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清朝敗在無備而迎戰。正所謂奇襲七分強,無備處處慌。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雖然當時福建已經具備很強的造船能力,鐵甲巡洋艦平遠就是福建造的。甲午戰爭總體就是輸在清政府的腐敗,陸軍各部都有私心,支援不力,海軍裝備落後,軍艦船體老化,火炮配置落後,可悲可恨!
主要是因為日本以一國之力對抗的卻是李鴻章「一人之力」,中日甲午戰爭表面上敗了,但是滿清政府並沒有敗,因為極大削弱了李鴻章的實力,減少了李鴻章對滿清政府的威脅,滿清政府這是一石二鳥,所以李鴻章會被日本人暗殺,就是因為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損失很大。
清政府在這場戰爭中陣亡大約4萬人,而日軍傷亡也有萬餘人。這種戰損比,相比之下是比較可觀的了。
統計戰爭損失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影響,哪怕日軍死亡是清軍的十倍,對於日軍都是值得的,因為甲午打的是國運,日本贏了,這就是結果,只要這個結果不改變,日軍傷亡多少都是值得的,因為達成了戰役目標。
日本在策劃甲午戰爭時的心態應該是和偷襲珍珠港時的心態差不多,要麼光宗耀祖,要麼永世沉淪。結果甲午戰爭,清政府敗了,日本賺取了大量財富,富國強兵,取代滿清成為亞洲首霸;而偷襲珍珠港,日本敗了,導致本土被炸,海外殖民地盡失,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喪失再次自主對外發起戰爭的權利。當然,考慮到清政府或許不會有美國這麼聰明,如果打敗日本,也只會把東瀛視作蠻夷,不會有所索取。
甲午海戰跟偷襲珍珠港非常相似。日本的目的就是爭奪東亞的霸權。事實上,甲午海戰之前日本都認為大清還是個東亞強國。甲午海戰是日本偷襲的,並且出動了日本所有的精華。包括西方在內的所有國家都認為日本不可能贏,連日本自己都認為自己贏不了。沒想到最後以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而告終。
可以說這一戰讓世人徹底看清楚了大清的腐敗無能,這一戰也使大清喪失了最後的國運,這一戰證明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其實就是個笑話,這一戰讓日本贏得了相當於幾十年稅收的財富,這一戰使日本徹底走向了崛起的道路,這一戰使得日本快速成長為東亞霸主,這一戰大清喪失了龍興之地,這一戰讓日本快速地從朝鮮和東北攫取了大量的財富,這一戰讓幾十年後的中國變得慘不忍睹,這一戰真的影響太大太大。
甲午之前的二三十年,清王朝鎮壓太平天國、打得法國抱頭狼竄。讓西方國家不敢輕視。甲午海戰的全面潰敗。讓西方列強重新認識了清朝的國力,導致了隨後10年間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 所以說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清朝的滅亡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