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是晚清三大名臣之一,他是曾國藩的弟子,卻最終成為和曾國藩並駕齊驅的重臣,這與他卓越的軍事能力和高超的智慧分不開。
李鴻章的前半生輝煌無比,洋務運動,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最終接替他的老師曾國藩,成為清朝滿人之下第一人。但是李鴻章的後半生,陷入了無休止的屈辱之中,每每清朝打了敗仗,李鴻章就要坐到談判桌前,和列強進行談判。說是談判,其實不過是一個背黑鍋的,這種賣國的事情,總得有人去幹。
從《中日修好條約》開始,李鴻章一生籤署了三十多份不平等條約,清朝近乎一大半的條約都是他籤的。之後又是《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些對中國傷害最深的不平等條約。
籤署《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在日本遇刺受傷,手下驚慌無比,李鴻章卻說,慌什麼不要慌,這點血可以換一億兩白銀。在談判桌前,李鴻章以自己受傷的事情指責日本政府,要求他們減少一億兩白銀的賠款。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慈禧借西狩之名出逃京城,留下李鴻章和慶王善後。此時李鴻章已經年逾古稀,他和慶王殿下去談判,照理說《辛丑條約》應該由慶王來籤,但是李鴻章組織了慶王,他說:這種賣國的條約還是老臣來籤吧。
李鴻章拿過筆,在籤名的地方,寫下了一個「肅」字。李鴻章沒有籤上自己的名字,卻籤上一個「肅」字,又是為何呢?
其實,這個「肅」字大有學問,它既可以代表李鴻章,也可以代表滿清政府。因為李鴻章曾經被慈禧封為肅毅伯,他用這個名義來籤署條約,就是代表這個條約並不是李鴻章主張籤署的,而是他替清政府籤的,這也是李鴻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