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藉口進入朝鮮時,他們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一書認為李鴻章在戰爭爆發前錯失了三個可以拯救局勢的時機或者方法。首先,梁認為李鴻章在與日本交涉朝鮮一事時,兩方各執一理,糾葛不清,釀成大釁,此為禍本,且謂外交遺策胎之,這是李失機第一事。其次,梁認為袁世凱借平定朝鮮亂黨邀功,並驅使朝廷出兵,而使日本心生疑慮,抓住把柄,從而為之後的大戰埋下禍根,這是袁世凱的責任,而任命袁世凱的李鴻章也難辭其咎,這是他的第二個失誤。最後,日本出兵之時,李鴻章致力於請英法等國進行調解,並未及時將戰備工作落實到位,喪失了戰爭的先機,最終導致失敗,這是李失機第三事。
寫這篇文章前我思考過上面所述的內容,如果這三個失誤中的一部分或者說全部都沒有發生,那麼是否可以改變那場戰爭的結果,能否改變中國的命運?我得出的結論都是不能。第一次讀這三件事會感覺都是李鴻章的失誤,為之扼腕嘆息。但讀第二遍,再結合時代背景,看到的更多是無奈。
首先,李鴻章毫無疑問是當時的權臣,雖然明朝以後已經沒有宰相一職,但世人都將李鴻章稱為東方俾斯麥,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權力之大。但他真的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權傾朝野嗎,我認為不是的。到晚清末期,皇權的高度集中已經達到一個頂峰,而且神奇的是,皇權並沒有集中到光緒皇帝身上,而是集中到慈禧太后身上。電視劇《走向共和》的第一幕,李鴻章坐在位置上吃魚,下面的人報告各國的政治動向,軍備情況,他都不為所動,但當有人報告即將作為禮物送給太后的鸚鵡好像快不行了的時候,他慌了神,趕忙起身處理,由此可見,李鴻章的所謂權力其實處處受到制約,他總體上還是一個代表皇室的發言人。所謂與日本在朝鮮問題上糾纏不清其實也是源於清朝皇室的態度,梁啓超也提到過清廷一開始的態度是「朝鮮國政,我朝素不與聞,聽貴國自與理論也」這是他的第一個無奈。
其次,關於任用袁世凱,有人說他任人唯親,其實李鴻章比任何人都知道袁世凱的野心和抱負,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後來的故事也證明了袁世凱的實力,但在那個亂世之中,任用人員很多時候無法再去過多判斷他的人品如何,因為需要的是能做事,做實事的人。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在那時已經發展到頂峰,從下面輸送上來的大多是迂腐不堪的書生,真可謂百無一用,紙上談兵固然簡單,可這些人接受的教育都是在一種封閉的前提下,而彼時世界已經發生變化,又有幾人能在逐漸演變為一個整體的人類社會,在與他國的外交爭鋒中取得一席之地呢。至少,袁世凱在朝鮮的工作完成的還是出色的。至於梁認為清朝受袁世凱欺騙出兵剿滅朝鮮亂黨給了日本戰爭把柄和藉口,我不敢苟同,試問如果沒有這一出,日本就不會尋找其他藉口發動這一場無法避免的戰爭嗎?那麼1931年,1937年日本人又是怎樣進入我們的土地的呢?這是李鴻章的第二個無奈。
第三,日本出兵,李鴻章致力於調停而沒有進行戰備。李鴻章統領的是當時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但現實情況是什麼?北洋水師已經有好些年沒有添置過新的軍艦,甚至連炮彈都已經完全不足,你可以說這是李鴻章管理不力造成的,但慈禧為首的朝廷寧願花上幾百萬兩修建壽辰用的園林,也不願為水師購買軍艦,而日本國則全員出動,捐款,縮食來幫助國家壯大實力;日本的官員自願捐出半年的薪水充當軍費,而時任戶部尚書翁同龢[ 鹹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居然受一個奸商蠱惑而將六十萬兩國庫銀子悉數交出也不願增加北洋水師的軍費;日本國的官兵同仇敵愾,日以繼夜地訓練,而中國的官兵卻沉溺於賭博嫖娼,甚至將炮彈倒賣以換取錢財。這是一個腐朽不堪的國家與一個蒸蒸日上的政權的較量。李鴻章在戰前就已經明白勝算幾何,因此才會致力於調停,很遺憾失敗了,這是他的第三個無奈。
聊完這三種無奈,如果要評價一下李鴻章你怎麼形容?這是一個看似「強大」的弱者,他看上去擁有很多政治權力,但實際上是皇室的傀儡處處受到制約;他看上去能夠決定底下官員的任免,但實際上每每遇到無人可用的窘境;他看上去擁有最為強大的艦隊,背後有一個大國,但實際上外強中乾,最終失敗收場。初見這個觀點我是同意的,但是在決定開始寫這篇文章時,我的想法產生了變化,如果把我放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我依然無比同意上面這個評價,但在今日回望,我更認為這是一個看似「弱小」的強者。
世界風雲變幻,李鴻章作為專制政府的代表,處處受到皇權制約,卻可以在西方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客心中擁有那麼高的地位,受到那麼多洋人的尊敬,要知道那時的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這是他的氣魄,是他的能力,更是他的勇敢;晚清政府人才凋零,各級官員腐朽不堪,但李鴻章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尋找到一些真正的人才,如鄧世昌,盛宣懷,丁汝昌等,用人最是急務,儲才尤為遠圖,他主張在外交方面要預儲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在製造方面要培養技術專才,在軍事方面要培養掌握近代軍事知識的指揮官,在當時的中國,這是非常先進的觀點;北洋艦隊是最終宣告失敗和覆滅,但在那之前的一二十年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保證了中國的領海暫時安全,也給中國在世界上爭到了一定的地位,如果以成敗論英雄,那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失敗,而不是一個人的失敗,你不能在在失敗時將罪責降到他的身上而在論功時對他隻字不提。
一個時代的落幕根源在於制度,思想,經濟,文化全方面的衰弱,毫無疑問那時的中國是弱小的,作為中國官員的代表,李鴻章無疑也是這個弱小的一部分,但是他依然勇敢地揮灑自己的才華,拯救這個危亡的國家,當然他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人們經常提起的他貪腐,任人唯親等問題,但我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強者,陽光下大步前進沒什麼難的,可是在黑暗中高聲呼喊,是多少人做不到的事情。
作者: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