籤辛丑條約時,李鴻章在籤名處只寫了一個字,卻勝過李鴻章三個字

2021-01-10 小臣說史

李鴻章是晚清三大名臣之一,他是曾國藩的弟子,卻最終成為和曾國藩並駕齊驅的重臣,這與他卓越的軍事能力和高超的智慧分不開。

李鴻章的前半生輝煌無比,洋務運動,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最終接替他的老師曾國藩,成為清朝滿人之下第一人。但是李鴻章的後半生,陷入了無休止的屈辱之中,每每清朝打了敗仗,李鴻章就要坐到談判桌前,和列強進行談判。說是談判,其實不過是一個背黑鍋的,這種賣國的事情,總得有人去幹。

從《中日修好條約》開始,李鴻章一生籤署了三十多份不平等條約,清朝近乎一大半的條約都是他籤的。之後又是《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些對中國傷害最深的不平等條約。

籤署《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在日本遇刺受傷,手下驚慌無比,李鴻章卻說,慌什麼不要慌,這點血可以換一億兩白銀。在談判桌前,李鴻章以自己受傷的事情指責日本政府,要求他們減少一億兩白銀的賠款。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慈禧借西狩之名出逃京城,留下李鴻章和慶王善後。此時李鴻章已經年逾古稀,他和慶王殿下去談判,照理說《辛丑條約》應該由慶王來籤,但是李鴻章組織了慶王,他說:這種賣國的條約還是老臣來籤吧。

李鴻章拿過筆,在籤名的地方,寫下了一個「肅」字。李鴻章沒有籤上自己的名字,卻籤上一個「肅」字,又是為何呢?

其實,這個「肅」字大有學問,它既可以代表李鴻章,也可以代表滿清政府。因為李鴻章曾經被慈禧封為肅毅伯,他用這個名義來籤署條約,就是代表這個條約並不是李鴻章主張籤署的,而是他替清政府籤的,這也是李鴻章的智慧。

