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法國,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畢竟在網絡的江湖上,至今仍然流傳著「沒人能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的傳說,將法國「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特點概括得淋淋盡致。
而幾十年來,法國之所以能夠成為經久不衰的話題,根本原因在於法國給世界帶來的反差實在太大。
二戰前的法國,擁有123個步兵師,共計250萬步兵,大口徑火炮10700門、坦克3250輛,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海軍方面,法國擁有1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19艘輕重巡洋艦、50餘艘各類驅逐艦及101艘潛艇,實力排名世界第四;而在空軍方面更是擁有700架戰鬥機、260架轟炸機、180架偵察機和400架對地攻擊機,總體軍事實力相比於納粹德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德國法西斯的進攻下,法國僅40多天就繳械投降,還不如蘇聯一座巴甫洛夫大樓堅持的時間長,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那麼,為何實力如此強大的法國在德軍面前就如此的不堪一擊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尷尬的區位條件
尷尬的區位,是法國一敗塗地的根本因素。
在優秀影視劇《亮劍》中,山本一木大佐曾向日本華北派遣軍第一軍司令長官筱冢義男闡述過中國和法國的不同,他認為,相比於我國的廣闊縱深,法國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戰略縱深卻有著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這為納粹德國的侵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為納粹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可以快速向任何一個點出擊,因此巴黎一旦失守,對法戰爭就會結束。
作為日本人,山本一木對法國的分析也許存在偏頗,但自古「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應該說山本一木對法國國土特點的認識是深刻的,尤其是和我國相比之後。
而在英國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學家詹姆斯·費爾格裡夫所著的《地理與世界霸權》一書中,對法國的定位是「大洋強國」,介於英國這樣的大洋帝國和俄羅斯這樣的森林帝國之間。
從法國的國土條件來看,它的西北和東南方向毗鄰海洋,而東部和西南方向則和陸地相連,是真正的陸海強國。
這樣的區位使法國有陸地和海洋兩個方向的擴張便利,但也極易導致腹背受敵。尤其是當法國和義大利從東方大舉入侵,法國根本無路可退。畢竟法國不是英國這樣純粹的大洋帝國,海軍實力不足以保護法國並為法國提供反敗為勝的資本。再加上二戰期間的西班牙弗朗哥政權雖然中立但總體親德,根本不足以作為法國的後方,所以一旦法國北部淪陷,等待法國的就是一敗塗地的結局。
而法國發達的交通網,更加速了德國的侵略步伐。相比之下,蘇聯西部聊勝於無的交通條件,讓奔馳在麥田的德軍步伐一度遲滯。不過能讓德國筋疲力竭的,終歸還是本土的縱深,縱然法國有1234.7萬平方公裡的海外殖民地,也彌補不了本土55萬平方公裡的捉襟見肘。
2、沉重的歷史包袱
一戰帶來的沉重傷亡,是二戰時法軍輕易投降的重要因素。
雖然是名副其實的一戰戰勝國,但法國的損失似乎比戰敗國德國還要慘重。
比如戰爭期間,法國軍人陣亡131.5萬人,傷殘超過280萬人,戰時生產和前線勤務等原因導致勞動力人口損失136.5萬人,而當時的法國總人口不過4000多萬人,一戰損失的500多萬人口直接導致法國人口結構發生惡性畸變,說一戰讓法國損失了整整一代人毫不為過。
不僅如此,西線戰事將法國東北部10個省捲入戰爭,佔本土面積的7%,東北重工業基地在戰火的摧殘下幾乎全部化為焦土,法國工業遭遇了空前打擊,再加上勞動力的損失,法國工業和農牧業長期難以恢復元氣。
更要命的是,戰爭的巨大損耗使法國從債權國淪為債務國,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這也導致戰後法國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等到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法國矛盾更加激化。
所以,儘管法國元帥福煦在《凡爾賽和約》籤訂後疾呼「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法國也真的不敢再輕言戰爭了。所以當納粹德國異軍突起後,法國和英國一唱一和,成為「綏靖政策」的忠實擁躉,對法西斯主義步步退讓。而即便德國吃掉捷克斯洛伐克,大舉入侵波蘭,法國不得已對德宣戰,法國也只是和德國進行了長達9個多月的「靜坐戰爭」,其避戰之心暴露無遺。
所以當面對滿懷仇恨的德國法西斯時,躲在馬其諾防線後面的法軍當然不堪一擊。
3、落後的戰爭理念
落後的戰爭理念,令法國的失敗一發不可收拾。
基於一戰塹壕戰的巨大成功,法國在戰後修建了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而後比利時又在境內修建了號稱小馬奇諾防線的堅固工事。但法國沒想到,德軍竟然從最不可能的阿登森林「趁虛而入」。
在1932年希特勒上臺後,納粹德國就開始了重整軍備的恐怖進程,在短短數年時間裡,德軍數量猛增數十倍,瘋狂開動的軍工企業令德軍的裝備水平與日俱增,古德裡安的閃電戰等先進的軍事理念也讓德軍無往不利,無堅不摧。
二戰爆發後,德軍僅用27天便徵服了波蘭,而後更是在23天內徵服挪威,18天內徵服比利時,5天內徵服荷蘭,4小時內徵服丹麥。可以說當1940年5月10日對法戰爭開始時,德軍的閃電戰早已爐火純青。
事實上也正是這樣,當德軍出其不意地從阿登森林突入法國境內後,德軍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猛打猛衝,猝不及防的法軍難以對抗,數10萬英法聯軍更是被團團圍困在敦刻爾克,隨時有被德軍圍殲的命運。
而直到這時,法國仍然將坦克作為步兵的掩護和火力補充,迷戀在馬其諾防線將德軍阻擋在國門之外的塹壕戰中,這樣落後的軍事理念自然讓法軍一敗塗地,最終只能在巴黎淪陷前舉手投降,徹底淪為國際社會的笑柄。
另外,應該明確的是,由於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秘密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所以從二戰前夜到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不僅是德國的盟友,更是德國橫掃法國等西歐國家的大後方,提供了礦砂等大量的戰略物資。
而因為蘇聯和德國的密切合作,昔日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各國無產階級也不得不隨著蘇聯的轉向而成為法西斯侵略西歐的幫兇,為德軍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一戰結束後,由於法國發展長期一塌糊塗,國內矛盾激烈,法國內閣也走馬輪換,缺乏可繼承性的政策,對國內無產階級發展也缺乏制約,這也是法國速敗的重要因素。
而且,英美等列強對法國在一戰後強勢報復德國的行為頗為不滿,法國並未達到阻擋德國東山再起的目的。而德國在美國財團的支持下,不僅未被戰爭賠款拖垮,反而迅速恢復元氣,其元氣大增的速度令法國望塵莫及。
可以說,雖然德國在裝備等硬體方面和法國難以等量齊觀,但總體實力已經足以吊打法國,所以法國的失敗早已註定。
1940年6月22日,在福煦車廂,維希法國向德國投降,對法戰爭結束,這是法國的奇恥大辱。
當然,也正因為法國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的投降,才保存了大量的實力,這是戰後法國依然實力強悍的重要基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