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人物| 向德軍投降的法國元帥貝當,後來命運如何

2020-11-26 上遊新聞

1940年5月,德軍閃擊西歐,法國連戰連敗,6月貝當元帥下令法軍停火,終止戰鬥,號稱歐洲「頭號陸軍強國」的法國不到六個星期就此戰敗投降。

那麼,下令法軍投降的貝當元帥後來怎麼樣了呢?

貝當二次出山後,在1940年6月16日成為成為法國元首兼總理,6月22日,他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稱宣稱:敗局已定,必須停止戰爭,體面的尋求停止軍事行動。

6月25日,在貝當的授意下,法國代表查理·亨茨格將軍與德軍元帥凱特爾籤署停戰協議,地點選在法國東北部的貢比涅森林,一戰德軍籤署投降書的同一節車廂裡。

作為獲勝者,德國的條件十分苛刻,包括:

法國割讓包括巴黎在內的1/3的國土;

法國政府必須每天為德國佔領軍支付3億法郎的佔領費;

法國的空軍、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

法國政府必須在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與德國保持一致。

《貢比涅森林協定》籤署後,貝當成立了傀儡政權,並出任元首,7月法國政府遷往維希,故被稱為「維希政府」。

瑞士駐維希政府大使斯圖基說道:「1940年7月,法國新國家元首就任之後,他不僅獲得議會中大多數的支持,而且得到法國人廣泛的擁護。他在近乎神秘的崇拜中,被認為是國家的拯救者,即使在蒙都瓦與希特勒的會見也絲毫未改變人們對他的感情,因為他當時沒有同意承擔任何與德國合作的具體義務。」

當年10月24日,貝當專程趕往距離距巴黎大約100多公裡的蒙託瓦鎮,拜訪希特勒。

貝當在德軍將領凱特爾陪同下走向希特勒專列,當時希特勒已經站在月臺上,而且先向貝當伸出手。

希特勒向貝當提出:如法國參加對英戰爭,就可以在北非維持超出停戰協定規定的軍隊;保證法國保留原有殖民地。

貝當驚喜交加,立刻表示同意,幾天後,他發表公開講話:「這次戰勝者和戰敗者的第一次會晤標誌著我們國家的初步復興。為了榮譽,為了保證法國的統一,今天,我們在建設歐洲新秩序的活動中,走上了合作的道路!」

維希政府隨後頒布了反猶太人的法律,抓捕了法國境內85%的猶太人,並將7.6萬猶太人強行運往波蘭的集中營。

當然,貝當並未完全喪心病狂,他在鎮壓國內反抗德國人方面,拖泥帶水,效率低下,引起德國人的強烈不滿。

德國很快就支持賴法爾出任維希政府總理,架空了貝當。

賴法爾像條哈巴狗一樣,對德國人言聽計從,瘋狂鎮壓國內反德人士。

1944年,法國光復後,希特勒命人將貝當等人押到德國的西格馬林根堡,盟軍攻人德國本土後,他們又被轉移到瑞士的一個小城鎮。

德國投降前夕,窮途末路的貝當向戴高樂組建的法國臨時政府自首。

1945年7月23日,法國最高法院開庭審判貝當,共列舉了他的多條罪狀:同德國籤署停戰協定;違背了法英同盟條約;配合德國,對英國和其他盟國採取敵對行為;同賴法爾一起,動員全國工業部門支持納粹德國進行侵略戰爭,並向德國輸出大批法國勞工;建立獨裁政權;私自允許德國控制本國領土。

當時已經89歲高齡的貝當,在長達20餘天的審判中始終一言不發,他的辯護律師則宣稱:貝當的行為是無奈之舉,並且沒有完全與德國合作;如果貝當被處死,法國人民也會感到痛心。

