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 杜鵑科的鳥百分之60都有巣寄生的習性。
杜鵑鳥棲息於植被稠密的地方,膽怯,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體長不一,金鵑(Chrysococcyx屬和Chalcites屬)體長16公分(6.5吋),地鵑可長90公分(36吋)。多數種類為灰褐或褐色,但少數種類有明顯的赤褐色或白色斑,金鵑全身大部分或部分為有光輝的翠綠色。
布穀鳥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後。飛行極速無聲。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點悽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大約35%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
為什麼杜鵑佔巢謀殺宿主孩子,是天生的,經過長期的物競天擇適應出來的行為。
第一,杜鵑在寄生鳥的鳥窩裡產一枚自己的卵,它會扔出一枚寄生鳥的鳥蛋,這並非是簡單的數量平衡,因為目前尚未發現有哪一種鳥類會數數。
第二,普通鳥類的小鳥背部是凸的,而杜鵑幼鳥在出生一到兩周之內背部是凹的,為的就是把其他未孵出鳥蛋擠出巢外,減少競爭對手。
第三,若有寄生鳥的鳥蛋也有孵出,會和杜鵑幼鳥產生食物競爭,杜鵑幼鳥的嘴比較鮮豔,在養父母餵食時嘴張的比較大,而普通鳥類判斷幼鳥的飢餓程度是根據餵食幼鳥時其嘴張大的程度。
第四,杜鵑的鳥蛋比其寄生鳥的鳥蛋略大,其選擇的寄生鳥個頭也比杜鵑小,這是為了即使寄生鳥發現鳥蛋可能不是自己的,也沒法推出鳥巢。
第五,杜鵑在寄生父母餵養中堅持獨生子女制度,寄生父母只能餵養它一個,它會將寄生父母的鳥蛋擠出巢外,或通過搶食食物,將養父母幼鳥餓死。
這些行為都是由基因決定的,是經過自然環境的長期選擇進化而來的。
部分鳥可以辨別這鳥蛋是不是自己的,而部分不能分辨的則無法延續自己的基因,從而被淘汰,所以對杜鵑蛋辨別能力強的鳥的基因才能延續。杜鵑也是蛋生的越像別的鳥的才能延續自己的基因。這本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優勝劣汰,沒啥好噴的。
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天敵,只不過這種天敵的克制方式比較特殊而已。
只是為了生存繁衍而已,自然界看似殘酷的行為還有很多很多,不該拿人類道德標準來衡量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