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有兩次大規模用兵,一次是派蒙恬率領30萬精兵駐守北上,抗擊匈奴修建長城;一次是派任囂和趙佗率領50萬南下平定嶺南,並長期駐守嶺南。但是很奇怪的是,差不多百萬的精兵在中原叛亂時,卻無動於衷,沒有回中原平定戰亂,穩固秦朝統治,這個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這個可以從秦朝在匈奴和嶺南的實施的政策來分析。
在秦朝忙於統一六國的時候,匈奴趁機揮兵南下,佔領了北部很多地方,還以河南地為據點,威脅秦鹹陽的安全。秦朝統一了中原後,解決匈奴問題自然迫在眉睫。
秦始皇就制定了政策,必須要抵抗匈奴,不讓匈奴進入中原,維護邊境百姓的安定。於是就派蒙恬率領30萬精兵北上,駐守上郡,鞏固邊防,還深入研究北部的地形和環境,為抗擊匈奴做好準備。
而且還修建長城,重新修復之前的長城,令其相連,是一個防禦和進攻兼備的體系。而秦始皇對匈奴的重視也成了秦朝的一種統論。而在後面關中受威脅,楚漢相爭,中原內戰中抵禦叛軍的得力部隊竟然是章邯用一個月把三十萬的罪犯訓練而成的,抵抗匈奴的30萬精兵都沒有被調回來,而匈奴也不敢南下。
而秦始皇還有一個統論,就是讓嶺南併入到華夏,融入到華夏文明中,實行南北大統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開始進軍嶺南,平定百越,抵抗當時的越人。在長達3年的作戰中,秦始皇損失慘重,連主將屠睢也陣亡。不過秦始皇沒有放棄,為了扭轉局勢,他修建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灕水,讓大軍的糧餉進入到嶺南。而後再次派任囂和趙佗進攻,終於把嶺南劃入到秦朝的版圖。
而為了嶺南的發展,他讓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還有大量的中原居民遷到了嶺南,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技術。
在管理嶺南方面,朝廷和嶺南的大臣都下了苦心,很多秦兵也因此命喪異鄉,如果把兵又調回去,之前的努力也就白費了。這時趙佗就根據嶺南的險要的地勢,建立了三道防線,避免中原的戰火蔓延到那南嶺,而後還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以番禺為王都,自立為王,也就是「南越武王」。
劉邦取得天下後,派大使出使南越,趙佗歸順漢朝。趙佗非常重視從中原引進文化和技術,促進了嶺南和中原的融合,從此嶺南併入華夏。
文:上下古今團隊 寒揚創作
圖: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