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子關興,張飛之子張苞實力如何?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不同表述

2020-12-04 小徐說說歷史

三國演義後期,劉蜀留下的大將,少之又少,根據史書記載,後起之秀,只有吳班、陳式、馮習、張南、黃權五人,可惜,後來黃權投降曹魏、馮習、張南死於戰場、吳班、陳式一生也只是戰績平平,總之,繼五虎上將之後,劉蜀在將領上,後繼無人。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尊劉抑曹,看到劉蜀在將軍上這麼弱,作者給劉蜀一方,安排了兩名隊長,他們是關興和張苞。這兩個小將的背景不容易。他們是關羽和張飛的兒子。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和張飛展示了威風,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是生死兄弟,在《三國演義》中,關興和張苞繼續父輩的做法,熱鬧,戰績堅強,關興和張苞出生死亡,關羽和張飛的再生。

原著中描寫道:忽一道紅光閃處,李異頭早落地。原來關興見張苞馬回,正待接應,忽見張苞馬倒,李異趕來,興大喝一聲,劈李異域馬下,救了張苞。

《三國演義》確實描繪了關興和張苞,讓讀者們鼓掌,但演義畢竟是演義,有作者編寫的成分。在史書《三國志》中,關興和張苞的記載,簡直是另一個天地。

在《三國志》中,張苞的說明只有五個字。那就是長子苞,早死,也就是說張苞出師不勝身先死,早就離開了人世。所以《三國演義》中關於張苞的記載,完全是無用的想像。其實張飛的接班人是他的老二張紹,張紹繼承了張飛的爵位,景耀六年,鄧艾在綿竹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對戰,張飛的孫子,張苞的兒子張遵,在作戰中犧牲,同年,後主劉婷派張紹去,投降鄧艾,後來張紹陪劉婷,遠赴洛陽,投降曹魏。

《三國志》中,關於關興的描述,也只是寥寥幾句,道:

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

從這一句話中,能讀出很多信息。關興也是英年早逝,所以一生沒什麼大的建樹。「少有令問」,表明關興年少時,便頗具盛名,因此他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關興在二十歲那年,便當上了「侍中」、「中監軍」,可以說是年少有為。

