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的強者,強大的弱者——談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李鴻章

2021-01-12 騰訊網

當日本藉口進入朝鮮時,他們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一書認為李鴻章在戰爭爆發前錯失了三個可以拯救局勢的時機或者方法。首先,梁認為李鴻章在與日本交涉朝鮮一事時,兩方各執一理,糾葛不清,釀成大釁,此為禍本,且謂外交遺策胎之,這是李失機第一事。其次,梁認為袁世凱借平定朝鮮亂黨邀功,並驅使朝廷出兵,而使日本心生疑慮,抓住把柄,從而為之後的大戰埋下禍根,這是袁世凱的責任,而任命袁世凱的李鴻章也難辭其咎,這是他的第二個失誤。最後,日本出兵之時,李鴻章致力於請英法等國進行調解,並未及時將戰備工作落實到位,喪失了戰爭的先機,最終導致失敗,這是李失機第三事。

寫這篇文章前我思考過上面所述的內容,如果這三個失誤中的一部分或者說全部都沒有發生,那麼是否可以改變那場戰爭的結果,能否改變中國的命運?我得出的結論都是不能。第一次讀這三件事會感覺都是李鴻章的失誤,為之扼腕嘆息。但讀第二遍,再結合時代背景,看到的更多是無奈。

首先,李鴻章毫無疑問是當時的權臣,雖然明朝以後已經沒有宰相一職,但世人都將李鴻章稱為東方俾斯麥,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權力之大。但他真的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權傾朝野嗎,我認為不是的。到晚清末期,皇權的高度集中已經達到一個頂峰,而且神奇的是,皇權並沒有集中到光緒皇帝身上,而是集中到慈禧太后身上。電視劇《走向共和》的第一幕,李鴻章坐在位置上吃魚,下面的人報告各國的政治動向,軍備情況,他都不為所動,但當有人報告即將作為禮物送給太后的鸚鵡好像快不行了的時候,他慌了神,趕忙起身處理,由此可見,李鴻章的所謂權力其實處處受到制約,他總體上還是一個代表皇室的發言人。所謂與日本在朝鮮問題上糾纏不清其實也是源於清朝皇室的態度,梁啓超也提到過清廷一開始的態度是「朝鮮國政,我朝素不與聞,聽貴國自與理論也」這是他的第一個無奈。

其次,關於任用袁世凱,有人說他任人唯親,其實李鴻章比任何人都知道袁世凱的野心和抱負,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後來的故事也證明了袁世凱的實力,但在那個亂世之中,任用人員很多時候無法再去過多判斷他的人品如何,因為需要的是能做事,做實事的人。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在那時已經發展到頂峰,從下面輸送上來的大多是迂腐不堪的書生,真可謂百無一用,紙上談兵固然簡單,可這些人接受的教育都是在一種封閉的前提下,而彼時世界已經發生變化,又有幾人能在逐漸演變為一個整體的人類社會,在與他國的外交爭鋒中取得一席之地呢。至少,袁世凱在朝鮮的工作完成的還是出色的。至於梁認為清朝受袁世凱欺騙出兵剿滅朝鮮亂黨給了日本戰爭把柄和藉口,我不敢苟同,試問如果沒有這一出,日本就不會尋找其他藉口發動這一場無法避免的戰爭嗎?那麼1931年,1937年日本人又是怎樣進入我們的土地的呢?這是李鴻章的第二個無奈。

第三,日本出兵,李鴻章致力於調停而沒有進行戰備。李鴻章統領的是當時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但現實情況是什麼?北洋水師已經有好些年沒有添置過新的軍艦,甚至連炮彈都已經完全不足,你可以說這是李鴻章管理不力造成的,但慈禧為首的朝廷寧願花上幾百萬兩修建壽辰用的園林,也不願為水師購買軍艦,而日本國則全員出動,捐款,縮食來幫助國家壯大實力;日本的官員自願捐出半年的薪水充當軍費,而時任戶部尚書翁同龢[ 鹹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居然受一個奸商蠱惑而將六十萬兩國庫銀子悉數交出也不願增加北洋水師的軍費;日本國的官兵同仇敵愾,日以繼夜地訓練,而中國的官兵卻沉溺於賭博嫖娼,甚至將炮彈倒賣以換取錢財。這是一個腐朽不堪的國家與一個蒸蒸日上的政權的較量。李鴻章在戰前就已經明白勝算幾何,因此才會致力於調停,很遺憾失敗了,這是他的第三個無奈。

