我倒覺得順便去倫敦老百姓生活的地方走一走,轉一轉,了解一下他們的真實生活,旅遊的意義或許更大。走吧,小編帶你看一看,在泰晤士河兩岸高樓大廈中間「隱藏」在小小河叉當中的一些船屋,或許你會對倫敦的百姓生活了解的更深刻一些……在倫敦泰晤士河新建的金融區旁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河叉,在住宅區的河叉當中,就有這不少這樣的水上居民住宅小區。
  • 倫敦泰晤士河上,浪漫的塔橋,想體驗的英倫浪漫這裡都有
    「倫敦塔橋垮下來,垮下來,垮下來」,這首兒歌應該有不少的小可愛在小的時候聽過吧。歌詞中提到的倫敦塔橋,就是今天小魚兒想給大家介紹的倫敦最矚目的地標建築之一啦!印刷倫敦塔橋小魚兒覺得倫敦塔橋一定是來倫敦的遊客必定會來打卡拍照的地方。第一無二運作方式,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風格,兩側塔橋藍色的尖頂和花崗巖的塔橋骨架,具有現代風格的鋼鐵吊索,無論是白天還是傍晚都讓倫敦塔橋成為泰晤士河上最值得遊覽的風景線。尤其是黃昏的時候,天邊無限美好的雲彩,在塔橋上還有小魚兒最愛的藍色,在這裡就好像做夢一般啊。
  • 「攝影藝術要植根於生活」 《關於泰晤士河的故事》學術論壇昨舉行
    昨日下午,由英國藝術家茱莉亞·弗勒頓·巴頓帶來的《關於泰晤士河的故事》學術論壇在麗水市文化館三樓多功能廳舉行,現場吸引了近百名攝影愛好者參加。  茱莉亞·弗勒頓·巴頓1970年生於德國不萊梅,少年時期跟隨家人輾轉生活在德國和美國,16歲時定居於英國。  泰晤士河流經倫敦,是英國第二長河流,也是英國的「母親河」。
  • 泰晤士河:如何用照片重現一條河流的過往?
    30年前從德國搬到倫敦的Julia Fullerton-Batten便是被其迷住的藝術家之一。她的作品《父親河,泰晤士河》是一首對河岸上發生過的人物、故事和傳說的頌歌。泰晤士河上的鯨魚。2006年1月,一頭雌性北方寬吻鯨幼崽被發現在泰晤士河中遊泳。她長約5米,重約7噸,正常的棲息地應該位於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最北部的海岸或者北冰洋。
  • 《三人同舟》——三個人和一條狗同遊泰晤士河的故事,妙趣橫生
    這本書的國外版本非常多,可以去搜傑羅姆的英文網址Jerome Society這是1889年由布裡斯託出版的版本封面,這本書的原版在豆瓣評分9.4,算是很高了;書是關於在泰晤士河划船的故事,是作者和朋友經歷的故事,不過情節頗讓人發笑;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那些看似荒謬的舉動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 倫敦市長正式批准在泰晤士河上建造花園大橋(圖)
    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外媒報導,倫敦計劃耗資1.75億英鎊,在泰晤士河上建一座跨河的花園大橋,這一計劃已經獲得倫敦市長批准,預計可以在明年動工。它是英國影星蘭姆麗和著名設計師、2012年倫敦奧運火炬的設計者託馬斯·赫斯維克的創意。此前,倫敦威斯敏斯特區政府和另一個涉及的倫敦蘭貝斯區政府(Lambeth)已經批准了建設計劃。倫敦市長辦公室說,建橋工程可以在明年動工。據估計,建成後,過橋人數每年將有7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