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優績效
來源:全優績效、藍血研究(lanxueyanjiu)
藍血研究文章,如需轉載請通過後臺向公眾號申請
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思想;沒有正確的思想,就沒有正確的理論;沒有正確的理論,就不可能出來正確的戰略。
——任正非
如果對華為30餘年成長史進行一個總結,有人歸納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7—1992年。這時的華為剛剛起步,只是國內一家以貿易為主營業務的小型創業企業。
第二階段:1993—2000年。進行自主研發,實現技術突破,並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策略,迅速在國內擴張市場。
第三階段:2001—2004年。創造性地開啟了員工持股的道路,並在俄羅斯、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獲得重大突破。
第四階段:2005年至今。全球銷售收入跨越千億美元大關,並成為全球電信領域的智慧財產權龍頭企業和世界級的、商業性的大型跨國科技公司。
今天的華為,可以說已經是當之無愧的行業佼佼者。所謂高處不勝寒,在商業世界漫長的叢林賽跑中,一位獨自跑在前面的領先者,如何克服疲憊、寂寞,在隨時可能迎面而來的風雪中,蹚過腳下可能出現的泥濘、窪坑,擺脫後來者的追趕,始終保持領先,這是很多像華為一樣的行業領先企業正面對的困境。
很多人認為,不斷進行原始創新是奮鬥「無人區」的不二法則,尤其對於科技公司, 堅持自主研發和保持技術領先就是企業成功的必由之路以及長遠發展的核心動力 。譬如,以技術著稱的華為,從C&C08交換機,到全套移動通信設備,再到光網絡設備,從GSM、UMTS、LTE到5G,創業多年,無論在任何時期,華為一直以來都對研發高度重視。有數據顯示,我國75%以上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創新研發,企業整體的研發投入還不到全國GDP的1%。
華為的研發投入,不僅遠超國內企業,與國際企業相比也毫不遜色。過去10年來,華為的研發費用幾乎每年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長,即使是在金融危機爆發、競爭對手紛紛削減研發投入的2008年也不例外,這10年累計投入研發費用3921億元,佔總毛利的比重為33%;而思科和三星同期研發投入分別為577億美元和975美元,佔銷售毛利的比重分別為21%和18%。可見華為研發投入力度之大。
毋庸置疑,技術創新決定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推動著華為蒸蒸日上。但是,真正的冠軍,在我們看到的這些表象背後,一定還有強大的精神內核支撐,比如不拋棄不放棄、永不言敗的精神。一家企業也不外如是,技術創新往往道阻且長,並且普遍的規律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遭遇瓶頸,研發難度不斷加大,而外部競爭環境也可能進一步拉長研發周期,這時候,只有理想信念能成為一個團隊奮進的精神旗幟。技術永遠在更迭,資源也終會枯竭,而唯有文化能夠生生不息,這才是保持行業領先最根本的內在邏輯。
早在華為成立的第二年,任正非就曾在內部會議上提出「狼性」一詞,後來又歸納總結了狼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的意識。
時至今日,華為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崇尚進取,長期艱苦奮鬥,從不輕言失敗,敢於自我批判,重視團隊協作的狼性文化已在企業界廣受推崇。這樣的核心價值觀,正是華為將15萬知識型人才聚集在一起的文化內涵。
以人為本,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的選擇和堅守 。在面對客戶時,華為文化中很少說「No」,從來都是「Yes! Yes!」一線市場部門拿到的常常是一大堆「不可能實現的合同」,中後臺的研發、供應鏈、服務體系面對責任,只能使命必達。這一方面造成了部分客戶的抱怨和投訴,但更多的是倒逼出無數的奇蹟。
一位從外企辭職到華為的高級管理人員感慨:「華為在很長時間裡管理很亂,部門之間到處打亂仗,看不出章法,但它有西方公司所缺乏的精神,只要有人對客戶拍了胸脯,就會有一堆不要命的頂著上。有條件上,沒條件也上,結果它就成功了……亂拳打死老師傅,西方公司敗就敗在華為這股勁兒……」
大家知道華為電信基站設施工程的背後是什麼嗎?是不計其數無法想像的艱難困苦,無數華為人的汗水、淚水,甚至鮮血。
以站點獲取為例,在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的許多偏僻鄉鎮,華為員工要和當地的部落酋長、地方割據勢力、非政府武裝民兵、「村霸」等交涉談判。在實施階段,幾十噸重的一座座鐵塔部件,從中國內部空運、航運到幾千甚至上萬公裡外的地方,再由卡車轉運到某處後,前方幾百公裡沒有公路,不是溝溝坎坎的泥濘地、山澗陡坡,就是茫茫無際的大沙漠,這時華為員工僱用當地村民,用小推車、毛驢車等最原始的交通工具,一步步地經過10多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將設備運到,而華為工程師,也是一路跟隨。
到了站點後又是花10多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安裝,當地缺乏大型吊車等設備,基本上是人工操作,完成後,還得僱人看守,以防供電設備被盜。在荒蠻落後地區,一個基站鐵塔從運輸到安裝完畢,平均用3天以上時間,有的甚至長達十幾天。華為人正是以這樣的步伐,丈量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土地。
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故事背後,正是華為獨特的文化所構成的精神力量。文化之於企業,就像基因之於生物,如果說基因決定了人的身體素質和發展潛質,那麼文化則決定了企業的發展乃至變異的種種特徵,是企業經營長期健康有序的基本保障。
奮進三十載,如今的華為,已逐步攻入「無人區」,處於無人領航、無既定的規則,甚至無人緊緊追隨的境地,而新的挑戰和危機將接踵而來。
