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德軍閃擊西歐,法國連戰連敗,6月貝當元帥下令法軍停火,終止戰鬥,號稱歐洲「頭號陸軍強國」的法國不到六個星期就此戰敗投降。
那麼,下令法軍投降的貝當元帥後來怎麼樣了呢?
貝當二次出山後,在1940年6月16日成為成為法國元首兼總理,6月22日,他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稱宣稱:敗局已定,必須停止戰爭,體面的尋求停止軍事行動。
6月25日,在貝當的授意下,法國代表查理·亨茨格將軍與德軍元帥凱特爾籤署停戰協議,地點選在法國東北部的貢比涅森林,一戰德軍籤署投降書的同一節車廂裡。
作為獲勝者,德國的條件十分苛刻,包括:
法國割讓包括巴黎在內的1/3的國土;
法國政府必須每天為德國佔領軍支付3億法郎的佔領費;
法國的空軍、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
法國政府必須在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與德國保持一致。
《貢比涅森林協定》籤署後,貝當成立了傀儡政權,並出任元首,7月法國政府遷往維希,故被稱為「維希政府」。
瑞士駐維希政府大使斯圖基說道:「1940年7月,法國新國家元首就任之後,他不僅獲得議會中大多數的支持,而且得到法國人廣泛的擁護。他在近乎神秘的崇拜中,被認為是國家的拯救者,即使在蒙都瓦與希特勒的會見也絲毫未改變人們對他的感情,因為他當時沒有同意承擔任何與德國合作的具體義務。」
當年10月24日,貝當專程趕往距離距巴黎大約100多公裡的蒙託瓦鎮,拜訪希特勒。
貝當在德軍將領凱特爾陪同下走向希特勒專列,當時希特勒已經站在月臺上,而且先向貝當伸出手。
希特勒向貝當提出:如法國參加對英戰爭,就可以在北非維持超出停戰協定規定的軍隊;保證法國保留原有殖民地。
貝當驚喜交加,立刻表示同意,幾天後,他發表公開講話:「這次戰勝者和戰敗者的第一次會晤標誌著我們國家的初步復興。為了榮譽,為了保證法國的統一,今天,我們在建設歐洲新秩序的活動中,走上了合作的道路!」
維希政府隨後頒布了反猶太人的法律,抓捕了法國境內85%的猶太人,並將7.6萬猶太人強行運往波蘭的集中營。
當然,貝當並未完全喪心病狂,他在鎮壓國內反抗德國人方面,拖泥帶水,效率低下,引起德國人的強烈不滿。
德國很快就支持賴法爾出任維希政府總理,架空了貝當。
賴法爾像條哈巴狗一樣,對德國人言聽計從,瘋狂鎮壓國內反德人士。
1944年,法國光復後,希特勒命人將貝當等人押到德國的西格馬林根堡,盟軍攻人德國本土後,他們又被轉移到瑞士的一個小城鎮。
德國投降前夕,窮途末路的貝當向戴高樂組建的法國臨時政府自首。
1945年7月23日,法國最高法院開庭審判貝當,共列舉了他的多條罪狀:同德國籤署停戰協定;違背了法英同盟條約;配合德國,對英國和其他盟國採取敵對行為;同賴法爾一起,動員全國工業部門支持納粹德國進行侵略戰爭,並向德國輸出大批法國勞工;建立獨裁政權;私自允許德國控制本國領土。
當時已經89歲高齡的貝當,在長達20餘天的審判中始終一言不發,他的辯護律師則宣稱:貝當的行為是無奈之舉,並且沒有完全與德國合作;如果貝當被處死,法國人民也會感到痛心。
8月15日,法國臨時政府最高法庭以叛國罪判處貝當死刑,但戴高樂籤署特赦令,把死刑改為終身監禁。
幾年前,戴高樂被維希政府缺席判處死刑時,貝當也曾在判決書上簽署「不要執行」,戴高樂也算是投桃報李了。
1951年6月7月23日,貝當病死,走完了充滿爭議、毀譽參半的一生。
1971年法國把貝當的遺體遷移到多蒙蒙特,當時的民調顯示:「72%的法國人同意,26%人認為是對貝當的公平之舉,21%的人認為到了原諒貝當的時候,而只有11%法國人堅決反對這個行為,17%的人對此沒有看法。」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