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天氣乾燥、氣溫變化不穩定,若不注意早晚增減衣物的話,很容易造成感冒出現。而當趕上流行性感冒時,情況也會相對比較嚴重,甚至是全家人共同患病。
感冒本身屬於上呼吸道疾病中的一種,臨床上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兩個種類,西醫認為感冒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病毒感染。
想必大家都看過不少類似科普的文章,文章內容稱感冒是自限性疾病,無論你吃不吃藥,在一周左右感冒都會自行恢復,而且所謂「是藥三分毒」,所以能不吃藥,就儘量不要吃藥,等待感冒自愈才是正確做法。
然而,這真的有科學根據嗎?
事實上,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科學道理,特別是對於普通類型的感冒來說,它本身就屬於自限性疾病,通常病程在7-10天左右,而且患者的症狀比較輕微,主要是以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等為主。
如果自身抵抗力比較強,通過調整生活就能達到自愈的狀態,比如多喝熱水、多休息、食療等都是不錯的方式。
而且,就感冒而言科學並不建議盲目服用抗生素,特別是不必要的情況下,不能盲目輸液。因為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對於普通感冒來說不僅起不到幫助,反而會增加細胞的耐受能力,所以對於疾病的控制沒有好處。
其實就目前的臨床來說,還沒有研製出徹底治療感冒的藥物,即便是感冒已經恢復了,但後期同樣還會出現。我們服用的市面上購買的感冒藥,其實只是為了緩解感冒的症狀,比如鼻塞、咳嗽一類,也就是臨床所說的「對症治療」而已。
不過,並非是所有的感冒都需要扛過去,比如流感需及時治療:
流行性感冒是由於流感病毒導致的,患者往往會伴隨急性呼吸道感染表現,比如高熱不退、咳嗽、腹瀉等。有數據研究統計表明,我國幾乎每年都會爆發一次流感,其中被感染人數成千上萬,且每次都會有有人因流感喪命,所以對於流感來說絕對不能放鬆警惕,一旦出現要及時進行治療。
另外,如果自己患的是病毒性感冒,且遲遲沒有好轉表現,反而是逐漸出現了咳嗽、胸悶等表現,這很可能是病毒誘發了下呼吸道感染,比如氣管炎、肺炎等,這種情況也不能硬抗,及時就醫進行檢查,按照醫生建議進行治療有一定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