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德·勃克林,自畫像與拉琴的死神 ,1872,現藏Alte 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
勃克林,全名阿諾德·勃克林(Arnold Bocklin,1827年10月16日生於巴塞爾-1901年1月16日卒於義大利的菲耶索萊),是瑞士著名象徵主義畫家。
代表作品:《死亡之島》、《拉琴的死神》、《潘神與排簫女神》、《維娜斯的誕生》。
死亡之島之二(死島) - island of the dead
他早年曾在德國的杜塞道夫學習風景繪畫,並在那裡認識了費爾巴哈,兩人成為好朋友。此後他到處旅行,曾到過布魯塞爾、蘇黎世、日內瓦和羅馬,參觀古典和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作品,並瀏覽地中海沿岸的風景,這種影響使他作品的風格帶上寓意和神秘的色彩。隨後去巴黎深造,1850年移居義大利,曾在羅馬和佛羅倫斯鑽研古典藝術,米開朗琪羅與巴洛克畫風對他影響很大。
死亡之島之三(死島) - island of the dead 作品尺寸:111×155釐米 作品年代:1880
繪畫多取材於神話故事和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等文學作品。杜塞道夫畫派是德國古典藝術向浪漫主義過渡的重要畫派,勃克林在這裡不但受到嚴謹的學院派造型技巧的訓練,而且得到了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唯心主義美學思想的薰陶。他於1848年到巴黎,受到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作品的影響,傾向於富有深刻哲理的想像風景畫和神話題材作品。後來他又多次到義大利旅行,並在北歐各國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死亡之島之一(死島)The Isle of the Dead,別名:Die Toteninsel150 cm x 80 cm年代:1883
1858年—1861年勃克林應聘魏瑪美術學校教師。這個學校後來成為新藝術運動和包浩斯建築設計學校的搖籃,頗具盛名。自80年代開始勃克林的作品中開始出現愈來愈濃厚的主觀色彩,在他的風景畫中常運用明暗對比和經過變化加工的自然形象,創造出神秘、空靈,情調憂鬱悲哀,似乎非人間的景象。由於勃克林的作品中表現死亡和鬼怪的題材較多,因而在評論家的眼中,他被視為屬於過分憂鬱、消極的象徵主義畫家。代表作有《拉琴的死神》(1872)、《潘神與排簫女神》(約1857)、《維娜斯的誕生》(1868~1869)等,形象刻畫真實,色彩微妙,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一些美術史學家將其作品劃歸象徵主義之列。遺存作品分別藏於巴塞爾和德國慕尼黑等地的博物館。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海邊別墅》,畫面表現的是遠離人間的一塊陸地,陰森的樹林間埋藏著古代文明的遺蹟,冷落而荒涼;一位身著黑色長衫的女子依著石壁對著大海沉思,立於這水天中的別墅散發出令人神往而神秘的氣氛。風景形象被畫得細緻真實,可見畫家古典主義的造型功力,在傳統的畫法中隱含現代人的思想情感。
死亡之島之三(死島)
阿諾德·勃克林,《死亡之島》,板上油畫,80×150cm,1886,現藏德國藝術博物館(Museum der bildenden Künste )
《死亡之島》則是61歲的勃克林創作的一幅以表現死亡為主題的畫。這是一座作為陵墓的海上孤島,一葉小舟正載著死者向這黑黝黝的最後歸宿駛來。整個畫面籠罩著沉重的黑暗,明亮的島上石屋和參天黑暗的柏樹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立在小船上身著白色喪服的送葬人在這幽暗的背景襯託下更增加了陰森可怖感。這是一塊神秘莫測的死亡之地,令人毛骨悚然。1906年俄國作曲家謝爾蓋?拉赫馬尼諾夫在德勒斯登看到這幅畫時深為它的意境所感動,從而創作了交響詩《死亡之島》,這是音樂和繪畫最動人的結合。
The Birth of Venus 維納斯誕生Painting Date: 1868Medium: UnknownSize: UnknownLocation: Unknown提起《維納斯誕生》,人們首先想起的肯定是波提切利的那幅光彩照人的作品,誠然,比起波提切利的作品,勃克林的《維納斯誕生》的確稍顯遜色,但其中清新樸素的自然主義情調也別有趣味。溫柔優雅的維納斯婷婷立於茫茫海中,天使為她撐起海藍色的輕紗,畫面簡單但耐人品味。
he Isle of the Dead 死之島Painting Date: 1880Medium: Oil on canvasSize: 111 x 155 cmLocation: Kunstmuseum, Basel, Switzerland這是勃克林最受爭議也最精彩的作品。勃克林十分鐘愛這一題材,同題材的作品至少有5幅。在這幅作品中象徵主義得以充分表達。勃克林從大自然中精心挑選物象加以組合,創造出奇特的氛圍。死之島峭壁林立,陰森可怖,只有一船可達,白衣的死神靜立於船首,把新鬼渡往不歸之地。引發觀者對死亡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的名字是勃克林的贊助人起的。
Prometheus 普羅米修斯Painting Date: 1883Medium: UnknownSize: UnknownLocation: Unknown題材取自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因盜火種而觸犯眾神,被縛於山上。普羅米修斯的肢體融入山體的陰影中,身體被烏雲中透出的陽光照亮,人物與自然完美的融於一體。這是勃克林對自然對英雄主義的禮讚。
Vita somnium breve 浮生若夢Artist: Arnold B?cklinPainting Date: 1888Medium: TemperaSize: 180 x 114.5Location: Kunstmuseum, Basel, Switzerland噴泉上方的銘文「浮生若夢」 (「Vita somnium breve」)。作品用幼兒,青年,老人(老人背後,死神正舉起他的鐮刀)隱喻人生的三個時期:幼年時代,青年時代和老年時代。作者把人物的舞臺選在春季美麗的花園,用明麗的色彩,優美的線條表達這一主題,更能引起人們的感慨與深思。
Vision at Sea 海景Painting Date: 1896Medium: Oil on canvasSize: 41 x 144 cmLocation: Private Collection這幅畫是勃克林為他的別墅的門板做的一幅裝飾畫。看著這幅畫,腦子裡全是《漂泊的荷蘭人》(Flying Dutchman)的旋律(華格納的極精彩歌劇:荷蘭人挑戰上帝,被上帝詛咒,永遠漂泊不得停息)。據說勃克林作畫時也受過這音樂的感召。畫面上狂暴的海泛起白沫,遠處孤獨的帆船的側影暗示了這無法停止的漂流。「幾乎是灰色的疊加,令人吃驚的處理」勃克林的傳記作者Schmid這樣評價這幅作品。「令人吃驚的處理」的確也創造出令人吃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