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保護取得進展 高度近親繁殖令人擔憂
朱䴉:能否擺脫滅絕威脅(關注)
本報記者 潘少軍
朱䴉是當今世上最瀕危的涉禽,也是世界瀕危鳥類保護的旗艦物種。朱䴉曾多次作為珍貴禮物,由我國領導人贈送給日本、韓國,成為與大熊貓媲美的「友好使者」。
最近,國家林業局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共同啟動「人與朱䴉和諧共存的地區環境建設」項目,記者隨20多位中日專家一起,到陝西省漢中市洋縣進行了調研。
①經過近30年努力,我國朱䴉種群數量由7隻增加到1617隻
「朱䴉歸巢了!」臨近傍晚,在上百隻野生朱䴉的夜宿地——洋縣的閆家溝水庫,只見10多隻朱䴉排成整齊的「一字形」,像一架架紅色的滑翔機,依次輕盈地盤落到高大的樹冠上。來自國內多家媒體和日本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的記者,興奮地架起了「長槍短炮」。
朱䴉又名朱鷺、紅鶴,頭冠鮮紅,羽毛潔白,嘴和雙腳修長,飛翔時翅羽內側呈朱紅色,翼展長達1.3米左右,優雅漂亮。
歷史上,朱䴉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和俄羅斯東部。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環境惡化等原因,朱䴉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當時除了日本還有5隻圈養朱䴉外,其野外種群在許多地區先後滅絕。
1981年,我國科研人員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野外發現7隻朱䴉,隨後開展了野外就地保護和人工繁殖等工作,後來國家在這一帶建立了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路寶忠介紹,1981年發現的7隻野生朱䴉,得到當地管護人員無微不至的照顧,至今仍有一對「高齡夫婦」在繁育後代。為了防止蛇類傷害巢中的朱䴉,工作人員把刀片套在樹幹上,形成一個刀片陣,讓垂涎欲滴的蛇乾瞪眼;為了防黃鼠狼,人們用塑料薄膜將樹幹包裹起來,然後塗上黃油,讓飢腸轆轆的黃鼠狼干著急。
同時,人們還救出生病、受傷的朱䴉,經過人工養殖,如今已形成較大的人工種群。為了讓這群朱䴉順利回歸自然,要將它們從最初的籠舍飼養,轉移到大型網籠飼養,進行野化放飛訓練。
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博士劉冬平說,起初它們不會下水、上樹、飛翔、防天敵,讓人頗為擔心。後來,專家們增加網籠裡的草木、溼地等,提高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相似度,增強朱䴉飛翔的欲望;把朱䴉模型放入淺水裡,把食物投入水中,引導並逼迫它們下水覓食;研究人員還把杆子搭到樹上,讓朱䴉能順杆爬到樹頂上棲息。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朱䴉逐漸學會了這些生存技能。
2003年10月,隨著一隻名為「阿金」的37歲日本朱䴉死去,全世界僅剩下中國種的朱䴉。
到現在,經過近30年努力,我國已擁有朱䴉野外種群兩處,人工繁育基地6處,種群數量增長至1617隻,其中野外放養997隻、人工飼養620隻。朱䴉已由「極度瀕危物種」轉為「瀕危物種」。
②既要保護朱䴉,又要維護當地農民利益,推動經濟發展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洋縣實行「三禁」措施,即在保護區內嚴禁使用化肥、農藥及開礦辦廠等,導致農業產量低,縣域經濟發展滯後,目前仍屬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稻田正常施肥時,畝產能到1100斤;不能施放農藥、化肥,畝產只有600—700斤,每畝地年收入少了600—700元,這對農民來說不是一個小的數字。」 洋縣洋洲鎮草壩村村民劉崇文說,現在每畝地每年只補助200元左右,補償款太少。
「朱䴉常以水田中的青蛙、昆蟲、魚蝦、螃蟹等為食,因此與人類的生產活動關係密切。」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翟天慶說,朱䴉往往在有人耕作的水田附近出現,而當水田荒廢時就會離去,它們與人的距離太近,因此保護起來要比別的鳥類困難一些。
「朱䴉喜歡與人親近。」劉崇文說,「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我在前邊趕牛犁田,幾隻朱䴉在後邊跟著,蹦蹦跳跳地找泥鰍吃。」