相關焦點

  • 李鴻章最屈辱的時刻,「辛丑條約」不籤全名,竟然寫個「肅」字!
    在中國近代史上,李鴻章被一些人罵為「賣國賊」。除了在於列強對戰時,力主求和,避戰保船,更是多次出面,為清政府與列強籤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據相關數據統計,由李鴻章所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多達七個。不籤全名只為自辯李鴻章最後一次籤約就是1901年的《辛丑條約》,他在這次籤約中,只籤一個「肅」字,並沒有籤上自己的全名。籤約不久之後,李鴻章自己也因胃血管破裂而死,搞得慈禧當時還非常悲傷。《辛丑條約》上,李鴻章籤署的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字,而是比籤名效力更高的花押,即所謂畫押。無獨有偶,《辛丑條約》上慶親王籤署的也是花押。
  • 揭秘《辛丑條約》籤訂的細節,還李鴻章一個公道!
    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fú],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1895年,清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最終向日本賠款割地。
  • 李鴻章的最後時刻:《辛丑條約》不願籤全名,臨終時兩目炯炯不瞑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今人多稱李中堂,也稱他李合肥。李鴻章是淮軍創始人、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由於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使得他手握兵權,因此有人稱其「坐鎮北洋,遙執朝政。」
  • 原來籤訂辛丑條約時李鴻章是這樣的,歷史課本把我們都騙了!
    當年李鴻章被日本刺客打中一槍,這一槍為中國減少了一億兩白銀的賠款,可在《馬關條約》之後,他還是被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等到了1901年,李鴻章已經78歲了,這也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已經沒有以前的意氣風發,經常自己一個人在院子裡發呆,大口大口喘著粗氣。
  • 李鴻章籤訂辛丑條約,回去後吐血身亡,為何還有人說他是賣國賊?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滿清八旗子弟已經毫無鬥志,他們手不能彎弓,上馬不能作戰,一天到晚只知道逛街,遛鳥,聽小曲,就連著朝中的王爺也是如此,後來慈禧太后當政,深知滿清貴族沒有真才實學,就廢除祖宗家法,重用漢人臣子,其中出名的有4個人,他們分別是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和李鴻章。
  • 在飄搖晚清中踽踽獨行的李鴻章,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
    1871年,李鴻章籤下了《中日修好條約》,從這一天起,他的後半生,一直在為大清國,籤下一條又一條不平等條約。可那又能怎麼辦呢?弱者是沒有發言權的,他只能籤字籤字籤字。
  • 張之洞反對籤訂辛丑條約 李鴻章挖苦說他是書生之習
    在這11國中,有8個國家「響應」慈禧太后的號召,派出軍隊來到北京。這就是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是八國聯軍。八國聯軍來了,慈禧太后卻跑了——帶著光緒皇帝連夜逃出北京,一溜煙地跑到西安去了。接下來,慈禧太后命令慶親王奕勖、兩廣總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11國代表進行談判。77歲的李鴻章,又一次被清廷推到前臺,充當「背鍋」大俠。
  • 落日照春帆,煙霞對馬關|李鴻章的屈辱與悲愴
    第三次的談判結束後,李鴻章照舊乘轎返回寓所。轎子行進至引接寺門口那段蜿蜒的山路時,路邊的一個年輕人突然從人群中竄出來,掏出一把手槍,朝著轎子裡開了一槍。子彈打碎了李鴻章的鏡片,擊中了左眼下方,血染官服。
  • 李鴻章的葬禮
    偌大的京城,真正的主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八國聯軍,一個是李鴻章。與李鴻章一起籤署了《辛丑條約》的慶親王奕劻聽說慈禧迴鑾,立即扔下李鴻章跑去迎駕了。 與洋人打交道是李鴻章的工作與宿命,只是年事已高的他已經力不從心,何況八國聯軍又非常難於對付。剛剛與俄國公使雷薩爾(PaulLessar)因為滿洲條約問題吵了一架,李鴻章氣得久久說不出話來。
  • 73歲李鴻章訪問德國,與俾斯麥交談,獲贈一門大炮後仰天長嘆
    不過運動雖然破產了,但卻有很多名臣湧現了出來,最人津津樂道地便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其中,李鴻章最受後人詬病,因為清政府對外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大多都是出自李鴻章之手。 處今日喜談洋務乃聖之時。
  • 清軍不敵八國聯軍戰敗求和籤訂辛丑條約,賠款金額為4.5億兩白銀
    最終這位晚清的中興四名臣之一的李鴻章北上與列強談判,他搭檔的是袁世凱後來的好領導慶親王奕劻一起與列強進行談判,最終在1901年辛丑年,達成了《辛丑條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賠償11國列強4.5億兩的白銀,而當時這個數字的計算,還真就是為了懲罰中國人,讓每個人中國人掏出一兩銀子,原因是因為當時義和團的排外運動重點對於在華外國人尤其德國和日本公使被殺害的懲罰。
  • 李鴻章三位夫人的命運:一個身後凋零,一個旺夫,一個修成正果
    晚清重臣李鴻章一生極富傳奇色彩,縱觀他一生的官宦生涯,可以用「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來形容。對於這樣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擁李派和反李派唇槍舌劍,爭論不斷。以筆者來看,想要對李鴻章進行一個公正的評判是很難做到的,甚至可以說以我們局外人的立場,或許沒有資格去評價他。
  • 你寫的叫「籤名」,古人玩得別致高雅,叫「花押」!
    現代篆刻藝術中,有一類「花押」的姓名印章,上刻楷書姓,下刻花寫的名,花押往往較難摹仿,有趣的是,古人作為取信的憑證,如立契或打官司時,其中有不會籤名者,官老爺就叫且畫個圈,俗稱「花押」,此亦當時借鑑「花押」的實用。宋徽宗花押黻李建中《同年帖》之押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花押始於唐宋,盛於元朝。
  • 老照片:圖4漂亮的通房丫頭,圖7輪椅上的李鴻章,死後被掘墳辱屍
    李鴻章1896年訪問德國的合影,前面坐者是李鴻章。左一為他的兒子李經述,左二為他的繼子經方。李鴻章的原配生一子早夭,再後沒有生育,古人無後為大不孝,所以李鴻章過繼了一個兒子來,但是後來李鴻章又有了李經述等。李鴻章和三個孫子。
  • 辛丑條約賠款分39年還清,10年後清朝就亡了,剩下的錢是誰來還?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在籤訂完《辛丑條約》回來之後,就開始大口大口的吐血,並且是紫黑色,痰咳不止,飲食不進,不久後便病逝於北京。御醫診斷他是患有胃血管破裂病狀,但是也有人說,他患病的根由是為替慈禧籤訂了太多不平等條約,所以心中抑鬱擠壓成疾所導致的。
  • 李鴻章的墓裡究竟挖出了什麼?竟然讓專家看後連連驚訝!
    其實大家對李鴻章的誤會很深覺得他是個奸臣,覺得就是因為他中國才會衰敗那麼多! 其實這還要從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說起啊!當時中國要進行戰敗賠償被迫籤署《馬關條約》,然而代表籤署的負責人正是李鴻章!他不光是籤署了這個條約,他在世期間陸陸續續籤約了三十幾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讓老百姓都對他怨恨在心恨不得讓他千刀萬剮!
  • 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三個神秘家族,最後一個現在都沒人知道
    我國歷史上湧現出了很多影響深遠的家族,家族中培養出了很多很厲害的大人物,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影響著我國歷史的進程,其中的三個家族可以說是最為厲害的了。而他的家族可以說是我國整個歷史過程中最為成功的一個家族,其延續性和繼承性都是三個家族中最牛的,它的影響力也是其他兩個家族所不能比擬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將自己的家族放在第一位。他寫的家書最為出名,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後世教育的重視以及保護家族的責任與擔當。
  • 名列「清末三先生」 曾國藩將他與李鴻章相提並論
    他一生著述豐富,名臣曾國藩曾誇他「李少荃(即李鴻章)是拼命做官,俞蔭甫是拼命著書」。拿李鴻章來做對比,可見曾氏對他的讚賞。  他與晚清溫州的幾位大儒名臣關係密切:與孫衣言「三度同年」且職業經歷相仿;兩度來溫拜訪孫鏘鳴,雨夜把酒品海鮮。據說在孫鏘鳴70歲過生日時,是他給寫了「天下翰林皆下輩,朝中將相兩門生」句。其中「將相兩門生」指的是晚清重臣李鴻章和沈葆楨,孫鏘鳴是這兩人的房師。
  • 李鴻章的一道奏摺,讓同治皇帝同意以西禮接見西方公使
    1793年馬戛爾尼單腿下跪見乾隆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廷與英法在通州談判,原本割地賠款的條約都談妥了,雙方卻在覲見禮的問題上鬧翻了:英法代表巴夏禮要求英法公使必須以西禮覲見皇帝。眼見朝廷也沒議出個所以然來,同治想起了李鴻章,於是給在天津任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下旨,讓李鴻章拿出個「於朝廷體制及中外大局兩無窒礙之處」的主意。此後,李鴻章的一道奏摺促使同治下定了以西禮接見的決心。李鴻章在奏摺中先分析拒絕西禮的危害:「彼求之十數年,迄今仍不準一見,或準見而強之跪拜,彼以為不得體面,積疑生釁,積愧生忿,將來稍有齷齪,必先引為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