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領銜學術團隊研究發現 中國娃娃魚或是「八兄妹」大家庭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北京晚報

在雲南昭通養殖場,中國大鯢無損傷取樣中。陳宏滿 攝

中國大鯢有一個我們更加熟悉的名字:娃娃魚。過去我們一直認為中國大鯢只有一個物種,不過中科院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中國大鯢至少由陝西、貴州、安徽、四川和廣西5個物種組成,有可能至8個物種,這意味著對於中國大鯢原有的一系列保護措施面臨著重大調整。這一成果於北京時間今天零時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上發表。專家呼籲,儘快對中國大鯢進行不同物種的區分保護,禁止無序放流,以保護中國「娃娃魚」多樣的生物基因。

政府重視「活化石」保護

此次發布的成果,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中科院院士張亞平、中科院高級訪問學者羅伯特·墨菲教授團隊領銜的多個國內外研究人員合作完成。車靜介紹,中國大鯢起源可以追溯到1.6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時代,被稱為「活化石」,由於其珍稀瀕危,堪稱「水中大熊貓」。

中國大鯢曾廣泛分布於我國長江、黃河及珠江流域的18個省份,後來由於棲息地連續破壞,以及人為過度捕捉,中國大鯢的野生資源迅速減少瀕臨滅絕,目前野外難見其蹤影,基本被囤積在商業養殖場中。

車靜說,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中國大鯢的保護,至今全國已建立33個主要針對中國大鯢的自然保護區,佔地面積達17.10萬公頃。同時為了增加野生種群,政府組織了頻繁的放流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放流數量達到105918尾。與此同時,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大量野外種群被非法捕撈並被買賣進入人工養殖市場。

娃娃魚可能高達8個物種

自2007年起,車靜、張亞平和羅伯特·墨菲帶領的團隊便開始了對中國大鯢的研究項目。在10年的研究中,通過使用簡化基因組的手段,多項分析結果意外發現,中國大鯢並非單一物種,目前研究數據支持至少5個物種的劃分,包括陝西種、四川種、廣西種、貴州種、安徽種,分布地與水系分布緊密相關,大致對應黃河、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水系流域。另外,研究人員在養殖場種群中還意外地發現了另外兩個獨特的支系,加上此前記錄分布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種群,推測中國大鯢有可能包括高達8個物種。

保護不當或造成物種滅絕

車靜說,在中國大鯢這樣的大型動物中發現如此多的隱存物種是令人震驚的,目前我國實施的保護是基於「中國大鯢是一個物種」的保護措施和市場化的人工養殖、放流增殖,並未對不同地方的種群加以區別對待。但按照最新研究發現來看,若不及時調整,不僅有的物種不能得到保護,還很容易使小種群物種受到其他物種的基因侵蝕,甚至被取代,造成巨大遺傳資源損失甚至物種滅絕。車靜說,他們已經發現在被抽樣調查的養殖場中有78.82%的個體是「陝西種」,甚至在貴州、廣西等地野外捕獲的「娃娃魚」也是「陝西種」。換言之,不當的商業養殖、政府及民間放生可能造成物種入侵,加速當地物種的滅絕。

小種群娃娃魚需重點保護

因此急需對現有中國大鯢的保護策略和措施進行評估和改進,特別是對於小種群物種,急需優先保護。同時應加強遺傳技術的應用,建立不同物種的技術標準,規範養殖市場,「一些小種群『娃娃魚』就應該限定甚至禁止交易。」同時,應禁止未經遺傳核查的無序放流,在遺傳鑑定的基礎上,支持原產地放流,盡最大可能保護好已發現的各種「娃娃魚」。車靜說,中國「娃娃魚」應該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他們自己「家鄉」的河流中,而不是住在圈養的池子裡。中科院院士、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建議,應該對養殖場進行物種遺傳核查,明確物種歸屬,對純系中國大鯢建議在原產地建立國家公園,加大保護力度,「建多少,怎麼建,在哪些地方建,這需要總體設計、總體安排。」他說。(記者 張航)

