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後期,劉蜀留下的大將,少之又少,根據史書記載,後起之秀,只有吳班、陳式、馮習、張南、黃權五人,可惜,後來黃權投降曹魏、馮習、張南死於戰場、吳班、陳式一生也只是戰績平平,總之,繼五虎上將之後,劉蜀在將領上,後繼無人。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尊劉抑曹,看到劉蜀在將軍上這麼弱,作者給劉蜀一方,安排了兩名隊長,他們是關興和張苞。這兩個小將的背景不容易。他們是關羽和張飛的兒子。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和張飛展示了威風,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是生死兄弟,在《三國演義》中,關興和張苞繼續父輩的做法,熱鬧,戰績堅強,關興和張苞出生死亡,關羽和張飛的再生。
原著中描寫道:忽一道紅光閃處,李異頭早落地。原來關興見張苞馬回,正待接應,忽見張苞馬倒,李異趕來,興大喝一聲,劈李異域馬下,救了張苞。
《三國演義》確實描繪了關興和張苞,讓讀者們鼓掌,但演義畢竟是演義,有作者編寫的成分。在史書《三國志》中,關興和張苞的記載,簡直是另一個天地。
在《三國志》中,張苞的說明只有五個字。那就是長子苞,早死,也就是說張苞出師不勝身先死,早就離開了人世。所以《三國演義》中關於張苞的記載,完全是無用的想像。其實張飛的接班人是他的老二張紹,張紹繼承了張飛的爵位,景耀六年,鄧艾在綿竹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對戰,張飛的孫子,張苞的兒子張遵,在作戰中犧牲,同年,後主劉婷派張紹去,投降鄧艾,後來張紹陪劉婷,遠赴洛陽,投降曹魏。
《三國志》中,關於關興的描述,也只是寥寥幾句,道:
「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
從這一句話中,能讀出很多信息。關興也是英年早逝,所以一生沒什麼大的建樹。「少有令問」,表明關興年少時,便頗具盛名,因此他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關興在二十歲那年,便當上了「侍中」、「中監軍」,可以說是年少有為。
「侍中」和「中監軍」是怎麼樣的職務呢?「侍中」其實就是皇帝身邊的近臣,類似於顧問般的存在。「中監軍」則是負責監督京城內的付衛軍。
這兩個職位,都不是直接領導打仗的。諸葛亮器重關興,不是讓他當將軍,而是想向軍師的方向培養。
遺憾的是,關興英年早逝,一切都成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