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有一條暗法則:食肉動物不獵殺食肉動物,這是因為食肉動物的攻擊性非常強,獵殺食肉動物不僅會導致自己受傷,還有可能會丟掉小命。
而且,無論是吃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本質上都是獲取肉質,而食草動物攻擊力較弱,所以大多數食肉動物會選擇攻擊更容易捕獵的食草動物,即使在野外遇到食肉動物,也會儘量避免起衝突。
然而猞猁則不同,雖然它們的主要食物是兔子,但研究表明它們會主動殺狼,自1997年以來,被人們觀測到的猞猁殺狼事件就有16起,除了有11隻幼崽之外,還有4隻成年母狼,1隻雄性成年個體。
而且,如果猞猁每隔一段時間會定期清理自己領地內的狼,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提到猞猁殺狼事件,我們不得不介紹一下猞猁。猞猁家族分為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伊比利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以及短尾貓。除了短尾貓之外,其他的猞猁光聽名字就知道它們的分布位置。
在猞猁家族中,歐亞猞猁的體型最大,體重在15-30千克左右,屬於中型猛獸。猞猁長相和貓相似,但是它們兩個直立的耳朵尖端生長著長長的叢毛,像是舞臺戲劇上的翎子。
在過去,歐亞猞猁非常常見,但由於它們耳朵上的深色毛髮,被歐洲人視為魔鬼的象徵,所以在黑暗中世紀時遭遇大規模捕殺,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保護它們。由於它們繁殖能力快,以及適應能力強,目前已經恢復到無危級別。
歐亞猞猁是獨居生物,在自然界中有許多天敵,豹子,老虎、熊以及狼群都是它們的天敵,然而當它們遇到孤狼時,此時它們也會毫不留情地大殺四方。
很多人都認為狼是群居生物,其實在食物較為豐富的季節,狼通常會單獨行動,而且孤狼的捕食成功率更高。這是因為群狼個體較多,為了滿足自身能量需要,通常會捕食體型較大的生物,而體型較大的生物本身就難以捕捉,所以捕食成功率較低。而孤狼由於對能量需求量小,所以會經常捕食體型較小的生物,比如:兔子等,所以捕食成功率較高。
除此之外,狼的存在也會威脅著猞猁種群,雖然成年猞猁體型較大,但猞猁幼崽通常沒有自保能力,很容易被狼,狐狸,狗獾等食肉動物的捕殺,為了提高自己後代的成活率,每年的4-9月份猞猁就會大殺四方。
研究表明,4-9月份時森林裡的動物增多,使得狼經常以獨居的形式存在,而猞猁專挑這個時候下手。
當成年猞猁遇到狼時,它們通常會攻擊較弱的狼,或者是受傷的狼等,其中母狼最容易受到威脅,因為母狼體型較小,且懷孕的狼行動能力會受限。
受到猞猁的抑制,在歐亞一些地區的森林裡,狼群40%-60%的後代都會死亡,而同區域的猞猁存活率達到了驚人的80%,遠高於狼。
其實不僅僅是狼,狐狸和狗獾等食肉動物也會遭到它們襲擊。曾經有研究人員對狐狸和貉進行標記,結果發現猞猁每隔16天左右就會殺死一隻狐狸,每29天會殺死一隻貉,然而只有43.3%的屍體會被猞猁吃掉,也就是說,猞猁殺食肉動物並不是為了獲取能量,而是保護後代安全。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猞猁的存在除了能夠抑制狐狸、狼等食肉動物的數量之外,還能明顯抑制兔子的數量,對當地生態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猞猁雖然會獵殺狐狸,甚至狼等食肉動物,但它們主要的食物是兔子,甚至在一些地區,猞猁有95%以上的食物都是兔子。一隻賴比瑞亞猞猁平均每天要捕食1隻兔子,而懷孕時期的猞猁,對兔子的需求量更大。
正因為猞猁對兔子捕食量大,無形之中也幫助了兔子遏制流行疾病。比如:粘液瘤病毒會每隔一段時間在野兔中爆發,而猞猁卻不會感染該病毒,再加上發病的兔子身體機能下降,導致更容易被猞猁捕食,無形之中幫助了兔子減少了傳染源,降低了流行疾病的大爆發。
雖然猞猁在森林之中可謂「霸王」般存在,但其實猞猁也有許多天敵,其中狼群就是它們的天敵。如果遇到成群的狼時,猞猁通常會躲避,比如:跳到樹上,來不及躲避的猞猁經常被狼獵殺。
除此之外,熊、老虎等也是猞猁的天敵,只不過它們的數量較少,對猞猁威脅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