聊完這三種無奈,如果要評價一下李鴻章你怎麼形容?這是一個看似「強大」的弱者,他看上去擁有很多政治權力,但實際上是皇室的傀儡處處受到制約;他看上去能夠決定底下官員的任免,但實際上每每遇到無人可用的窘境;他看上去擁有最為強大的艦隊,背後有一個大國,但實際上外強中乾,最終失敗收場。初見這個觀點我是同意的,但是在決定開始寫這篇文章時,我的想法產生了變化,如果把我放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我依然無比同意上面這個評價,但在今日回望,我更認為這是一個看似「弱小」的強者。

世界風雲變幻,李鴻章作為專制政府的代表,處處受到皇權制約,卻可以在西方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客心中擁有那麼高的地位,受到那麼多洋人的尊敬,要知道那時的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這是他的氣魄,是他的能力,更是他的勇敢;晚清政府人才凋零,各級官員腐朽不堪,但李鴻章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尋找到一些真正的人才,如鄧世昌,盛宣懷,丁汝昌等,用人最是急務,儲才尤為遠圖,他主張在外交方面要預儲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在製造方面要培養技術專才,在軍事方面要培養掌握近代軍事知識的指揮官,在當時的中國,這是非常先進的觀點;北洋艦隊是最終宣告失敗和覆滅,但在那之前的一二十年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保證了中國的領海暫時安全,也給中國在世界上爭到了一定的地位,如果以成敗論英雄,那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失敗,而不是一個人的失敗,你不能在在失敗時將罪責降到他的身上而在論功時對他隻字不提。

一個時代的落幕根源在於制度,思想,經濟,文化全方面的衰弱,毫無疑問那時的中國是弱小的,作為中國官員的代表,李鴻章無疑也是這個弱小的一部分,但是他依然勇敢地揮灑自己的才華,拯救這個危亡的國家,當然他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人們經常提起的他貪腐,任人唯親等問題,但我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強者,陽光下大步前進沒什麼難的,可是在黑暗中高聲呼喊,是多少人做不到的事情。