「侍中」和「中監軍」是怎麼樣的職務呢?「侍中」其實就是皇帝身邊的近臣,類似於顧問般的存在。「中監軍」則是負責監督京城內的付衛軍。

這兩個職位,都不是直接領導打仗的。諸葛亮器重關興,不是讓他當將軍,而是想向軍師的方向培養。

遺憾的是,關興英年早逝,一切都成了泡影。

相關焦點

  • 桃園結義全是戲,張飛殺死關羽全家老小,為何劉備坐視不理?
    張飛攜帶兵器殺關羽家人,當時關羽之妻胡氏正身懷有孕,張飛動了惻隱之心,只殺了關平,放任胡氏回到娘家生產,並順利誕下一子,此子其歲時,觀燈走失,被索員外拾得。九歲時,又被班石洞花嶽老先生收為弟子。桃園三結義對於三國迷來說,「桃園三結義」這一橋段應該是非常熟悉的,甚至不少人還能熟練的背出三人焚香再拜而說的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三兄弟以天地為證排座次,劉玄德為兄,關雲長次之,張翼德為弟。
  • 蜀亡後,為何關羽滿門被殺,張飛一家無人敢動?你看張飛老婆是誰
    東晉王隱所編的《蜀記》中記載,公元263年,龐德之子龐會帶領著軍隊,同鄧艾一起攻打蜀國,最後,鍾會的軍隊在劍閣和姜維的軍隊對峙,鄧艾趁機帶兵將成都偷襲,最後將劉蜀包圍,劉禪帶領著臣民開城門投降,免去了一場大難,蜀國也因此滅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關羽因在北伐途中將龐德殺死,。
  • 三國演義中的偽兵器,關羽的刀呂布的戟,不如張飛黃忠的靠譜!
    《三國演義》中能被稱呼為第一"偽兵器"的,便是關羽的刀!書中描寫關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重達80斤,可是以三國時期的冶煉技術,根本打造不出這樣的兵器。刀,在隋唐之後才開始發展起來,最有名的便是唐刀,第一把青龍偃月刀是在宋朝才出現。而真實歷史上關羽使用的是什麼兵器呢?根據《三國志》記載,當時武將最常用的兵器是"矛",所以關羽使用的兵器也是矛。
  • 元代另類說三國:劉關張一手平定黃巾之亂,張飛功勞最大
    大家好,歡迎繼續收看元代《三國志平話》解讀。元代《三國志平話》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藍本。但前者的腦洞,讓習慣了羅貫中的故事情節的我們,還是驚訝不已。由此還會發出「看完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就理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有多偉大」的感嘆!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三國志評話》中的黃巾起義的由來。
  • 三國演義關羽斬殺十六位大將,那麼真實歷史關羽如何呢?
    話說回來,三國演義中,出現了很多厲害的人物,比如說關羽就是其中一位。在三國時期,關羽就基本已經是忠義的象徵。到了隋朝時期,關羽忠義的形象開始深入人心,在這之後的歷朝歷代中,每一位皇帝都會供奉關羽。時至今日很多地方仍然有關帝廟,這就是古人們用來供奉關羽的地方。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一共斬殺了16位大將。
  • 呂布關羽趙雲馬超張飛,誰才三國演義中武藝第一人
    有「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之說,小兒皆言呂布,成人皆言關羽。果真如此嗎!---為何小兒和成人看問題有如此出入?原因是兒童單純,看問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成人功利,看問題也帶有功利的色彩。  那麼,關羽是不是武藝的天下第一人呢?多看《三國演義》就知道了!
  • 關羽的武器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它,名字更霸氣!
    「陌刀」如下圖:以上信息說明,關羽根本就沒用過偃月刀,而「青龍偃月刀」更是個美麗的謊言。羅貫中為了豐滿關羽的人物形象,在《三國演義》中說了一個彌天大謊,但是這個謊說的不錯,大眾也認可,青龍偃月刀和關羽的形象已經融為一體,成為關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證據二:關羽的主武器可能根本不是刀如果關羽的主武器不是刀,那是什麼?
  • 《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劉備「仁」,關羽「義」字,張飛是什麼
    《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劉備「仁」,關羽「義」字,張飛是什麼桃園三結義這三位主人公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如果說用一個字來代替他們所展現出的風格,那麼你會用哪個字來代替呢?大哥劉備我首先想到是「仁義」,二哥關羽用「忠義」來形容,那麼張飛用什麼字來形容呢?
