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初夏,慈禧太后難得地「強硬」了一回:向德、奧、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等11國宣戰。
在這11國中,有8個國家「響應」慈禧太后的號召,派出軍隊來到北京。這就是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是八國聯軍。八國聯軍來了,慈禧太后卻跑了——帶著光緒皇帝連夜逃出北京,一溜煙地跑到西安去了。
接下來,慈禧太后命令慶親王奕勖、兩廣總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11國代表進行談判。77歲的李鴻章,又一次被清廷推到前臺,充當「背鍋」大俠。由於這次談判事關清廷前途命運,慈禧太后叫李鴻章在談判時要與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進行會商。
這註定是一場艱難的談判。11國代表提出議和談判的六項原則。第一條就是「懲辦禍首」。挑起八國聯軍侵華的「禍首」,當然就是指正在狼狽西逃的慈禧太后。李鴻章何嘗不心知肚明?可是,他怎麼可能接受這一條呢?事實上,在李鴻章看來,只要11國答應不再追究慈禧太后的責任,一切代價均可付出。
因此,李鴻章在談判時,除了割地外,11國代表提出的許多條款都是能讓就讓,便宜行事。其目的只有一個,便是希望儘快籤訂合約,讓清朝這個古老的帝國繼續苟延殘喘。
倒是沒有直接參與談判的張之洞,出於對國家社稷負責的考慮,認真研究11國代表提出的各項條款,隨時向李鴻章發電報,要他斟酌再三,不可輕易滿足11國代表的要求。實在不行了,寧可不籤訂和約。
對於張之洞的建議,李鴻章嗤之以鼻,冷冷地對身邊人說張之洞是「書生之習」:「不料張督在外多年,稍有閱歷,仍是二十年前在京書生之習,蓋局外論事易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說張之洞在外面當了20多年官員,閱歷有所增加了,可仍然是20年前在京城的書生習氣,局外人討論事情就是很容易。李鴻章覺得張之洞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理解局內人有說不出的苦衷。
張之洞很知道了,很是生氣:我好心給你提建議,卻被你這樣挖苦?張之洞也不是一個怕人的主兒,當即回覆:「合肥謂鄙人為書生習氣,誠然,但書生習氣似較勝於中堂習氣耳。中堂議和二三次,即以前輩自居乎?」
李鴻章是安徽省合肥人,是以時人尊稱為「合肥」。張之洞針鋒相對地將李鴻章稱為「中堂習氣」,意指李鴻章這種老臣,有暮氣沉沉之氣,沒有敢作敢當的魄力,只好渾渾噩噩過日子。「中堂議和二三次」云云,更是踩到李鴻章痛腳。當年,李鴻章在日本參加《馬關條約》的談判時,遭到日本談判代表伊藤博文各種羞辱,顏面掃地,還發誓終生不再踏上日本土地。
兩名朝廷大員一言不合就撕逼,讓清廷不得不出面調解:「彼此積疑負氣,究於國事何補?」又對雙方各打50大板:「……李鴻章身處其難,原多委曲,然時有不受商量之失;劉坤一、張之洞慮事固深,而發言太易,亦未免責人無已。」最後告誡他們:「同一竭忠謀國務,各互除意見,和衷經畫,挽回氣數,共濟艱難。」
在清廷的調解下,李鴻章和張之洞沒有徹底決裂。不過,當李鴻章死去之後,張之洞還對李鴻章挖苦自己是「書生習氣」的事情耿耿於懷,不止一次對人說:「我是書生,他是老奸巨滑。」
【參考資料:《清史稿》《辛丑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