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愛跟誰睡?背後的學問很大,別輕視

2021-01-08 阿瓜阿果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為啥有些娃,一到天黑睡覺就不要媽媽,只要奶奶或爸爸?

3個有趣卻又不陌生的小場景

場景1、千奇百怪的鬧覺

天色漸晚,在一輛親子旅遊巴上,一群1~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鬧覺。

不過孩子們鬧覺的對象相當有趣,有些孩子鬧著一定要奶奶抱睡;有些孩子鬧著要爺爺,還有些孩子哭喊著要爸爸。

有位只有媽媽陪同外出的小男孩更是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一定要姥姥,多次甩掉媽媽的手,讓媽媽好不尷尬。最後哭累了,才在媽媽懷裡睡著了。

場景2、臨睡前逃離媽媽

旦旦媽媽常常在其他媽媽面前抱怨說,旦旦跟她不親。

有一天晚上,旦旦媽媽想要旦旦跟她睡,旦旦一開始答應得很爽快。母子倆在床上玩手影遊戲玩得非常高興。眼看到了10點了,旦旦揉眼睛想睡覺了,媽媽讓旦旦躺下來,跟自己蓋被子,沒想到旦旦拒絕了:「不要,我要跟奶奶睡!」

然後一陣風似的溜掉了,讓媽媽倍感失落。

場景3、半夜哭鬧要姥姥

牛牛黏姥姥,牛牛是雷打不動地拒絕跟媽媽睡。

媽媽惱了,有一天晚上,待牛牛在姥姥的房間睡著後,牛牛媽媽把孩子抱到了自己房間。

但是,半夜還是出意外了,牛牛在睡夢中醒來看不見姥姥立即崩潰大哭,無論如何要找姥姥。姥姥聞聲過來把牛牛抱走了,後半夜一直睡得很香。

留下沮喪的牛牛媽媽一直睡不著。

相信這些媽媽們內心是崩潰的——「我是孩子的親媽呀!怎麼回事?」

難道中了勞倫茲的「刻印」效應?

康拉德.勞倫茲是一名生物學家,最早提出親子關係中「刻印」這一概念。他用鴨子做親子實驗。

他把一組鴨蛋由鴨子媽媽孵化,一組鴨蛋由機器孵化,分成A,B兩組。A組的鴨子寶寶們破殼一刻看到的是鴨子媽媽;B組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勞倫茲。

接著,勞倫茲把兩組鴨寶寶混在一起,隨後故意驚嚇它們,有趣的現象發生了,帶著記號的B組鴨寶寶們,在被驚嚇後條件反射般跑到了勞倫茲身邊。在往後的日子裡,這些B組的鴨寶寶們也常常喜歡跟隨勞倫茲身後,而不是鴨子媽媽身後。

勞倫茲認為,鴨子寶寶們因為第一眼看見的是人,所以把人當成了它們的媽媽,這便是「刻印」效應。

事實上,第一眼的「刻印效應」在人類親子關係中是不存在的,第一年卻很常見。

為什麼第一眼的「刻印效應」在人類親子關係中不存在?

想想寶寶出生時眼睛視力很弱,幾乎看不清,並且寶寶們出生時第一眼看見的是產科醫生或護士,基於第一眼的「刻印效應」,寶寶會把別人當成親媽嗎?不會。相反,初生嬰兒會通過母親的聲音和體味尋找媽媽,那是寶寶在子宮外唯一熟悉、出生後還能找到的兩種東西,是無助寶寶們的安全感保障。

但是,多少媽媽在寶寶出生後的頭一年「拋棄」了寶寶呢?