相關焦點

  • 重大研究發現 「中國娃娃魚」或由8個「兄弟姐妹」組成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中國大鯢只有一個物種,不過中科院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中國大鯢至少由陝西、貴州、安徽、四川和廣西5個物種組成,有可能至8個物種,這意味著對於中國大鯢原有的一系列保護措施面臨著重大調整。這一成果於北京時間今天零時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上發表。專家呼籲,儘快對中國大鯢進行不同物種的區分保護,禁止無序放流,以保護中國「娃娃魚」多樣的生物基因。
  • 中科院: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組成 其保護亟需評估改進
    孫自法 攝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俗稱「娃娃魚」、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中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中國大鯢,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個物種。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歷時10年研究,最新完成的基於基因組水平數據揭示,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推測有可能為8個)組成。科學家們因此呼籲,中國大鯢保護亟需進一步評估和改進。
  • 科學家研究發現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組成
    本報北京5月2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俗稱為「娃娃魚」的中國大鯢,長期以來被學術界認為是「單一物種」,如今這種觀點被打破。5月2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最新研究揭示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組成,中國大鯢的保護面臨著重大調整,亟須進一步評估和改進。
  • @三亞,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圖片由中科院深海所提供)海南日報三亞12月25日電 (記者王玉潔 通訊員杜莉)海南日報記者12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日前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分析研究了去年4月至5月他們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孫自法)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中科院化學與前沿交叉領域學術研討會在蘇州召開
    11月9日,中國科學院化學與前沿交叉領域學術研討會在蘇州召開。研討會由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組織,來自中科院化學、材料和生命領域的48個國家和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共190餘人參加會議。  中科院前沿局局長高鴻鈞介紹了召開前沿交叉學術研討會的背景。
  • 中科院兩研究「殊途同歸」:中國古代家犬
    中國科學院兩個不同科研項目近期分別完成的研究成果卻「殊途同歸」,均認為澳洲野犬的祖先是中國古代家犬。澳洲野犬的群體結構。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供圖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課題組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採集測序10隻野生的澳洲野犬和2隻紐幾內亞歌唱犬,並且收集97個家犬和灰狼的下載數據,組成109個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集。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近日,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題為「First live sighting of Deraniyagala's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hotaula Deraniyagala, 1963) or 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gingkodens Nishiwaki
  • 科學家發現多個大鯢隱存種 破「中國大鯢單物種」論
    圖為研究揭示中國大鯢至少存在5個不同物種 中科院供圖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在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基於基因組水平數據揭示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有可能為
  • 中科院科研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物種,系全球首次清晰目擊活體
    李松海研究團隊初步判斷,這三頭神秘喙鯨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該團隊主要負責人介紹,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據了解,喙鯨目前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喙鯨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它的神秘之處在於可能還有潛在的新物種未被發現,以及其活體在野外難以被觀察到。
  • 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資料庫初具規模
    不過,這些青銅器的出土地並不一定就是產地,它們的產地研究也是考古學關注的一個重要方向。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羅武幹課題組已初步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的方法,青銅器泥芯科技分析資料庫也初具規模。
  • 中國娃娃魚極危!研究者4年僅發現24隻野生大鯢,曾賣出萬元高價
    「中國娃娃魚」。近日,兩篇關於中國大鯢的文章刊登在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來自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英國倫敦動物學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了國際合作團隊,通過實地調查、遺傳學分析等方法,獲得了關於中國大鯢生存現狀的第一手資料。
  • 研究發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蜘蛛的古老祖先長有尾巴
    研究發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蜘蛛的古老祖先長有尾巴時間:2018-02-06 19:21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研究發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蜘蛛的古老祖先長有尾巴 這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的王博領銜的科研團隊所研究的應氏奇美拉蛛正模(定名標本)照片。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發現全北界最晚石炭獸化石 滅絕年代後延百萬年
    王世騏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王世騏研究團隊在新疆發現一顆距今約1600萬年的石炭獸上頰齒化石,這是在全北界(大約北緯35度以北)發現的迄今最晚石炭獸化石,為其所屬溝齒獸類此前殘存至不超過1700萬年前的滅絕年代,向後延續100萬年。
  • 中科院廣州電子三維掃描及精密測量重點實驗室揭牌及召開學術會議
    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易其亨、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陳斌研究員、實驗室主任李蕭宏、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海強、應用專家組組長劉穎鵬共同揭牌。李蕭宏表示,實驗室在計算機圖形處理及智能檢測領域具有雄厚基礎,希望在學術委員會的指導下,堅持開展基礎和應用工程研究,堅持為智能製造及精密製造服務,努力成為該領域的品牌,為中國工業4.0建設貢獻力量。
  • 研究發現1億年前遠古蜘蛛長有尾巴(組圖)
    這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的王博領銜的科研團隊所研究的應氏奇美拉蛛正模(定名標本)照片。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博、黃迪穎研究員分別領銜的兩個團隊,各自對一種1億年前的奇特遠古蜘蛛:應氏奇美拉蛛展開研究。
  • 新研究稱鼻子或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毒庫」;合肥就禁養犬名錄徵求...
    純科技● 近日,《自然—通訊》刊發了一篇針對類風溼關節炎(RA)致病和標誌分子的研究,文章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研究所慄佔國課題組。作者發現,RA患者的sSR-A水平顯著升高,與該疾病的臨床症狀和免疫狀況指標直接相關。
  • 中國團隊立功了:發現一隻5億年前的"蝦",或揭開寒武紀大謎團
    據《人民日報》11月5日報導,近日,中科院的南京科研團隊,全球第一次在寒武紀地層中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由於形態上酷似中國神話中的"四不像"瑞獸"麒麟",故而新的化石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最新的研究成果,還被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