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覺中國
近日,福州45歲的阿發出現高燒不退,畏冷、乏力、咳嗽等症狀,住院5天後,不僅未能好轉,還出現了呼吸衰竭等危急情況。醫生進行NGS(一種基因測序技術)病原學檢測發現,阿發竟然感染了「鸚鵡熱」。醫生進一步了解發現,阿發養鴿子已有20餘年,且長時間處在不通風的空調房內工作。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醫師吳赤紅介紹,「鸚鵡熱」又稱飼鳥病,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人類吸入含有鸚鵡熱衣原體的空氣便可感染此病,「這種病比較罕見,臨床發病率不高。」「鸚鵡熱」的主要傳染源有鴿子、金絲雀、相思鳥、紅雀等鳥類和雞、鴨等家禽。
症狀:發熱頭痛呼吸困難
吳赤紅表示,「鸚鵡熱」的臨床表現既像傷寒又像肺炎。潛伏期一般為5至15天,有的可以長達4周。該病起病緩慢,患者會出現發熱、頭痛並伴明顯肌痛(常見於背頸部)症狀,體溫逐漸升高,三四天後可超過40℃。1周左右出現咳嗽、咳少量黏痰或血性痰、呼吸困難等肺炎表現。
「少數患者還可能發生肝臟、心臟和神經系統併發症,導致肝功能異常、黃疸、心肌炎甚至出現嗜睡、譫妄、木僵、抽搐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吳赤紅強調,一旦出現類似症狀,應儘快到醫院就診。
提醒:正確餵養及時消毒
「養鳥愛好者在飼養和逗鳥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衛生。」吳赤紅建議,在打掃鳥籠、清除糞便時應戴口罩,防止乾燥的鳥糞塵土吸入鼻腔;接觸過鳥類後一定要洗手;鳥類在家人經常活動的區域遊玩時,要用塑膠袋、布片等進行襯墊,防止被鳥類的遺留物汙染;鳥類咬過的玩具可採用蒸煮的方法消毒,不耐高溫的物件可以用流動水漂洗後在室外通風處晾乾。
「如有多個鳥籠,放置時應注意避免食物、羽毛或排洩物在它們之間傳播。例如:不要堆疊鳥籠;鄰近的鳥籠應採用側面密實的箱子或隔板相隔等。」吳赤紅提醒。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範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