有些媽媽需要外出工作,跟寶寶兩地分隔;有些媽媽出於某些原因,不僅不哺乳,晚上還不和寶寶同一房間睡覺,平時也很少跟寶寶親近。寶寶們的安全感保障沒了,想想都讓人難過。

跟媽媽分離的寶寶們的兩種命運

1、依戀關係缺失

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經拍攝過一個黑白的簡短的影片。片裡是一群無法長期照顧寶寶的媽媽們生下的嬰兒。

這些媽媽在生下寶寶的頭三個月允許親自照顧寶寶,3個月後,這些媽媽們便離開,把寶寶交給育嬰園的護士。

在媽媽離開的最初幾天,大多數寶寶有時還能愉快地咯咯笑或微笑,但在媽媽離開的一周後,寶寶們普遍發生了變化。他們不是反應遲鈍、面無表情,便是臉上寫滿恐懼。

施皮茨認為,育嬰園的護士們工作繁忙,每個護士平均要照顧7個小嬰兒,並且她們大多是因為工作而履行照顧義務,因此未能跟嬰兒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所以這些嬰兒的依戀關係是缺失的,寶寶們的安全感和情感發展受到了巨大的傷害。依戀關係缺失的寶寶愛哭鬧,常常希望有人關注,但也愛拒絕他人。

2、依戀關係發生轉移

那些媽媽分娩了嬰兒卻不能在身邊照顧的家庭,這些嬰兒的主要養育者,比如家裡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又或者是寶寶的爸爸或保姆,如果對寶寶充滿愛,能夠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注,那麼這些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關係便會產生轉移,寶寶們把情感寄托在別的養育者身上,而不是在媽媽身上,這便是上文3個有趣場景的解釋。

那些不肯跟媽媽睡的孩子,即使他們平時可能跟媽媽玩得很好,那是因為這些孩子在一歲前跟媽媽分離或被媽媽忽視造成的,並且這種發生轉移的親子關係常常是不可彌補或難以改變的。為什麼?

跟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有很大的關係:

親子關係→1對1玩伴關係→群體玩伴關係

1)0-1歲,親子關係

1歲前,被視為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

寶寶們通過與媽媽的互動,比如媽媽對寶寶有親密的關懷和照顧,能與嬰兒有充分的體膚接觸,及時回應嬰兒的哭鬧,能通過行為或語言表達對寶寶的愛,在跟寶寶接觸過程中,有充分的語言刺激,寶寶能時常聞到媽媽的體味、感受到媽媽懷抱的溫暖,聽到媽媽愛憐的呼喚和說話,那麼,這樣家庭的母子或母女親子關係常常能建立得很好,這些孩子最愛跟他們的媽媽睡。

否則媽媽這個角色被其他養育者代替,而這個養育者剛好能在體膚接觸、情感展示、行為表現和語言刺激上,也能跟寶寶有充分的互動,那麼寶寶的情感依戀對象便轉移到了養育者身上,所以,這些孩子愛跟養育者睡,而拒絕跟沒有和寶寶建立依戀關係的媽媽睡。

這決定了媽媽跟孩子日後的親子關係的親密還是疏遠。

2)1-3歲,1對1玩伴關係

1歲後的寶寶,雖然對親子關係還有渴求,但因為1歲前媽媽的缺位,即使寶寶1歲後,媽媽及時回到寶寶身邊,這時母子母女發展的是玩伴關係,不再是親子關係。

這些孩子能跟媽媽玩得很好,但實際上孩子們只是把媽媽當成玩伴,關鍵時刻,比如到了睡覺時需要100%安全感的時刻,孩子們需要的,卻是那個跟Ta在1歲前建立了親子關係的對象。

有些媽媽在孩子1歲前,雖然也跟孩子住一起,但因為上班忙、下班後也未能跟孩子有良好互動,孩子們感受不到媽媽的關注,也會轉移依戀對象。

>>>>一位逗比媽媽的惡作劇

我身邊有位逗比媽媽,她因為生娃後頭一年忙於出國學習,未能跟自己的女兒在1歲前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但女兒跟爸爸的關係非常好。現在女兒3歲,平時一家三口一起睡,但女兒不願挨著媽媽睡。

有一天晚上,趁女兒睡著後,這位媽媽偷偷跟丈夫換了位置。到了三更半夜,只聽見女兒大喊:「不得了啦,爸爸不見了!」隨即看見女兒跳下床往房間外竄,一邊跑一邊喊「爸爸不見了」,找完隔壁房間找廚房,找完廚房找廁所……

