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飄搖晚清中踽踽獨行的李鴻章,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

2021-01-11 騰訊網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fú],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死後追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

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論之為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晚清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擁有者慈禧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同時他更被西方世界譽之為「東方俾斯麥」,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美國總統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之一。他是晚清的得力幹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主要任務,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北洋海軍的創建人。

在他的頭上有著非常多的名頭,隨便拿一個出來對於尋常百姓們來說都是通天一樣的存在,那麼李鴻章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知人論世,我們不妨從以下史實中窺一斑而見全豹。

1871年,李鴻章籤下了《中日修好條約》,從這一天起,他的後半生,一直在為大清國,籤下一條又一條不平等條約。可那又能怎麼辦呢?弱者是沒有發言權的,他只能籤字籤字籤字。在籤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在驛館外被襲擊了,一個日本人舉槍擊中了李鴻章的左臉頰。李鴻章卻制止了其他人,說:「這是好事情,我受點傷而已,卻能讓國家少賠些銀子。」果然如李鴻章所料,因為這一顆子彈,伊藤博文允許清政府減少賠償一億兩。此時的李鴻章像一個買菜的大爺,想要再少5000萬,或者2000萬卻沒有被接受。但是這些對於在國內的百姓來說,卻不重要。他們只知道一個事實:李中堂大人有賣國了。1896年,李鴻章出國去西方訪問,也終於明白了國家之間的差距。

巴黎萬國運動會上,各國的國旗伴著國歌響起。輪到中國黃龍旗升起的時候,全場寂靜,因為大清沒有國歌。在場的貴婦人,和要員,紛紛偷笑——哪有一個文明的國家,是沒有國歌的。

李鴻章卻不怕嘲笑,突然清了清嗓子,在黃龍旗下唱起了家鄉小調《茉莉花》。聲音悠揚婉轉,卻不自卑,不低下,縱使風吹雨打,依然燦爛發芽。

1901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籤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籤字。

慶王正準備籤字,老人說:「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籤吧。」此時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籤成「肅」字的模樣,看著自己的名字的三個字擠在一起,這位老人猛然咳血不止,染紅了官袍,心知命不久矣。

李鴻章受人詬病最甚之一,便是積有大量財產,說他「富甲天下」。 李鴻章聚財斂財的確不假,但他能夠做到公私分明。他的資產多為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通商銀行等處的股份,及上海等地當鋪、銀號的利潤所得。而朝廷公款,並未貪汙佔用。

縱觀李鴻章一生,應該說是成功與失敗交織、喜劇與悲劇摻和的一生。在他的倡導,或者說引導下,清朝總算是掙脫了幾千年的傳統束縛,在學習西方的道路上,邁著艱難而蹣跚的腳步緩緩前行。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於北京病逝。朝廷詔贈其為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他也是清代漢族官員被許在京師建祠的唯一一人。