作者:師文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中日談判中的一段對話,看日本可惡嘴臉
    甲午戰爭中日談判中的一段對話,看日本可惡嘴臉。 李鴻章:「又要割地,又要賠款,連打帶罰,太黑了。」 伊藤博文:「這不是對等的談判,是你打敗了,實在沒辦法。」 李鴻章:「就像養孩子,又要讓他長,又不餵奶,不死才怪呢。」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在朝鮮政府與東學軍就全州和議達成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撤兵,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商談撤兵問題,但在日本政府干預下,不但沒有撤軍,而且不斷增兵,不久,日軍在朝鮮的駐軍就大大超過了清軍。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也是清廷的決策者,他希望中日兩國聯合撤兵,既不向朝鮮增兵,也不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先由清軍撤兵,最終給了日本人一個可以乘機。
  • 甲午戰爭中中日第一次海戰
    甲午戰爭中中日第一次海戰 為了快速增援在朝鮮與日軍作戰的陸軍,李鴻章要通過海上增援。到了真正要使用的時候李鴻章才忽然發現,大清竟然缺少運兵船。無奈之下只好讓江自康帶領2500人租用英國輪船「高升」、「愛仁」、「飛鯨」號前往牙山。擔任護航的就是北洋艦隊「濟遠」、「廣乙」和「威遠」三艘戰艦。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清朝敗在無備而迎戰。正所謂奇襲七分強,無備處處慌。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73歲李鴻章訪問德國,與俾斯麥交談,獲贈一門大炮後仰天長嘆
    在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這也就意味著經過30餘年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徹底破產了。 不過運動雖然破產了,但卻有很多名臣湧現了出來,最人津津樂道地便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 落日照春帆,煙霞對馬關|李鴻章的屈辱與悲愴
    在東北,空氣中散發著雪的凜冽,也散發著血的腥味,整個戰場遍布著絕望。10月24日,日軍在遼東半島南岸的花園口登陸,清軍竟然毫無察覺。一個月後,旅順陷落。城內漫天大火,風雪之中,日軍把中國百姓不分老幼趕到城外進行報復性屠殺,鮮血將護城河上的薄冰融化。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金旅之戰。
  • 中日甲午海戰
    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 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 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上,他們對日避戰求和。
  • 甲午戰爭的憶與思,日本數之不清野蠻暴行,北洋艦隊的覆沒
    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拉開甲午戰爭的序幕。豐島海戰使清政府在朝鮮的兵力呈劣勢,嚴重影響了後來的戰局。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發生於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戰爭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成歡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就八國聯軍時,八國軍隊中只有英法出了3000人補刀的正規軍,其餘國家均是從殖民地招來的殘兵,總數不超過萬人,而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將慈禧太后打得西逃,清王朝的落後甚至都影響到當時的官員。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不僅如此,海軍大臣中無一人出身海軍或受過海軍訓練,擔任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也沒有受過海軍專門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實在難以制定正確的戰略,也難以與陸軍協同作戰。
  • 七句魯迅名言:為什麼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最後一句自嘲最經典!
    ——《狂人日記》 猛獸代表的是強者,牛羊代表的是弱者。對於強大的人來說,不需要別人同行,只有自身經歷過磨難,敢於亮劍,才會狹路相逢勇者勝,最終越來越強大,最終走向人生的巔峰。而對於弱者來說,喜歡成群結隊的行走,尋找心理上的安慰,其實他們面對了強大的對手時候,依然是不堪一擊,一隻獅子很輕鬆就能擊潰一群羊,而一群羊從來都不敢向一隻獅子發起攻擊,哪怕是一隻受傷的奄奄一息的獅子。這就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道理,告訴我們,哪怕是弱者也要學會懂得抗爭。 3、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無名艦炮速射技壓群艦 印證甲午戰爭中日武器力量懸殊
    中日甲午戰爭中,日艦裝備4.7英寸(120毫米)和6英寸(152毫米)中口徑速射炮,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中擊沉或重傷多艘北洋軍艦。1895年5月,由於阿式速射炮在甲午海戰中的優秀表現,日本政府授予阿姆斯特朗公司主席威廉.阿姆斯特朗爵士二等旭日勳章,並於明治30年由吳海軍工廠成功仿製並裝備日艦。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並非袁世凱而是李鴻章!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56期:繼續回歸劇情,我們把時間線往前倒,在《走向共和》第一集中,袁世凱從朝鮮跑回北京,求見李鴻章。在門口接見袁世凱的就是馬三俊,袁世凱還親切地稱呼他是「三俊兄弟」,足可見馬三俊在李鴻章府上的地位。
  • 在飄搖晚清中踽踽獨行的李鴻章,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
    在他的頭上有著非常多的名頭,隨便拿一個出來對於尋常百姓們來說都是通天一樣的存在,那麼李鴻章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知人論世,我們不妨從以下史實中窺一斑而見全豹。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濟物浦條約》和《天津會議專條》無疑為了日後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此後,日本又不斷增兵,截止至6月28日駐朝日軍達到了八千多人,比駐朝清軍佔絕對優勢;而這個關鍵時候,李鴻章將希望盲目地寄托在中日兩國共同撤兵上,因此從未向朝鮮增派軍隊,最終給日軍以可乘之機。
  • 揭秘《辛丑條約》籤訂的細節,還李鴻章一個公道!
    《不如你送我一場春雨》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李鴻章,歷史上真正的背鍋大王。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 甲午戰爭日軍死亡13412人,戰死1412,其他人竟死於腳氣病!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而當中最恥辱的一戰便是甲午戰爭。論綜合國力大清朝強過日本無數倍,但這一戰竟然敗了,敗給了幾千年的小弟,學生,更是慘敗。此戰從根本上註定了大清的結局,為大清被瓜分埋下重要契機,開啟了史上最危險的時刻。
  • 7句勵志語錄:失敗對強者是逗號,對弱者則是句號!
    4、逆境中,力挽狂瀾使強者更強,隨波逐流使弱者更弱。5、涼風把楓葉吹紅,冷言讓強者成熟。6、一個能從別人的觀念來看事情,能了解別人心靈活動的人,永遠不必為自己的前途擔心。
  • 李鴻章都一把年紀了,還有腿疾,慈禧太后為什麼還送小美女給他?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29期:甲午戰爭前夕,李鴻章通過各種方式籌軍費的努力,均告失敗。或許是慈禧太后實在過意不去,在得知李鴻章的老寒腿又犯了之後。既沒有派御醫診治,也沒有送來靈丹妙藥,而是送了個宮女紅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