後來聽到爸爸的聲音,孩子才走回來挨著爸爸又呼呼睡著了。

3)3歲後,群體玩伴關係

到孩子3歲後,他們常常發展為對群體的玩伴關係有需求,對與Ta有親密親子關係的媽媽或養育者雖然有依賴,但也能開始接受在幼兒園或非熟悉的寢室睡覺,跟小朋友們也玩得較好。

檢驗孩子安全感的一般方法

幼年時期依戀關係缺失或家庭養育方法的不當,會讓孩子丟失安全感。安斯沃斯的「陌生情景法」,常常是檢驗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的重要方法。

孩子安全感很好的表現:

1、當孩子6個月~3歲時

媽媽上班或外出,或嬰兒的主要養育者暫時外出,孩子雖然一開始表現出不情願或哭鬧,但媽媽或養育者離開後,孩子很快能投入玩耍。到媽媽或養育者回家後,孩子會表現出高興或希望親近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安全感是正常的。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如果母子或母女的親子關係良好,大多數會喜歡跟媽媽睡;如果跟其他養育者關係好,便喜歡跟養育者睡。

只要這些孩子的情感依戀對象穩定,而不是常常變換養育者,這樣的孩子即使沒跟媽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他們的安全感一般也是沒問題的。

2、當孩子3歲後

比如上幼兒園,孩子能忍受跟媽媽或主要養育者暫時分離,雖然剛開始會表現出分離焦慮或哭鬧或不舍,但能在短時間內恢復,並且跟小朋友們玩得很好。這也是安全感正常的孩子的表現。

3歲後的孩子,睡覺時一起睡的陪伴對象沒那麼挑剔了,也能開始慢慢嘗試獨睡。

所以媽媽們如果想要跟孩子建立一輩子親密的親子關係,那麼便不要忽視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尤其要珍惜關鍵的頭一年。

孩子跟誰親?「睡覺」知道答案!難怪民間有種說法,說「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親自拉扯才會親」,真的是充滿哲理啊!

本文關鍵字:親子關係、依戀關係、安全感、幼兒心理、家庭養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專注親子關係、早期養育。