一直以來李鴻章都是頗受爭議的人物有人說: 它是偉人;有人說 他是罪人。不管怎樣,脫離了時代背景與階級評價都是無智的。小編覺得他有獨到的政治功績但也有不容原諒的罪行。無論如何,他都是在歷史車輪下的晚清第一功臣。「以史為鑑,方可知興替。」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328課:成語「踽踽獨行」,「踽」字你讀錯了嗎?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踽踽獨行」,「踽」字讀為「jǔ」,但很多朋友因為形聲字的原因,錯讀為(禹「yǔ」),關於成語的出處,請看第四字踽字詞條。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文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踧、躣、踖、踽。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踧。
  • 鰲拜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鰲拜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文/芊兒小說推薦 圖/網絡在一些影視作品中,鰲拜一直都是飛揚跋扈,結黨營私的奸惡形象,又是順治帝死後認命的四大輔臣之一,一時之間權傾朝野在朝中經常打壓那些不臣服於他的大臣,後來蘇克薩哈被殺,索額圖病死,朝中四大輔臣只剩下無足輕重的遏必隆,鰲拜更加的肆無忌憚。他的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 清朝第一巴圖魯,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是怎樣走向覆滅的!
    受到很多影視劇尤其是康熙王朝和鹿鼎記的影響,鰲拜成了大多數人心中的大奸臣形象。然而歷史上的鰲拜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的一生都做了哪些事導致自己從位極人臣走向覆滅呢?清朝入關後,在掃清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戰爭中鰲拜跟隨阿濟格和豪格立下無數戰功,是名副其實的八旗名將。皇太極駕崩後,長子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鰲拜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手握重兵,表示擁立豪格繼位,在與多爾袞陣營的鬥爭中使其不得不做出讓步,最後提出折中方案,表示擁立福臨繼位,雙方都表示接受,在此次穩定清朝秩序的過程中鰲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他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深度解析大清朝位極人臣的鰲拜
    鰲拜,大家一看到這個名字,一定會想到:他是奸臣、功高震主、目無法紀、謀反、蔑視皇權等等。當然這些形象都是來自於影視劇,影視劇為了收視率,故意社稷出這些噱頭。那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到底是怎麼樣的?他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順治和康熙截然不同的待遇
    鰲拜在康熙時代是個大奸臣,一世英名付之東流,那麼在順治時期呢?作為顧命大臣能在歷史上留下美名少,能善始善終更少,霍光的後代被滅族了,王莽改制篡位失敗了,鰲拜從一個忠臣變成了一個人人喊打,痛恨的大奸賊。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極突然去世,當時政局混亂,爭奪皇位的野心家多爾袞兄弟氣勢洶洶,眼看孤兒寡母的皇太極後代處境很是危險。當時的鰲拜官不高,位不顯,只是一個有勇士之名的將領。
  • 貓是奸臣,狗是忠臣?與貓相比,狗才是真正的「奸臣」
    將貓罵作奸臣,那就是不學無術且荒誕無恥。貓與狗之間沒有忠與奸之分,只是某些喜歡狗的人在背後的推波助瀾而已。要是這樣子說下去,那「逢迎媚主」的狗才是真正的「奸臣」呢。喜歡貓的人會喜歡其他許多的小動物,喜歡狗的人只喜歡狗,尤其是自己的狗,太狹隘肯定是不對的。
  •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是奸臣還是忠臣?讓康熙又愛又恨
    近年來,各種關於清代題材的歷史劇層出不窮,鰲拜在劇中大多數都是那種驕傲跋扈、貪婪不足的奸臣形象,鰲拜這個人物被大眾所熟知,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對象。在歷史上,鰲拜確實有其人,而且他在清朝初年還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鰲拜,他的面目究竟是怎樣的呢?
  • 電視劇裡的奸臣,出了名的大惡霸,歷史上竟然是忠臣
    電視劇裡的奸臣,出了名的大惡霸,歷史上竟然是忠臣很多人對於鰲拜的印象。可能覺得他是一個很壞的人覺得他是一個野心伯伯的人也會覺得他是一個奸臣。他壞事做盡,並想要謀權篡位只是很多人對於他的印象。然而歷史上鰲拜這個人物卻不是這樣子的,電視劇只是純屬虛構而並非真實的歷史真相,大家不能應該看看電視劇裡面的情判斷出一個歷史人物,電視劇很多都是虛構的內容,所以並不能幫助我們看清歷史,我們應該要找到很多相關的資料,才能夠看清歷史的真相,今天我就要要來的大家介紹一下鰲拜這個人物,他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壞人,反而他應該是一個忠臣。
  • 中國歷史上收復國土最多的將軍,晚清四大忠臣之一
    在晚清後期,中華大地內憂外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中,各國都對華夏大地展現出了巨大的野心、除了來自島國的海上爭端以為,邊疆也處於極度的危險當中,被當時的阿古柏在1865-1877年趁機入侵中國新疆,佔領12餘年之久。