8月15日,法國臨時政府最高法庭以叛國罪判處貝當死刑,但戴高樂籤署特赦令,把死刑改為終身監禁。

幾年前,戴高樂被維希政府缺席判處死刑時,貝當也曾在判決書上簽署「不要執行」,戴高樂也算是投桃報李了。

1951年6月7月23日,貝當病死,走完了充滿爭議、毀譽參半的一生。

1971年法國把貝當的遺體遷移到多蒙蒙特,當時的民調顯示:「72%的法國人同意,26%人認為是對貝當的公平之舉,21%的人認為到了原諒貝當的時候,而只有11%法國人堅決反對這個行為,17%的人對此沒有看法。」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沒人能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為何法國會在德軍進攻下不堪一擊?
    在優秀影視劇《亮劍》中,山本一木大佐曾向日本華北派遣軍第一軍司令長官筱冢義男闡述過中國和法國的不同,他認為,相比於我國的廣闊縱深,法國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戰略縱深卻有著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這為納粹德國的侵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為納粹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可以快速向任何一個點出擊,因此巴黎一旦失守,對法戰爭就會結束。
  • 拿破崙死前說了7個字,雖充滿了不屈,卻無法阻止二戰時法國投降
    因為拿破崙在法國歷史上的地位,堪稱無人能出其右,穩穩的法國歷史上的老大,甚至堪稱是拿破崙塑造了法蘭西的國魂。公元1769年8月15日,拿破崙出生在科西嘉小島上的人物,歷經起伏,終於帶領著法蘭西走上了歐洲,甚至世界之巔。
  • 德國投降時,90萬德軍突然逃亡,二戰歐洲最後一戰是蘇軍大追殺
    他在柏林郊區的「卡爾斯霍爾特」籤訂了無條件投降書,全體德軍走出廢墟向蘇聯投降。 德國軍隊一直以令行禁止、軍紀嚴明而聞名,既然德軍總部都宣布投降了,為什麼布拉格的德軍不放下武器,反而要跟蘇軍開戰呢?在這場戰役之中,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結局又如何呢?
  • 沒人能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
    ;在軍事上,法國擁有當時歐陸最強悍的陸軍,不僅士兵的軍事素質極高,而且也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軍事領袖,其中包括拿破崙及26元帥。 拿破崙三世向普魯士軍隊投降 諷刺的是,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的拿破崙三世
  • 法國是如何把自己弄成世界級名梗的?法國真的愛投降嗎?
    法國是如何把自己弄成世界級名梗的?法國真的愛投降嗎?,為什麼好好的法國就成了「投降」的代名詞?當時的拿破崙三世作為皇帝御駕親徵,很不幸和他交手的是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作為高貴的法國人,尤其還是皇帝,自然要帶上最好的廚子優雅的贏下勝利,可惜對面的德國人沒有這麼精緻,做飯和催命似的,但打仗卻是把好手。很快德軍在一個叫色當的城鎮包圍了六萬法軍,即便身陷重圍拿破崙三世也頗具大將風範,高喊一聲法國萬歲,就領著六萬手下投降了。
  • 二戰,德國著名元帥照片,圖七是「沙漠之狐」隆美爾
    【空軍元帥: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G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納粹德國空軍元帥,也是二戰時德國的二號人物,希特勒的接班人。二戰後作為戰犯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判處絞刑。令人意外的是在行刑前,戈林在獄中服藥自殺,逃過了處罰。
  • 擁有底蘊豐厚的投降文化?法國梗:沒人能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
    我只是想說我不承認我「辱法」,我只是想給大家闡述法國的悠久投降歷史!俗話說得好,正視歷史,敢於面對歷史,才能進步!儘管法國的歷史與我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但是我還是想聊一聊法國這底蘊豐厚的投降文化,給大家增長見識!
  • 二戰法國實力不輸德國,為何會如此不堪一擊?
    在法蘭西戰役是德軍士兵軍事素養之強,單兵作戰能力之高,是超越法軍精銳幾個等級的存在。法軍的精銳,裝甲力量其實並不弱,在戰役初期也曾經阻擋過法西斯軍隊的進攻。但是法軍有一個致命傷,那就是他們的戰機實力太差,在與德軍同行的較量中被完虐。
  • 揭秘法國梗的由來:普法戰爭中法國神一般的投降,遭到英國嘲笑!
    我們先了解一下最著名的一個法國梗:「沒有人能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大家肯定會認為這個法國梗肯定是在嘲諷二戰時候的法國,但是這個法國梗並不是出自這裡!想必各位觀眾老爺有這種想法的都是因為當時身為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在一個月的時間就徹底的妥協,向德國投降了,成為了千古的笑話!