近年來,由於朱䴉種群數量大增,又喜歡在離農舍較近的樹上築巢,其吵鬧聲和排出的大量糞便,讓洋縣的不少村民不堪其擾,有時不得不哄趕它們。
翟天慶表示,目前,朱䴉在洋縣的活動範圍超過3000平方公裡,佔全縣土地面積的90%以上,對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其自身安全也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春播季節,朱䴉踩踏農民水田裡的秧苗。」據統計,每年除了3.5%的朱䴉因疾病等原因自然消失,還有20%的朱䴉因不明原因消失。
目前,洋縣正在推動有機農業和旅遊業發展,允許有計劃地利用林地資源,並且由政府每年提供150萬元資金,對農民實施生態補償。
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副所長趙文霞表示,既要給朱䴉提供足夠的棲息地,又要維護農民的利益、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是朱䴉保護過程中需要認真研究,統籌解決的問題。
③高度近親繁殖導致朱䴉抗病毒基因存在缺陷,甚至弱不禁風
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全世界源於中國的朱䴉數量已經達到1816隻,其中我國有1617隻,日本有192隻,韓國有7隻。雖然國際合作保護取得良好效果,但朱䴉保護仍然面臨一個令人擔憂的難題:高度近親繁殖。
最新遺傳學研究結果表明,高度近親繁殖的朱䴉,很多個體的抗病毒基因存在缺陷。這些有基因缺陷的朱䴉相互交配產卵後,其後代的死亡率高達75%。
浙江大學教授方盛國介紹,近年從日本引入浙江的10隻朱䴉,其中5隻有抗病毒基因缺陷;而從陝西寧陝縣引入浙江的51隻朱䴉,其中22隻有同樣問題。
「有基因缺陷的小鳥,往往在一次大風降溫後,就會莫明其妙地全部死亡,可謂弱不禁風。」方盛國說,這就需要趕緊建立人工種群的遺傳管理譜系,制定嚴格的配對繁殖計劃,以避免缺陷基因的幹擾。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丁長青表示,將朱䴉放歸自然,讓其形成多個野生種群,每個種群有幾百隻,能夠自我繁衍,並產生一些變異個體,這才能夠徹底擺脫滅絕命運。
④中、日、韓三國合作搶救,期盼朱䴉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朱䴉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也有特殊的文化內涵。長期以來,在曾有朱䴉分布的東北亞地區,朱䴉是高貴、吉祥的一種象徵。在中國,朱䴉被稱為「吉祥鳥」、「神仙鳥」,在人居附近如有朱䴉營巢,這個地方往往被認為是「風水寶地」;在日本,朱䴉被譽為「聖鳥」,日本天皇加冕時要用朱䴉的第一根翅羽作為飾品,朱䴉身上的朱紅色也被當成日本的「國色」。
「日本人民喜愛朱䴉,表現了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動人情景的嚮往。」日本國際協力機構中國事務所所長中川聞夫說,過去日本在快速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破壞了環境,讓朱䴉伴隨農夫在水田裡耕作的溫馨場面永遠地留在老人們的記憶裡。如今,人們在真誠地期盼,朱䴉能再次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據了解,由於日本原有朱䴉個體已全部死亡,因此日本政府十分關注中國的朱䴉保護,通過政府和民間渠道給予支持。自1998年中國政府贈送日本一對朱䴉後,日本每年均向我國提供朱䴉保護政府合作經費。
2008年和2009年,日本將源於中國、經過人工繁育的30隻朱䴉,放歸到新潟縣的佐渡朱䴉保護中心。
今年初,日本政府還批准「人與朱䴉共存環境建設」技術援助項目。日方將為這一項目提供約3500萬人民幣無償資金支持,期限為2010—2015年,實施地點包括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省寧陝縣和河南省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為當地農戶提供替代生計培訓以及支持農戶發展沼氣等,以推動人與朱䴉和諧共存的環境建設。
2008年8月,中國領導人贈送一對朱䴉給韓國,韓方在昌寧郡建立了一個2.3萬平方米的朱䴉飼養繁殖基地,將附近的一些農戶遷走,要求周邊農戶在耕種時不能使用農藥,並邀請兩位中國飼養專家前去參加「朱䴉搶救飼養國際研討會」,傳授朱䴉繁育知識。
(責任編輯:榮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