01
「無人區」中的第一個挑戰
是原始創新需要基礎理論的支撐
「無人區」中的華為不能再追趕、驗證別人,而底層理論的突破需要以基礎性科學研究為支撐。任正非曾指出:「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層面。隨著行業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對此,任正非已經表態,華為「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落下來,即持續加大基礎科學的投入力度,針對華為的軟體能力、核心技術等薄弱環節重點發力。大家都知道,基礎科學的研究,相比應用科學,會更加艱辛、更加枯燥、更加曲折,會經歷更多的失敗,無論是研髮結果還是應用回報都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茫茫黑暗中的探索,更需要強大的文化支撐,包括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苦行僧般的堅持,科學理想主義的情懷,等等。
02
「無人區」的第二個挑戰
是產業重構下多重的不確定性和競爭的複雜性
過去120年間,工業革命、電力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實現了人類文明的三次巨大突破,釋放出的生產力遠超數千年文明所積累的總和。如今時代又迎來新的拐點,5G、雲、視頻、IoT、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將交融發展,這樣一個智能世界將進入數據驅動、智慧共享的發展軌道。隨著各方面技術的突破,以及人類未來的需求升級,行業和行業之間的邊界會被打破,一個完整的產業重構即將出現。大量的行業將會被代替,許多新的行業會顯現,並且進一步跨界發展。所以,企業面對的競爭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
對此,華為進一步提出了「GIV 2025」,也就是Global Industry Vision 全球產業展望2025計劃。GIV 2025基於歷史數據、計量經濟預測、技術趨勢預測、業務與產業趨勢研判等系列研究,以「數據 + 趨勢」的形式展望和描述了全球ICT產業趨勢和未來發展藍圖,為各行業提供進入發展快車道的引路牌。
華為公司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表示:「這只是一個起點,如果我們今天不抓住未來,那麼未來將把我們甩在過去。」華為希望面向未來,以數據和預測來打開藍圖,識別方向,並與全球的合作夥伴共同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而在通向未來的道路上,如何讓15萬甚至更多的人才緊密團結不掉隊,如何激發隊伍的激情和創造力,如何真正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挖掘和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的體驗,如何與合作夥伴攜手共贏,如何打造在未來世界中華為的品牌和榮譽,這一切都需要回歸到文化基因。
03
「無人區」的終極挑戰
就是文化的傳承以及技術與人文的結合
如果說技術是推動企業發展的硬實力,那文化就是背後的軟實力和根基。技術體現為外在殺敵制勝的武功招式,文化則蘊含內在的精氣神兒。中國共產黨人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侵略者的飛機、坦克、大炮,靠的就是眾志成城的戰鬥決心和鋼鐵意志。新時代的商業競爭,也必須以文化文本,堅守初心,將技術與人文完美結合,這樣才能發揮出乾柴遇烈火、越燒越旺的巨大作用。反之,若沒有強大的文化內核保駕護航,技術也難以持續前進。
前段時間,一位華為HR在心聲社區上發布5000字長帖,「控訴」領導和同事的各種懶政、失職和不公,點擊率超過130萬人次,不僅引發內部激烈討論,更引起社會關注。組織規模越來越大的華為,各種大公司病的潛在壓力也會越來越大,而40後的任正非、60後和70後的高層管理人員,以及90後的新生代員工,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出生和成長的這兩三代人存在與生俱來的思想觀念差異,奮鬥者文化必須傳承和延續,但若執行得太強硬、太絕對,可能會引起追求美好生活的新生代員工的反感。處於中美旋渦中的華為,內部的潛在衝突和文化建設壓力絲毫不弱。
其實,奮鬥在「無人區」的豈止華為。整個中國社會在經歷了30餘年的高速發展後,在國家的層面也正從一個追趕者逐步變成領導者。國家創新的戰略發展又何嘗不是進入了無人區?
美國有三位著名的學者,分別是經濟學家弗曼、戰略學家波特和創新學家斯特恩。他們三位在2000年發表了一個跨學科的重大研究。在這個研究裡,他們提出:「影響一個國家創新能力培養的不僅是技術存量和人力資本,一個國家的創新政策、基礎設施、創新環境、大學的支持和對創新的激勵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作為一家企業,華為無疑是成功的,然而我們並無意對華為全面肯定,高唱讚歌。接班人問題,狼性文化的可持續性,全球化的挑戰,都是華為需要面對的。但是毫無疑問,今天的華為在創新方面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挖掘的成功之道。
奮鬥精神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華為如此,我們企業也是如此。
2020年初以來,貿易戰疊加全球新冠疫情,大多數國家/行業,原本低增長下再遇困境,但有一些企業如雅迪、雙胞胎、寧德時代、TCL、太平鳥、方太集團、立邦中國等都例外地實現高增長。他們是如何通過奮鬥解碼激發組織活力的?
2021年喬諾商學院第13屆開年論壇《翻倍增長戰略X組織活力激發》,雙藍血十傑,雅迪、寧德時代、TCL、太平鳥、雙胞胎等企業增長戰略和組織活力操盤手,帶你揭秘頭部企業逆勢高增長的管理機制創新。
▼2021年如何突破困境,實現業績翻倍增長?
本開年論壇將在上海·阿納迪舉行,歡迎您的到來!一起探索2021年的高增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