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臺灣「九合一」次選舉的一大看點是「北柯南韓」現象。以「白色力量」自居的柯文哲爭取臺北市長連任,成為北部地區甚至整個臺灣地區最耀眼的政治明星,特別是對臺北市及周邊地區選情具有重要影響,不斷為不同政黨(除國民黨之外)參選人站臺,讓2014年出現的「柯文哲現象」持續蔓延。而代表國民黨參加高雄市長的韓國瑜同樣在南部高雄市掀起一陣政治清風與政治旋風,炒熱選情,讓國民黨在艱困南部選情有了很大起色,讓本來認為民進黨候選人陳啟邁倍感壓力,選情出現變數。「北柯南韓」現象的出現及其所反應的民情、社情與政情值得觀察與思考。
柯文哲與韓國瑜倆人,「一北一南」、「一藍一白(綠)」、「一本省一外省」,似乎完全代表不同的族群與政治力量,沒有多少政治立場上的共同之處,但所引發的臺灣選舉效應與政治新氣象卻有諸多相同之處。
一個所謂的本土代表人物柯文哲奪取了曾被認為藍營優勢選區、外省族群比例較大的臺北市長大權,進而影響了2014年北臺灣甚至中臺灣的選情。柯文哲在臺北市長任內,執政與改革爭議甚至多,並未有顯著政績,有一大批局處級幹部相繼辭職或離開,也一度陷入民調支持率大幅下滑的困境。特別是柯與戰略合作夥伴民進黨「分手」,不再在臺北市長選舉中合作,也讓外界對柯選情與未來發展一度擔憂。然而,在經歷了與民進黨從合作到分手之後,如今「柯文哲現象」持續發酵,再次掀起一股政治旋風,人氣大幅回升,支持率上升,有再一層樓的氣勢,成為當下臺灣最被看好問鼎2020年大位的政治人物。
韓國瑜,國民黨內一個並不知名的「小咖」,一個外省人子弟,在被迫辭去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後,意外投入高雄市長選舉,不被外界看好的他卻大弄南臺灣,短短數月之內就在高雄市引起不小的政治效應。韓竟然在被認為是深綠優勢地區的高雄市選舉中造成「韓國瑜震撼」,對綠營選情造成衝擊,贏得許多選民的認可與支持,也振奮藍營士氣。不論最後結果輸贏,韓國瑜已經贏了人氣,為國民黨樹立了新的標杆。
那麼,「北柯南韓現象」或「柯文哲現象」與「韓國瑜現象」,給了我們怎樣的啟迪與思考壁呢?僅此作要簡要分析。
候選人形象、風格在選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臺灣政黨政治的發展,形成「選黨勝於勝人」的現象,即更重視政黨的實力對比與政黨政策主張。如今這次選舉似乎「選人重於選黨」。儘管政黨仍是影響選舉的最重要因素,但在政黨屬性確定之下,人選就成了決定勝否的關鍵。
倆人有著相似的或共同的人格特質。柯、韓是個人形象與風格是製造選舉氣勢的典範,靠著個人的魅力與特質帶動選情。不論是柯還是韓,甚至侯友宜,均是非傳統型的政治人物,不是高來高去,空話大話連篇,不是陽奉陰委,而是直率、直接,坦率,真誠,在政治光譜上,倆人藍、綠性格不是特別突出,「似藍非藍,似綠非綠」。這是一種政治新現象或新政治現象。這也是當下全球性的發展現象,菲律賓的杜特爾特、美國的川普,法國的馬克龍,臺灣的柯文哲或韓國瑜,等等,均是如此。不論其自身有多少爭議或缺點,但均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沒有太多的嬌溫造作,沒有官腔官調,而是直話直說,也敢說敢幹,接地氣,與民同樂,重誠信重承諾,從而獲得民眾的認可與支持。
由此可以發現,藍綠優勢選區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轉化的,執政效果與關鍵是政治人物的形象與經營。目前民進黨在高雄市與臺南市的選情及國民黨黨在苗桃竹地區的選情,均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可以得出,即使艱難選區或艱困選區,只要有好的人選,就能提振士氣,就可能改變選舉結果。事實上,這種現象近年來在臺灣不斷發生。原來苗桃竹地區是以客家人為主的地區,也長期是國民黨的優勢選區,長期執政,民進黨很難有機會,但如今民進黨先後取得桃園市與新竹市的執政權。原本認為南部地區是綠營票倉,在選舉中佔有絕對優勢,如今則出現明顯鬆動現象,高雄市甚至存在變天的小概率事件。
「南柯南韓」現象的背後則有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變遷影響。如果長期以意識形態理念主導執政,而經濟長期無起色,民生沒有改善甚至還出現倒退,人民就無法長期寬容或忍受,就會尋求改變。不論是國際社會,還是臺灣,社會政經環境均在發生劇烈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念與傾向在發生變化,選民自身、選舉人風格等均在發生重要變化。民進黨掌握南臺灣二十多年,沒有給南臺灣帶來改變與進步,反而出現停滯與持續衰落態勢,人民開始尋求改變,為韓國瑜在高雄掀起新的政治旋風創造了條件與機會。
不過,「北柯南韓」現象能否形成一股持續性的新政治氣候,能否改變臺灣舊政治或者讓臺灣出現重大結構性變化,似乎仍不樂觀。當下許多民眾不滿藍綠,即不滿國民黨與民進黨,希望第三勢力的出現,但如果臺灣的統獨問題不釐清、不解決,供應依然找不到出路。另外,柯文柯、韓國瑜是否就是治理臺北、高雄的能手?或者韓國瑜被認為是未來代表國民黨發展的方向,也是存在疑問的。 (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圓樂 廈門大學研究生)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