  • 1500輛軍車堵成一團,鐵腕元帥「交警」下令:誰敢搶道就地槍決
    元帥是一軍的最高統帥,他的責任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制定高瞻遠矚的戰略計劃,而不負責具體的作戰細節。通常來說,親自上戰場殺敵的元帥一定不是一個好元帥,元帥就應該統領大局,而今天我們要介紹一個特殊的元帥,好好的元帥不當,竟然當上了「交警」。
  • 究竟是什麼讓法國在20世紀屈尊與自己仇敵英國、德國合作?
    起初,是為王位繼承問題而爭權奪利,之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侵略,法國被迫反擊,實際上英國後來想要登陸歐洲大陸,這法國企能容忍,法國拼死戰鬥,結果戰爭時斷時續打了116年。這樣,先為爭奪法國的王位,後來發展到英國想要染指歐洲大陸的百年戰爭,讓這兩個國家結下了深仇大恨。最後,法國贏了勝利,把英國的勢力基本趕出了法國,但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 一戰期間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面對10倍日軍堅守2個月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1月7日一戰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1914年:面對10倍日軍堅守2個月歷史上的今天,跟著薩沙每天學半分鐘歷史。1914年11月7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1898年青島被德國強行租借為殖民地,修建了軍事要塞和軍港,成為德軍在遠東最重要的支點。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受尊敬的投降,全軍向戰俘列隊敬禮,他們雖敗猶榮
    伴隨著比利時的投降,英、法軍隊陷入了德軍的包圍,他們最後的目的地就是敦刻爾克,德軍也緊追其後。 法國軍人剛剛失去了自己的國家,此刻又不能及時撤離,每個人都士氣低落,危在旦夕法國軍隊決定拼死一戰擋住德軍進攻,負責保護外圍的是依託裡爾布防的法國第一集團軍。
  • 二戰德軍最後一戰—帝國大廈保衛戰,守軍為何無一人投降?
    復仇的意念讓蘇軍士兵不做任何休整就衝向國會大廈,他們被鮮血染紅的雙眼看不見國會大廈裡數個射擊口和窗口架設的MG42重型機槍,德國人用MG42、MG34機槍進行瘋狂的掃射,他們好像並不在乎子彈的消耗,但是後來事實證明,德國人此舉極其正確,在戰鬥的後期,這種大口徑的機槍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 「沙漠之狐」德國元帥隆美爾的巔峰與結局
    隆美爾(1891~1944年),德國陸軍元帥。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當過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後任第四軍團第七裝甲師師長。其人指揮作戰,戰術靈活多變,論計多端,先發制人,速度第一,常常使對方措手不及,從而出奇制勝。
  • 敗局已定的1944,為何德軍死戰不退,拒絕投降,背後有三大原因
    戰爭打到沒有辦法繼續戰鬥下去的時候,或者出現絕對的劣勢,一般來說和談甚至投降會是最後的選擇。然而,二戰中的德國可謂是打到了最後,直到1945年4月下旬希特勒自殺身亡,柏林實際被蘇軍用蠻力攻克的情況下才終於放棄抵抗。從作戰的角度看,德軍是堅持到了最後一刻才投降的。
  • 150年前法國皇帝率10萬官兵投降 身處最強城堡 卻只抵抗了一天
    1870年9月1日上午,普法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在色當要塞爆發,9月2日晚,拿破崙三世本人親率的12萬法軍全面投降。這幅畫作展現了拿破崙三世與德國首相俾斯麥閒談的場景。一天後,這個災難性的消息傳到巴黎,拿破崙三世立刻被國民議會罷免,法蘭西第二帝國終結,法國成為共和國。
  • 馬奇諾防線,人人都能想到德軍會繞道後方,為何法國卻沒想到呢?
    法國在歷史上,一直有著歐洲第一陸上強國的美名,因此在希特勒納粹政權上臺後,它也被視為是抵禦納粹的堅固橋頭堡,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從納粹德軍在1940年5月10日入侵法國開始,再到6月22日法國政府宣布投降,期間僅僅只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 隆美爾一雕蟲小技,法軍眼看著德軍200輛坦克輕鬆穿過馬其諾防線
    1940年,德國在對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突然發動的襲擊中,納粹名將隆美爾採取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戰策,突破了馬其諾防線。其中隆美爾指揮的第七裝甲師的200多輛坦克,冒著翼側暴露、各方供應線拉長和物資供應不上的危險,風馳電掣般地向法國縱深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