  • 張飛遇害,如果範強張達只是行刺之刀,劉備為何不追查握刀之手?
    》,因為那本書尊劉貶曹,是一定要可以掩蓋一些劉備集團的內部矛盾的:關羽張飛跟諸葛亮鬧過意見,關羽跟馬超差點打起來,關羽不但要跟馬超打架,還公然宣稱黃忠不配跟自己平起平坐。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這都是致命的弱點:關羽兵敗勢,糜芳傅士仁變節投敵、孟達劉封見死不救,這裡面的傅士仁出身不詳,但糜芳、孟達、劉封(原名寇封)都是出身於士大夫之家,也都有自己的傲氣;而張飛雖然比較尊敬士大夫,但是卻對下屬很殘暴,《三國志·卷三十六》留下了這樣的評價:「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 張飛是賣豬肉的,關羽是賣棗的,為何二人武功卻如此厲害
    在《三國演義》一開場,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桃園三結義」。當劉備看見榜文唉聲嘆氣的時候,張飛說了一句:「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緊接著張飛來了個自我介紹:我姓張,名飛,字翼德,從祖上就一直居住在涿郡。家裡有房也有田,依靠賣酒屠豬為生,喜好結交江湖上的英雄好漢。
  • 《三國演義》中十大「虎父無犬子」
    《三國演義》中英雄輩出,他們的後人中才能出眾者亦不在少數,他們或繼父志,一統天下;或承父德,施恩四方;或遺父勇,橫掃寰宇;或得父智,謀定天下。這些虎父虎子們的血脈相承,不僅將家族的榮耀得以傳承,更讓三國的世界增色許多。今天將為大家盤點的便是《三國演義》中的十大虎父無犬子。
  • 關羽被殺後,他的青龍偃月刀與赤兔馬落到誰的手中?
    然而關羽有著傲慢的致命弱點,這也使得他因大意失去荊州,淪為東吳的俘虜,最後被殺身亡。那麼問題來了——關羽死後,他的青龍偃月刀與赤兔馬哪去了?演義中的說法在《三國演義》中,赤兔馬本是董卓從西涼帶回來的良駒,為了收買人心他將赤兔馬贈予呂布,呂布死後赤兔馬落到曹操的手中,後來關羽歸降,曹操想要留住他便將赤兔馬給了關羽,這才有了關羽騎赤兔的說法。
  • 三國演義猛將排名前二十位,文鴦力壓關羽擠進前5,呂布不是第一
    1、張飛呂布不是第一?對,你沒有看錯,呂布走下了第一寶座,三爺張飛登頂。首先說,張飛是《三國演義》中唯一一個不怕呂布的人,而且是敢於藐視呂布的人。《三國演義》中描寫了張飛前後指著鼻子罵了呂布五次,跟呂布單挑了兩次。第一次是在虎牢關,張飛50回合戰平呂布。
  • 親自生擒關羽的東吳大將,非常好色,為何沒有被斬殺?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敗走麥城之後,關羽打算突圍,結果被東吳大將潘璋生擒。潘璋還繳獲了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這一點是真實的,關羽確實是被潘璋生擒的。
  • 千古絕對,上聯: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下聯更是妙不可言!
    對聯發展到宋朝,已經頗具規模,文人墨客聚在一起或是吟詩作賦,或是用對聯考驗對方的實力水平,一副對聯高手對出的句子,可以贏得滿堂喝彩,甚至能千古留名。有一個上聯據說是乾隆皇帝在殿試的時候,出的一道考題。題目是「煙鎖池塘柳」,考生們面對這幅上聯一時間沒了主見,抓耳撓腮,不知如何應對。
  • 危樓易傾:論「關羽之死」
    本文共 5400 字,閱讀需 11 分鐘① 病態的驕傲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關羽的性格特質,除了人所共知的忠、勇,在《三國志》中最常被提及的其實是「驕狂自負」。關羽的傲慢、源自對自身武勇的自信,也源自其對自己(在劉備陣營)地位的自信。羽本亡命之徒,其傲慢癖性在青年時代便暴露無遺。
  • 張飛:黑十字門蝴蝶臉的名將(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三國演義》第一回,張飛出場,第一句臺詞就是「某姓張,名飛,字翼德。」可是,《三國志·張飛傳》卻說「張飛,字益德」。所謂「益德」,就是增加自己的德行,是有正能量的,怎麼到了羅貫中筆下,就變成「翼德」了呢?猜測一下羅貫中的用意。
  • 《三國演義》中的待解之謎,魏延曾履立奇功,為何突然叛逃蜀國呢
    據正史《三國志》記述,魏延曾追隨先主劉備入川伐蜀。劉備去世後,魏延也是盡心輔佐少主劉禪。諸葛亮北伐魏國時,魏延作為先鋒大將。《三國志》裡,其實對魏延記載並不太多,從這為數不多的信息,我們便能明確得知,魏延是劉備非常信任的一位將領。未投奔劉備之前,已經擁有一支實力不俗的私人武裝。這麼說吧,魏延更像是一位帶有地方性質的軍閥。
  • 三國中有哪些使斧的武將,他們的武功排名如何?第一名毫無爭議
    那麼,在《三國演義》中,有哪些使斧的猛將呢,他們的武藝高低又如何排列?咱們就來檢點一下: 一、徐晃 在曹魏陣營中,徐晃的武力值僅次於典韋和許褚,位列「五子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