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查看永年新聞!
了解永年的人一定都知道永年的西部三山:聰明山(明山)、豬山和狗山,那關於這三山名字的由來,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走進這個神奇的傳說吧!
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太乙真人受玉皇大帝之命,派自己的道童聰明子攜本庄豢養的得道靈豬、靈狗前往協助大禹治水。臨行前,太乙真人將具有無窮法力的令符分授給聰明子與靈豬、靈狗。使聰明子具有了移山填海的法力,靈豬具有了拱地成河的法力,靈狗具有了圈地升高的法力。並嚴令他們必須於某月某日某時辰回山交令,否則,就要獲罪於天帝,不僅法力頓時消失,仙體也將化作山石,永遠不可復生。
話說聰明子攜靈豬、靈狗隨同大禹治水走南闖北,治水大功終於告成。聰明子他們眼看歸山時間已到,便謝絕了大禹的封賞挽留,揮淚告別直奔太行而來。水魔大洪的小兒子洪易一直對治水者懷恨在心,本來被禁錮在太行深處一水潭中,此時見聰明子等回山交令,掙斷鎖鏈奔湧而出,欲與聰明子等再作一番較量。
只見從太行深處湧出一股洪流,直向冀南大地撲來,聰明子、靈豬、靈狗為了護住百姓,一齊站身在西嶺東崗之間的北口,要與洪易進行一場搏鬥。
他們三位歸山的時辰越來越近,法力眼看就要消失,便相互催促對方快回山交令,讓自己留下來對付洪易。最後洪易也被他們這種為民獻身的精神所感動,只得乖乖地向東北流去。而聰明子等也失去了法力,不能再飛升了。漸漸地他們委身於地,變化形成了三座大山,這便是現在的聰明山、豬山和狗山。人們為了紀念他們,讓世代子孫牢記他們的恩德,弘揚他們為民獻身的精神,便在山腳建祠,逢時遇節來祭祀他們。
這個故事講了三山的來歷,實際上三山的命名還另有來處。豬山、狗山是以形命名,只要站在洺河北岸陽城一帶南望,不難看出二山之形,恰似一頭豬、一隻狗雄踞在那裡。至於聰明山之名,當為多次演變而成到唐代就已是聰明山之稱了。
每至天氣晴朗的日子,從縣城臨洺關站在高處向西眺望,便可看到豬山。豬山西北與明山對峙,東南與狗山相連。山體不大,坐地面積僅0.7平方公裡;孤峰突起,最高峰海拔239米。清光緒三年本《永年縣誌》記載:傳說以山頂上有豬槽而名豬山。又因山石多為紅色,也稱朱山。《畿輔通志》記載:「豬山在聰明山東南,與婁山(即狗山)對峙;一名石山,絕頂有摩崖石刻。」石刻內容是:「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碑」。據清光緒年間《永年縣誌》編撰者認為,石刻是西漢趙敬肅王劉彭祖時所為,有很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書法價值。
狗山較之豬山稍大,山底面積約1.5平方公裡,而高度又低於豬山海拔20米。《隋唐地理志》記載:「臨洺有狗山,山頂石上有狗跡因名」。《新唐書・地理志》日:「狗山有太宗壘。」故狗山又叫駐蹕山,太宗山。唐太宗討劉黑闥駐軍於此,古碑數字尚存」。明崇禎十四年《永年縣誌》載:「狗山,城(廣府城)西六十裡,山勢崇廣,後人嫌其名,易之曰婁。即自明代起逐漸被雅化為婁山。
至清代時,狗山頂還建有九龍聖母廟、碧霞元君殿以及戲樓。現殘存碧霞元君殿重修碑和建戲樓石碑,從磨泐不清的碑刻中,還可辯認為清康熙三十四年時物。上世紀以來,當地已陸續在山頂恢復碧霞元君殿和九龍聖母殿。碧霞元君殿端坐山頂,坐北朝南,面闊三間,為硬山仿古式建築,頂覆灰瓦。殿內碧霞元君像眉清目秀、面目慈祥。西殿為九龍聖母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日及碧霞元君壽誕日,八方香客紛紛登山朝拜,祈求平安。山頂西側也建有佛祖殿,據傳原佛祖殿為無梁式石砌結構,所以也稱無梁殿。近年來也投資進行了修復。成為求神拜佛的高山道場。
來源:永年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