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宮崎駿迎來了人生中第二個兒子。同年在電視系列《神秘阿寇》中負責第四十一集和六十一集的原畫創作。
早先宮崎駿,曾在東映動畫工會的機關志上發表過漫畫《卡通團夥戰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後來受到《周刊少年少女新聞》委託,在9月到1970年3月,開始以秋津三朗為筆名在期刊上連載,第一次的原創漫畫《沙漠之民》(風之谷的早期原型)。沙漠之民的出現一改宮崎駿想要為孩子們製作動畫的初衷,漫畫結局,主人公的戀人、親人、恩師依次悲慘的死去,連最後的希望也最終消散,絕望程度令人吃驚。按照宮崎駿的解釋:漫畫和電影電視不一樣,電影的現實感比較強,對於簡單的流血畫面也要慎重考慮,孩子們會認為畫面中的描繪是真實的故事。而漫畫不喜歡的話就可以翻過去甚至扔掉。
宮崎駿《穿長靴的貓》、《動物寶島》大約在同時期以漫畫形式在《中日新聞》、《東京新聞》晨報上連載。為同時期長片劇場動畫做宣傳,當然與沙漠之民不同是純真的冒險故事。
1971年,宮崎駿與高田勳、小田部羊一起從跳槽到大冢康生所在的蟲Production動畫(後來的「蟲製作股份有限公司」)。宮崎駿在高田勳導演的電視動畫《皮皮的長襪》負責故事板創作,但是後來原作者不同意改編作品,最終不得已放棄製作。隨後,宮崎駿與高田勳合作導演了電視系列長片《魯邦三世》第一部,23集中後17集,藉助魯邦三世這位風流人物,宮崎駿與高田勳迅速躥紅家喻戶曉。此後,宮崎駿又得到執導了《魯邦三世》第二部和同類型動畫片的機會。
1972年,中國送給日本一對熊貓,日本當時所有人都對這種可愛的動物充滿好奇。宮崎駿和高田勳藉此機會創作導演了《熊貓小熊貓》(熊貓家族),為了彌補之前《皮皮的長襪》的遺憾,並把《皮皮的長襪》的女主角安排到了熊貓小熊貓中,而熊貓的造型就是以後龍貓的原型。次年《熊貓小熊貓》的續集《雨中的馬戲團》中,宮崎駿首次一人身兼四職:原案、腳本、場景設計、原畫,都是宮崎駿一個人完成的,這也是宮崎駿個人風格的首次表現。
1974年,宮崎駿與高田勳、小田部羊又一起跳槽到Zuiyou映像(即後來的日本Animation的母公司)。為了下一步作品《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尋找靈感,宮崎駿到瑞士拍攝外景負責場景設計。高田勳導演,小田部羊負責角色設計作畫監督。
1975年,《三千裡尋母記》的製作,宮崎駿繼續擔任場景設計,高田勳擔任導演。為了尋找靈感宮崎駿遠赴義大利和阿根廷取景,這幾次的旅行使宮崎駿對歐洲寧靜美麗的田園風光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從此奠定了宮崎駿日後作品中的異域風格。
感謝大家,希望大家繼續關注,我們下次繼續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