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喜歡討好別人?
什麼樣的人喜歡付出的過程,卻不計較得失?
什麼樣的人在和朋友、戀人相處時,容易變得小心翼翼,害怕失去......
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實最終都歸結為一個問題,就是這些人都屬於「付出型人格」。
1、什麼是付出型人格?
」付出型「人格是指:在一段關係中,如果我不給予和付出的話,就沒有人愛我。另外,還認為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要重要。
簡單點說,就是在相處中有些人喜歡盲目的付出,然後感動了自己而已,最後還認為伴侶不懂珍惜。殊不知這種行為對伴侶來說卻是一種負擔,壓得喘不過氣。
朋友曉丹就是典型的付出型人格,她和自己相處八年的男友前段時間分手了。分手後,她到處詢問:「為什麼我對他那麼好,他還是要離開我?」
最終,曉丹也漸漸明白,在這段感情裡她很害怕男友不愛她,然後就會想方設法對男友好,讓男友開心。可是在對男友好的過程中,也讓這段感情的付出和回報失去平衡,更讓男友有種被管制太多,壓得喘不過氣。
2、為什麼會出現付出型人格?
付出型人格的人,一方面或許是天性善良,另一方面或許是受家庭環境影響。
因為有些人在童年時期,很大程度上受過父母或親人的冷落、貶損、不重視。當然也有可能和父母、老師的教育理念有關:你考多少分,就會有什麼獎勵。
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就會越來越缺愛,當生命中出現有個人愛他、關心他的時候,就想通過付出的方式得到多一點的愛,顯得格外珍惜。
朋友曉丹曾說過自己的父母特別重男輕女,從小到大家裡一切好吃、好玩的都先給弟弟,等弟弟不要了才輪到自己。從小她覺得父母、爺爺奶奶都不怎麼愛她,更別說關心了,當男友出現後說愛她,甚至還無微不至的關心她時,讓她感覺自己的世界都亮了。
3、付出型人格的五個特徵
01.逆來順受,很少拒絕人:曉丹和自己的男友同居了三年。這三年裡,她經常一個人做家務,甚至還幫男友洗衣服、做飯,可她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也不拒絕。
02.很少提要求,更不喜歡麻煩別人:交往八年,前兩年男友還會在節日裡為曉丹製造驚喜,但後面即便男友沒有準備禮物,曉丹也沒要求過,甚至有時候自己身體不舒服,都不願麻煩男友,怕耽誤他工作。
03.陷入戀愛後,容易掏心掏肺:容易戀愛腦,為了愛情不顧一切。曉丹和自己的男友在一起後,特別容易被男友的心情影響,男友開心自己就開心,男友不開心自己就不開心,無論是戀愛還是失戀都容易失去自我。
04.總是優先考慮別人感受:曉丹無論對誰說話,即便是身邊很親密的人,也無法做到直言不諱,總擔心說多傷到對方,然後離開自己。
05.容易好心辦壞事:曉丹覺得自己愛討好別人,有時候自己感覺是為了對方好,但事實呢?對方根本不需要,惹得對方不開心。
4、付出型人格自救的三個方法
付出型人格的人都愛說:「我都對你這麼好了,你這麼還無動於衷?」、「你忘恩負義,一點都不記得我對你的好!」
其實,很多人都受不了這樣的言語攻擊,更適應不了這樣的付出。所以,當你在一段關係裡,表現得緊張兮兮,還馬不停蹄地付出時,不妨試試這個三個方法,改變自己。
01.平衡付出和回報,試著接受別人的付出
羅曼·羅蘭曾說:「在婚姻中,每個人都要付出,同時也要收回點什麼:這是供求規律。」
當然,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婚姻,也適用於友情或愛情。我們無論處於哪段關係中,如果過多的付出,別人就會當成是理所當然,不懂珍惜。
所以,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千萬不要一直傻傻的付出,試著接受別人的好意,這樣來來往往的「互助」也有利於感情升溫。
02.開闊視野,重新獲得自信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破窗效應」:指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放在感情裡也同樣適用指:兩個人矛盾,都是一天天慢慢積累的,然後在慢慢擴散。
很多時候,付出型人格的人因為從小受原生家庭影響,導致他們長大後都會變得有些不自信,希望通過多付出的方式得到別人認可。
殊不知,這種盲目的付出和不自信會讓兩個人的關係矛盾越來越多,然後影響感情。所以我們要學會開闊視野,重新獲得自信。
03.學會拒絕,嘗試提出自己的要求
無論在哪段關係中,我們都應該學會拒絕,不要總為別人著想,為了讓身邊的人開心然後委屈自己。
如果你也是「付出型人格」,那麼在付出之前,先學會善待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