相關焦點

  • 二寶出生後你家大寶和誰睡?寶媽注意,別傷了孩子還不自知
    朋友小西剛生完二胎,她家妹妹出生的時候,姐姐還不到3歲,所以此前大寶也一直是和小西他們一起睡的。可妹妹出生後,在大寶和誰睡這個問題上小西夫婦就犯難了。家裡老人表示可以讓大寶和老人睡,可孩子不願意,一聽到大人們說這事她就哭,小西直言孩子哭的時候她也哭,要知道當時小西還在月子期。小西老公心疼她和孩子,後來就去商場買了個拼接床,家裡重新布置後,一家四口睡在了一起。
  • 如何知道孩子是中耳炎,還是一般感冒?這些徵兆別輕視
    孩子常常拉扯耳朵、挖耳朵、電視音量越開越大聲,跟他說話卻聽不懂,時常反問你在說什麼?…這些現象爸爸媽媽可別輕視,因為這可能是孩子中耳發炎的徵兆。什麼是中耳炎?為什麼我家孩子會得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腔因感冒、過敏的細菌感染而發炎。
  • 愛出去玩的孩子,和經常待在家裡的孩子,區別很大!
    對於喜歡在家待著,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安靜地讀書寫字之類的,對那些孩子來說,可能那些靜態的事物可能對他們來說更有吸引力,比如畫畫、文學方面的等等,他們就像沉迷於自己的內心大世界一樣,有太多的東西等著他們去探索。
  • 可可愛愛的文案//別問我喜歡的人是誰,神仙是愛著眾生的
    我愛你。 4.買西瓜嗎?天氣熱,買一送一,買一個大西瓜送我這個小傻瓜。 5.您好,我是快樂警察,請您配合我的工作,現在要抓走您所有的不開心。 6.每次我一個人走夜路都好害怕, 天這麼黑, 我這麼美, 真怕別人看不見啊。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跟父母分床睡,最好別超出最佳年齡段
    孩子多大跟父母分床睡?李玫瑾:超出最佳年齡段,影響成長發育。面對孩子分床這件事,真是令不少家長頭疼,有的家長頭疼的是給孩子分了好幾次都沒能成功,甚至有的孩子都10幾歲了還和父母擠在一張床上。前段時間小趙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剛生完二寶,小趙正好也探望一下。
  • 別愛太滿,別睡太晚,別想太多
    餘生,別愛太滿,別睡太晚,也別想太多,時間自會給出最好的答案。聽過這樣一句話:「愛別人,不要超過愛自己。」因為在一段感情中,付出越多就越容易受傷。可是偏偏有太多的女孩,在愛情中太多投入,以至於失去自我而不能自拔。
  • 你還讓孩子跟老人睡嗎?莫讓「印刻效應」,成為母子感情的絆腳石
    孩子是單純的,他們的愛很純粹,不參雜任何東西。誰對他們好,他們也就會對誰好。所以,父母如果想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就要關心孩子,照顧孩子,用自己的愛來打動孩子,溫暖孩子。為什麼說孩子跟誰睡,就和誰親呢?1、孩子與第一撫養人最親。那麼如何判斷誰是第一撫養人呢?一般來說,孩子從小跟誰睡,誰就是第一撫養人。
  • 從小跟老一輩睡的孩子和跟媽睡的孩子有何差距?20年後,很明顯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現在很多爸爸媽媽因為工作過於繁忙,實在是沒有時間帶孩子,經常會把自家寶寶交給雙方老人去帶。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經常在老人身邊就睡下了,和父母一起睡的時間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寶寶從小就跟老人睡。
  • 千萬不要跟貓咪睡在一起,貓咪容易被「壓變形」
    但當你真正養了貓以後,就會覺得:跟貓咪一起睡覺,實在是太累了,因為每天都在擔心,貓咪會不會被壓扁?貓咪有多愛跟主人睡在一起?場景一:我坐在沙發上面看劇,貓咪厚著臉皮跑到了我背後睡覺。養貓之後你就會懂,別管你給貓咪準備了多麼豪華,多麼舒服的貓窩,貓咪都不願意進去睡覺,哪怕是冬天很冷的時候,貓咪也不願意待在貓窩裡面。貓咪最喜歡睡覺的地方,往往是你家裡的沙發,你的床上,甚至是你的被子裡。
  • 精神分析學家: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1歲前還是親子關係關鍵期
