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fú],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死後追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
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論之為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晚清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擁有者慈禧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同時他更被西方世界譽之為「東方俾斯麥」,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美國總統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之一。他是晚清的得力幹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主要任務,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北洋海軍的創建人。
在他的頭上有著非常多的名頭,隨便拿一個出來對於尋常百姓們來說都是通天一樣的存在,那麼李鴻章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知人論世,我們不妨從以下史實中窺一斑而見全豹。
1871年,李鴻章籤下了《中日修好條約》,從這一天起,他的後半生,一直在為大清國,籤下一條又一條不平等條約。可那又能怎麼辦呢?弱者是沒有發言權的,他只能籤字籤字籤字。在籤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在驛館外被襲擊了,一個日本人舉槍擊中了李鴻章的左臉頰。李鴻章卻制止了其他人,說:「這是好事情,我受點傷而已,卻能讓國家少賠些銀子。」果然如李鴻章所料,因為這一顆子彈,伊藤博文允許清政府減少賠償一億兩。此時的李鴻章像一個買菜的大爺,想要再少5000萬,或者2000萬卻沒有被接受。但是這些對於在國內的百姓來說,卻不重要。他們只知道一個事實:李中堂大人有賣國了。1896年,李鴻章出國去西方訪問,也終於明白了國家之間的差距。
巴黎萬國運動會上,各國的國旗伴著國歌響起。輪到中國黃龍旗升起的時候,全場寂靜,因為大清沒有國歌。在場的貴婦人,和要員,紛紛偷笑——哪有一個文明的國家,是沒有國歌的。
李鴻章卻不怕嘲笑,突然清了清嗓子,在黃龍旗下唱起了家鄉小調《茉莉花》。聲音悠揚婉轉,卻不自卑,不低下,縱使風吹雨打,依然燦爛發芽。
1901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籤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籤字。
慶王正準備籤字,老人說:「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籤吧。」此時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籤成「肅」字的模樣,看著自己的名字的三個字擠在一起,這位老人猛然咳血不止,染紅了官袍,心知命不久矣。
李鴻章受人詬病最甚之一,便是積有大量財產,說他「富甲天下」。 李鴻章聚財斂財的確不假,但他能夠做到公私分明。他的資產多為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通商銀行等處的股份,及上海等地當鋪、銀號的利潤所得。而朝廷公款,並未貪汙佔用。
縱觀李鴻章一生,應該說是成功與失敗交織、喜劇與悲劇摻和的一生。在他的倡導,或者說引導下,清朝總算是掙脫了幾千年的傳統束縛,在學習西方的道路上,邁著艱難而蹣跚的腳步緩緩前行。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於北京病逝。朝廷詔贈其為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他也是清代漢族官員被許在京師建祠的唯一一人。
一直以來李鴻章都是頗受爭議的人物有人說: 它是偉人;有人說 他是罪人。不管怎樣,脫離了時代背景與階級評價都是無智的。小編覺得他有獨到的政治功績但也有不容原諒的罪行。無論如何,他都是在歷史車輪下的晚清第一功臣。「以史為鑑,方可知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