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7.7,還不如7.9分的「愛情戰爭片」《珍珠港》評分高,比《血戰鋼鋸嶺》低了整整一分,同為戰爭題材的商業大片,《決戰中途島》不僅口碑一般,票房表現也難以啟齒。
製作費用1億美元的《決戰中途島》,全球票房勉強上億,穩穩的賠了。對比麥可·貝的《珍珠港》國內累計票房1億有餘,羅蘭·艾默裡奇執導的該片,即便進行了一定的宣傳炒作,國內院線僅收穫了2.94億元,要知道,前者可是18年前(2001年)在國內上映的影片。
《決戰中途島》是一個好題材,即便因《獨立日2》口碑崩了,羅蘭·艾默裡奇依然是名副其實的商業片大導演。羅蘭想要複製《中途島戰役》創造的影史經典,在全景式敘事上下了大功夫,在營造史詩感上卯足了勁,場面調度精準度到、視覺特效全面升級,結果卻拍成了「致敬」。創作思路上的的局限性,讓這部影片打一開始就輸在了格局上。
戰爭電影最核心的表現元素,就是戰爭中的人與身臨其境的感覺,想要讓影片更進一步、成為經典,歷久彌新的史詩感是必不可少的。
視覺特效的進步,讓場面恢弘的戰爭大片如虎添翼,然而,拍了一輩子災難大片的羅蘭,似乎和很多商業片導演一樣篤信「唯特效論」,《決戰中途島》中震撼人心而細節豐富的特效鏡頭很漂亮,然而,過多過濫的特效場景,並沒有讓習慣了「大片看特效」的觀眾們,對《決戰中途島》中密集的大場面平添多少好感。
視覺特效要服務於劇情,即便做得再絢爛、再抓人眼球,離開了故事主線、影響了全片的節奏,都是大而無當、陡增尷尬的存在。此前,克里斯多福·諾蘭用一部《敦刻爾克》,證明堆場面的視覺特效已經落伍了,《決戰中途島》中,反反覆覆用轟炸來推動關鍵劇情,看起來華麗無比,讓人看著累心。
《血戰鋼鋸嶺》選擇了人物成長這條主線,殘酷的戰爭很好的映襯了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的英雄成長之路。與之相比,《決戰中途島》試圖塑造一組美軍英雄群像,他們是視死如歸的飛行員、果斷決策的指揮官、以智取勝的情報官,他們一點一滴的努力,最終幫助美軍打贏了戰爭。
羅蘭很努力地通過細節與對話塑造各色英雄人物,但觀眾的感覺是,人還沒認全呢,影片就結束了。劇情還沒鋪墊足呢,就把新人物引出來了,這個人物還沒說明白,就一刀切般的轉瞬即逝了,層次感不強、主次難以割捨的所謂「群戲」,註定是一場臉盲的過場戲。
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人物,是決定一部影片能否引發觀眾共鳴的關鍵要素。在這一點上,《決戰中途島》的野心很大,卻因人物過多、線索太雜而失去了關注的焦點。
用嶄新的特效與視覺語言向傳統戰爭電影致敬,這是《決戰中途島》的創作初衷,然而,前因後果什麼都想展現帶來的篇幅冗長,多線敘事相互堆疊帶來的顧此失彼,都讓這部爆米花指數不低的電影,平添了一種混亂、繁雜之感。
哪怕視覺特效、場面調度、鏡頭運用堪稱完美,很遺憾,我沒法給《決戰中途島》打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