    但是有一點搞得自己十分苦惱,就是孩子好像跟自己好像不是很親。麗麗感覺孩子對奶奶的感情要比對自己要深的多。我問麗麗:「孩子平常的時候是不是和奶奶一起睡」麗麗覺得很不可思議的回答道:「你怎麼知道的,我的工作比較忙於是就讓他奶奶幫忙帶下孩子,孩子也就跟奶奶一起睡了,難道孩子和誰睡能有那麼大影響嗎?」作家小巫說:「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 二胎家庭睡覺大作戰:你不睡我不睡,全都別想睡!
    大娃九點多可能就要上床睡覺了,但是老二幾個月的時候,睡睡醒醒的很頻繁,醒了就要哭著吃奶,很容易吵到老大。老大在家裡玩的時候,如果老二正在睡覺,也很容易把老二吵醒。再比如閨蜜家的孩子,老大和老二隻相差一歲多,都需要父母摟著睡,但是老大一直粘著媽媽,導致老二不能按時吃奶睡覺。
  • 為什麼媽媽在家寶寶反而不乖了?寶媽別著急,背後的原因有點暖心
    因為閨蜜也跟我抱怨說,明明在姥姥眼中非常懂事乖巧的兒子,但到了自己手裡就像是換了個人一樣,孩子不僅表現得一點也不乖,還總是在家裡惹禍。不是將玩具扔了滿屋子,就是各種做鬼臉,明明早已經學會自己上廁所,但還是需要媽媽陪,洗衣服、做飯、收拾屋子,媽媽走哪孩子就跟哪,活像個摘不掉的「橡皮糖」。而面對孩子的不自立與不乖巧,閨蜜也是十分著急。
  • 經常「挖鼻孔」的孩子,長大後一般逃不過這3種結局,父母別輕視
    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父母一定要早發現早糾正,別讓這種行為形成習慣,伴隨孩子一輩子。 經常「挖鼻孔」的孩子,長大後一般逃不過這3種結局,父母別輕視 孩子為什麼會經常「挖鼻孔」?
  • 孩子平常是否「愛頂嘴」,對孩子性格影響會很大,父母別不當回事
    ……」謝雨現在擁有了兩家屬於自己的公司,房、車、鈔票都有了,風光無限的她,誰能想到曾經的她是出了名的倔脾氣,也沒少挨父母的打,用父母的話說「你說一句她有十句等著你。」愛頂嘴的孩子表現愛頂嘴的孩子表現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無論你說什麼,我都覺得你說的不對,就是不理解我,我想幹的事誰也不能勸得了我,「撞南牆」我也不會聽。另外一種是有選擇性的,你說的我不認可,我就一定要力爭到底,你說的我也覺得對,就不會太多爭辯。
  •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錯了,娃的「撫養黃金期」錯過了沒法補救
    文/愛學習的小饅頭 有人說:孩子和誰睡覺就和誰親。這句話你認同嗎? 小琳認為是婆婆教壞了兒子,不然為啥孩子只跟婆婆親,不和自己親呢?
  • 貓咪為什麼愛跟主人一起睡?其中原因,真的很暖心
    貓咪跟主人關係親近的話,總是粘著主人,也喜歡跟主人一起睡。貓咪為什麼愛跟主人一起睡?其中的原因,看完之後,真的覺得很暖心。貓咪白天幾乎自己在家待上一整天,吃飽睡,睡醒後只能在家閒逛,所以當晚上鏟屎官在家時,會想要多一點的溫暖和陪伴,於是就睡在鏟屎官的身邊,其實是想要獲得關注。
  • 抱著就睡擱下就醒?寶寶的行為背後真相很暖心,媽媽再苦也值得
    我記得我剛生完七寶的時候就是這樣,寶寶出生以後沒有睡過一個整覺,要麼就是把他抱在手上睡,不然就「一放就醒,沾床就鬧」。懷孕期間過來人都說生下就好了,就能徹底解脫了,天真的我那時候相信了,誰能想到這個小不點有這麼大的精力呢?怎麼就不能做別人嘴巴裡的天使寶寶餓了就吃,哭了就自己睡呢?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多管閒事」?分析行為背後原因,父母幫助孩子
    昨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遇到孩子同班女同學,兩個人一開始很開心在玩,突然小女孩過來跟我說,阿姨,他剛才不理我,他還不小心踩我腳了......我回復小女孩,對不起啊,回頭我好好教訓他,要不然你先別跟他玩了。結果,小姑娘又屁顛屁顛去跟我家孩子玩了。
  • 為什麼狗狗總喜歡跟主人睡?背後這6個原因,簡直不要太暖心
    有時候會很疑惑,狗狗為什麼總喜歡跟主人睡覺,那是它自己的被窩不香嗎?非要跟主人擠一張床。其實狗狗喜歡跟主人睡,很可能是因為以下幾個暖心的原因。狗狗喜歡跟主人睡在床上,是心裏面想要保護主人的的一個表現,而且離主人近,它還能在聽到異響時第一時間警覺起來。
  • 秋田犬快10歲了,最近卻要跟「爸爸」睡,主人:它很有靈性
    秋田犬是大型犬,個頭跟哈士奇差不多,看起來稍微會更胖一點,本來沒什麼特別的地方,重點是它是一種很「喜靜」的犬種,不會特別纏人,也很安靜不會亂嚎叫。在島國有位男子跟妻子養了一隻秋田犬。主人:狗狗今年已經快10歲了,變得更不愛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