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用我家鄉話說是「砍殼郎」,實際上螳螂(亦稱為刀螂)是一種無脊椎,肉食性的昆蟲。
螳螂是地球上的古老昆蟲之一,早在1.35億年前它們就已經進化出來。螳螂度過了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廣泛分布在除兩極外的世界各地,種類多達2400種。在古希臘,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人們遂將其視為先知,稱為禱告蟲;我國古代關於螳螂的故事更是繁多,最出名的便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還有「螳螂不是當車者,接葉攀條隱綠叢」等等。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螳螂,雙臂似鐮刀能捕殺小鳥和蛇
從古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可以看出,鳥類是螳螂的天敵,如果螳螂遇見了鳥類,那多半是要兇多吉少。可是偏偏有一種螳螂,它們就不怕鳥,甚至可以將鳥反殺,餓極了的時候它們還會捕殺小型的蛇。這種螳螂就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螳螂——非洲綠巨螳螂。
非洲的綠巨螳螂是一種比較兇猛的螳螂,會主動捕食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如鳥、鼠、蛇等等。據說最大的非洲綠巨螳螂可以達到十五cm左右,一雙螳臂揮舞起來當真如同死神的鐮刀一般,散發著濃重的殺氣。記得小時候被一隻三四cm長的螳螂「砍上一刀」,都會疼很久;要是被這種「巨無霸」螳螂來一刀死亡鐮刀,那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母螳螂弒夫行為的概率並不高
雌性螳螂時常會「殺夫」,這是螳螂世界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但是這種機率並不高,真正在交配過程中被吃的機率低於10%,多數情況是母螳螂非常飢餓或是交配前表現出抗拒,就提前吃掉了公螳螂。數據表明,那些被母螳螂吃掉的公螳螂,將自己90%的胺基酸傳遞給了下一代,資源利用效率遠超其它渠道攝入的胺基酸,同類相食能提高哺育後代的能力,這也算是螳螂獨特並具有諷刺意味的繁衍優勢。
種類繁多,攻擊力極強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螳螂的前足腿節和脛節都有尖尖的利刺,看上去就是兩把鋒利鐮刀,它們僅用0.05秒就可以瞬間撲向獵物。螳螂除具有極強的攻擊力外,還擅長隱身術。它們是一種非常善於偽裝狩獵的一個物種,除了常見的花、葉外,甚至可以擬態成水滴。
螳螂屬於大家常見的昆蟲,並被稱為肉食昆蟲之王,因為螳螂具有趨光性,在夏季,城市的路燈下,經常能見到螳螂身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