  • 李鴻章的墓裡究竟挖出了什麼?竟然讓專家看後連連驚訝!
    李鴻章的墓裡究竟挖出了什麼?竟然讓專家看後連連驚訝! 其實大家對李鴻章的誤會很深覺得他是個奸臣,覺得就是因為他中國才會衰敗那麼多! 其實這還要從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說起啊!當時中國要進行戰敗賠償被迫籤署《馬關條約》,然而代表籤署的負責人正是李鴻章!他不光是籤署了這個條約,他在世期間陸陸續續籤約了三十幾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讓老百姓都對他怨恨在心恨不得讓他千刀萬剮!
  • 還是國產?這方面李鴻章還不如慈禧太后
    還是國產? 不可否認,清末的國產軍艦無論是質量上還是噸位上,都無法與西方先進軍艦相比。但是,國產造船事業的存在,為清末中國海軍建設提供了相當大的助力。在1884年中法戰爭前,清朝海軍主力多數都是國產戰艦,而且技術並不落後於時代多少,這可能是多數現代人沒有想到的。 但是,中法戰爭後的歷史就變了。
  • 「貓是奸臣,狗是忠臣」對不對?對貓咪的兩種截然不同看法!
    像我國《莊子》一書中就有「狸德」一詞,說貓像狸一樣貪得無厭,後來成為人們的習慣用語。近、現代的例子也很多,如魯迅先生曾在他的雜文裡痛斥「媚態的貓」,這是盡人皆知的;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還時常聽到「貓是奸臣,狗是忠臣」的說法。在西方,除中世紀時歐洲人在教會慫恿下虐待狂般地待貓外,帶有迷信色彩的一些惡習和不良風俗至今依然留存。
  • 滿族民間故事:狗是忠臣,貓是奸臣
    在滿族民間流行一種說法,說:狗是忠臣,貓是奸臣。據說這裡有一段故事。很早以前,耗子很多,耗子成哉,偷油盜米,毀壞莊稼。還有一隻大的耗子精,專門吃小孩,鬧得天下不得安寧。天神知道後,就傳狗、貓兩位大臣,說:人間耗子成災,讓你們平定耗子災,捉拿耗子精。誰能捉拿耗子精,就封他為徵戰大將軍,率領將士,世世代代與耗子為敵。
  • 弱小的強者,強大的弱者——談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李鴻章
    到晚清末期,皇權的高度集中已經達到一個頂峰,而且神奇的是,皇權並沒有集中到光緒皇帝身上,而是集中到慈禧太后身上。電視劇《走向共和》的第一幕,李鴻章坐在位置上吃魚,下面的人報告各國的政治動向,軍備情況,他都不為所動,但當有人報告即將作為禮物送給太后的鸚鵡好像快不行了的時候,他慌了神,趕忙起身處理,由此可見,李鴻章的所謂權力其實處處受到制約,他總體上還是一個代表皇室的發言人。
  • 英國人送李鴻章一隻寵物,李鴻章不知是名犬,回信以後就上了頭條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我們見識了聯軍的堅船利炮,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我們徹底醒悟了,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於是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始了。這其中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就是李鴻章。李鴻章作為一個晚清儒生,能夠有開眼看世界,將師夷長技以制夷作為洋務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實屬不易。
  • 揭秘《辛丑條約》籤訂的細節,還李鴻章一個公道!
    《不如你送我一場春雨》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李鴻章,歷史上真正的背鍋大王。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 英國人送給李鴻章一條名犬,李鴻章寫信感謝:味道好極了!
    李鴻章大家都知道,他是晚清時期的名將、重臣,也是「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北洋水師就是李鴻章一點一點拉扯起來的。除此之外,李鴻章還經常出使外國,搞外交工作。李鴻章去世,清廷為他蓋棺定論,對他的評價非常高。
  • 籤辛丑條約時,李鴻章在籤名處只寫了一個字,卻勝過李鴻章三個字
    李鴻章是晚清三大名臣之一,他是曾國藩的弟子,卻最終成為和曾國藩並駕齊驅的重臣,這與他卓越的軍事能力和高超的智慧分不開。李鴻章的前半生輝煌無比,洋務運動,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最終接替他的老師曾國藩,成為清朝滿人之下第一人。
  • 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晚清洋務大臣張之洞
    張之洞有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在諸位兄弟中他最為勤奮。張之洞13歲入縣學,15歲參加鄉試,26歲會試高中探花。少年天才,青年得志,中舉之後的張之洞被派去翰林院擔任編修。翰林院編修這個職務很有前途,清政府的歷任大學士幾乎從這個職位升遷上來的。初入官場的張之洞還是比較有正義感的,他和大臣中的清流官員交往較多,喜歡參與一些文人舉行的雅集活動。
  • 100年前李鴻章曾預言:此國不除必成大患,20年後字字應驗!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鴻章可謂是最為備受爭議的一個人物。一方面他為慈禧籤訂了數字不清的不平等條約,而一直為人所詬病。另一方面李鴻章也做了許多有益的貢獻,很多現代的化的企業都是李鴻章牽頭開辦的,李鴻章也因此被譽之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