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沒了,大部分漁民收起網箱中的網
26日下午5點,寧德三都澳附近海域上萬漁排上,這個時間是給網箱裡的大黃魚投餵餌料的時間,本該一片繁忙。但這天,漁排上卻只有幾個零星的漁民在撈魚。
對於在寧德三都澳鬥帽島的養殖大戶王金貴(化名)和附近3000多戶養殖大黃魚的人來說,金秋十月,是「黑色」的。
從10月1日起,因感染上白點病,王金貴所養殖的300多萬尾大黃魚,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裡只剩下2萬多尾,經濟損失上百萬。而像他這種能剩下點魚的,在養殖戶中已經算鳳毛麟角,許多養殖戶一條魚都保不住。
三都澳是我國獨有的大黃魚內灣產卵場,也是全國最大的大黃魚網箱養殖基地,該地區的黃魚產量佔整個寧德黃魚總產量一半以上。
據寧德市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三都澳青山、鬥帽一帶養殖戶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此次白點病暴發是寧德歷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具體的損失情況仍在統計當中。
「颱風過後,就穩賺了」 災難卻悄然來臨
白點病最厲害的時候,是在10月初,「那一陣子,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大黃魚屍體腐爛的味道。」三都澳鬥帽大黃魚養殖戶的漁民翁發來(化名)說。
翁發來在今年3月份投資了20多萬的魚苗,短短十幾天,所有大黃魚都染病翻肚,只能以一斤五塊錢的低價賣給前來收購的魚販子,血本無歸。
同在鬥帽養殖大黃魚13年的王金貴,有100多個網箱,損失則要大得多。
9月底,中秋節剛過的時候,王金貴還高興地告訴家人,10月份至11月份是養大黃魚的最好時節,今年會有個好收成。「颱風一過,今年養魚就穩賺了。」
然而,災難卻悄悄向他們靠近。
10月1日凌晨3點,王金貴像往常一樣,拾起工具來到魚排邊餵魚。往日,他一到網箱旁邊餵食,成群的大黃魚便會活蹦亂跳地朝他遊來,哄搶食物,而此時網箱裡的大黃魚卻無精打採。「壞了!」王金貴用竹竿朝著網箱裡攪了幾下,網箱裡浮出了幾十條翻肚的大黃魚。
王金貴說,魚死了去撈就不值錢了。那一天,擔心魚死後影響水質,王金貴將翻肚的大黃魚統統打撈起來低價賣給魚販子,「足足有200多斤!」
「魚販子們趁著魚還沒死,馬上把魚冰凍起來再銷售,對人並無害,還是可以食用的。」福州水產業同業公會林會長說。
10月2日,被王金貴撈起的大黃魚達400斤。4日上升到800斤;10日,2000斤;15日,4000斤。短短十多天裡,眼見著大黃魚成批死亡,王金貴徹底失眠了,他的損失初步估計有上百萬。
白點病迅速暴發。「天天夜裡都有養殖戶在哭」翁發來說。
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養殖密度太大
在鬥帽島的漁排上,隨便去採訪任何一個養殖戶,大家都能說出,導致大黃魚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養殖密度太大,海水交換不夠,導致細菌滋生……
寧德市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政府部門也曾多次深入漁戶家中開展白點病預防宣傳和防控工作,指導養殖戶採取必要措施,加大養殖區水體交換,宣傳科學規範用藥,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但利潤的誘惑讓大黃魚數量只多不少。
「寧德市幾乎每年都有發生白點病暴發導致大黃魚染病死亡的現象。」寧德市大黃魚協會秘書長韓承義說。
白點病是由一種寄生於熱帶、亞熱帶海水魚類的纖毛蟲引起,這種蟲對海水養殖業危害巨大。
「密集養殖是一個原因,水溫則是導致白點病大暴發的另一原因。」韓承義說,白點病發病水溫為25℃至30℃,前陣子,國慶期間,海水溫度較高成為這次白點病暴發的誘因。最近,隨著水溫的降低,三都澳海域大黃魚染白點病現象已經逐漸褪去。
「如果密集養殖的這種局面得不到改善,白點病仍會暴發。」韓承義說。
福州市場受影響 供應減少 價格上漲
「福州市場上的大黃魚主要是由寧德、霞浦、羅源等地供應,每天的供應量大約有30多噸。最近,由於寧德三都澳大量大黃魚得病死亡,福州市場的供應量也相對有所下降。」福州水產業同業公會林會長說。
雖然在國慶期間,因為寧德大黃魚染病,收購價格下降,大黃魚的市場價格曾出現短暫的降價。
但在國慶之後,隨著大量染病的魚死去,供應量下降,大黃魚價格開始逐步上升。據海峽交易市場的一位專門批發大黃魚的王老闆介紹,在國慶節之前,6~8兩規格的大黃魚批發價為每斤16.2元左右,而國慶期間,黃瓜魚的價格卻一直下跌,最多曾跌到每斤14.2元。國慶過後,大黃魚批發價逐漸上漲,目前已經漲到每斤15.5元左右。
而在津泰路一生鮮超市,國慶期間大黃魚一斤只要15塊多,可現在已經漲到每斤17塊多了。
「到春節期間,福州市場大黃魚的價格受供應量縮減影響會更嚴重,價格會更高。」林會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