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備註也引用於新華社,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需本人同意後方可轉載!
編輯不易,君若喜歡打個賞!
1981年7月15日 楊武敏
瀕於滅絕的世界珍貴候鳥朱䴉,1981年5月下旬在我國陝西省秦嶺南坡洋縣金家河、公裡關公社重新發現。
這次共發現七隻朱䴉,其中一隻雛鳥因食物不足,從樹上掉下來,經人工飼養,生長正常。現在,這隻朱䴉幼鳥已運到北京,由有關單位飼養和觀察研究。
1983年7月29日 楊禮門
陝西洋縣朱䴉保護站工作人員,用人工投食放養的辦法,使兩隻弱小的朱䴉幼鳥轉危為安。這兩隻小朱䴉是1983年孵出的。它們的健康成長,對今後人工養殖有一定意義。
1984年8月14日 楊禮門
瀕於絕種的朱䴉鳥,1984年又在陝西省洋縣境內孵出兩窩五隻幼鳥,成為自1981年重新發現朱䴉以來繁殖最多的一年。至此,「秦嶺一號朱䴉群體」已由最初的六隻發展到十七隻,為朱䴉復壯展示了可喜的前景。
「秦嶺一號朱䴉群體」保護站站長路寶忠在給朱䴉幼鳥餵食(圖左)。這個站的工作人員從1983年起試驗人工投食放養朱䴉取得成果,為壯大朱䴉群體做出了貢獻。
1985年9月19日 畢玥年
這隻年近4歲的雄性朱䴉,將於1985年10月東渡日本當「新郎」。它是應日方要求,借去供繁殖和科學研究用的,借期為3年。
1991年6月24日 和坪
保護觀察站的科技人員利用閉路電視系統觀察朱䴉的生活習性、繁殖情況
這是經人工飼養長大的成鳥
保護觀察站工作人員把泥鰍投入朱䴉巢區附近的水田,以保證有充足的食物
國家投資百萬元在陝西洋縣建立朱䴉保護觀察站,常年監護朱䴉棲息地的環境,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果。目前,這一地區的朱䴉已由1981年5月剛發現時的7隻,自然繁殖到30多隻。
1992年7月6日 張毅
北京動物園1992年繁育成活3隻世界瀕危珍稀鳥類——朱䴉。目前3隻幼雛體重平均已達1400克,健壯活潑。北京動物園的這一成果屬世界首例,其意義不亞於大熊貓的繁殖成功。
1992年7月17日 周廣中
6隻人工孵化的白䴉將於1992年7月16日從日本運抵中國。這些白䴉是東京多摩動物公園贈送給陝西朱䴉保護觀察站的。白䴉是瀕臨滅絕的朱䴉近親,利用它們進行的人工孵化基礎實驗,將有助於野生朱䴉孵化繁殖的研究。
設備齊全的陝西省洋縣朱䴉養殖場 1993年10月16日 張新民
上海動物園自願來到秦嶺山區的鳥類科學工作者何寶慶正在精心餵養人工孵化的小朱䴉
觀察站的科研人員用無線電跟蹤研究朱䴉的生活習性
在世界範圍內長時間絕跡的珍稀飛禽朱䴉,1981年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當時的群體只有7隻。國家在這裡建立了漢中朱䴉保護區,對巢區採取嚴密的監護措施。1987年以來,他們對朱䴉幼鳥施用了環志和無線電跟蹤,提高了野外觀察和保護效果,比較準確地掌握了朱䴉的種群結構、性別及生活習性等。14年來,國家和地方先後投資300多萬元,並通過有關國際合作,使朱䴉數量由1981年發現時的7隻增加到近50隻,為中國和世界瀕危物種的保護和拯救作出了貢獻。特別是1993年人工孵化、育雛獲得成功,標誌著科研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
1994年9月24日 陶明
1990年建成的陝西朱䴉救護飼養中心,現已收養野外老、弱、病、殘朱䴉11隻。
同上
這是科研人員在觀察孵化的朱䴉卵。人工孵化、育雛在1993年獲得成功。
陶明攝
1994年9月26日,一對名為「龍龍」、「鳳鳳」的朱䴉從它們的故鄉——陝西朱䴉保護觀察站啟程赴日本「落戶」,供日方開展繁殖研究之用。
1995年8月7日 陶明
圖為陝西洋縣朱䴉救護飼養場的科研人員在護理朱䴉幼鳥。這個飼養場有9隻朱䴉,1995年有3對交配產卵,並於4月中旬陸續孵出4隻幼鳥。它標誌著中國朱䴉人工繁育取得重要突破。
1998年11月30日 陶明
贈送日本的這對名為「洋洋」(後,雄鳥)和「友友」(前,雌鳥)的朱䴉是陝西朱䴉飼養保護中心的52隻朱䴉中體質和體型最優秀的一對。1987年,中日兩國在北京籤訂了《中日共同保護研究計劃確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