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最近上映了。這部電影根據日本作家夢枕貘的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以唐代為背景的架空歷史故事,主角是日本僧人空海、改行到宮廷給皇帝寫起居注的詩人白居易,以及他們苦苦追查的兇手——一隻通體黑色的妖貓。
《妖貓傳》這個名字本身是違反漢語語序習慣的,中國人喜歡稱成了精變了怪的動物為「某妖」或「某精」,古代容易成精的動物多半是狐狸和蛇,最近高頻成精的動物意外地變成了豬。古往今來,貓在中國都很少成精。與國內的情形不同,貓自從出現在島國日本的土地上時起,就被視為一種有靈性的動物,自帶成精作怪的屬性,因而在日本作家的作品中出現的不是成了精的貓,而是一直身為精怪只是機緣巧合打起精神來作妖的貓。
日本興福寺藏《日本靈異記》局部
貓對於日本而言是外來物種,借用柳宗元《黔之驢》的句式,可以描述為「東瀛無貓,有學佛者船載以入」。貓隨日本赴中國學習佛法的留學僧、在唐學問僧、在唐僧等類型的僧人回到日本,對於日本人而言,這種動物一部分的神秘感來自宗教。日本公認的關於貓的最早文字記錄出現在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故事集《日本靈異記》中。
《日本靈異記》全名為《日本國現報善惡靈異記》,形成時間大致在公元810年到公元824年間,現存最古老的文本藏於奈良地區的興福寺中。《日本靈異記》是一部佛教故事集,其中記錄的大部分故事都帶有佛教中六道輪迴觀念。貓出現在豐前國宮子郡掌管膳食的臣子廣國的故事中。
廣國於文武天皇時慶雲二年(公元705年)九月十五日突然死亡,死後三日抵達「度南之國」(黃泉)與亡父相見。亡父因其生前的罪過而遭到報應,被綁在燒紅的銅柱上,每日被釘入三十七根鐵釘,每日早中晚被鐵鞭抽打共計九百下。亡父乞求廣國饒恕他的罪過,並拜託廣國能夠供奉他返回人間的魂魄。亡父自陳,由於他生前作孽,死後無福,飢腸轆轆,死後第一年的七月七日(七夕),廣國的父親託生成蛇來到廣國家,被家人用棍子打死、屍體也被丟掉;第二年五月初五(端午),廣國父親託生成小狗,在家門前狂吠,被家人追打趕跑;第三年正月初一,廣國父親託生成貓,得到了家人的膳食供養,終得飽腹。人間布施一升米,黃泉魂飽三十天,廣國年幼時還抄寫過佛經,上天念其功德,使其得以起死回生。廣國回到人間後捐造佛像為父贖罪,自己也修成正果。
文獻記錄中貓對應的漢字為「狸」,日本人認為貓系狸屬,家貓系狸奴,與巫蠱之術有關。「狸」的注音文字多對應為「禰古」,是對貓叫的擬聲,讀音與現代日本語中貓對應的單詞一致。在上述這段帶有明顯的佛教色彩的文字中,正月初一祭祀祖先的日子裡,貓作為祖先魂魄返回人間的形態得到了後世的供奉,也就成了人魂魄的化身。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認識隨著貓的活躍範圍擴大,逐漸脫離了佛教敘事的範疇,滲透到日本古典文學之中。
貓傳入日本時,中國的唐文化在日本備受推崇。日本貴族以養貓為生活富貴的標誌,推崇「唐物」,貓在日本也被稱為「唐貓」,現如今在港臺部分地區仍然保留著使用這一稱呼的習慣。唐貓並無確定的品種,毛色不一,多數是雜交生出來的短毛土貓,最受皇室推崇的當屬於黑色的貓只。
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高橋松亭表現黑貓儀態的作品
日本皇室關於寵物貓現存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寬平御記》中。《寬平御記》是日本平安時代宇多天皇寬平元年(公元889年)的日記,與貓有關的記錄大概有五十多條,文字多存於所功氏編撰的《三成御記逸文集成》中。在十二月六日的日記中,出現了一隻黑貓:
「朕(宇多天皇)閒時述貓消息曰。驪貓一隻。太宰少貳源精秩滿來朝所獻於先帝(光孝天皇)。愛其毛色之不類。餘貓貓皆淺黑色也。此獨深黑如墨。為其形容惡似韓盧。長尺有五寸高六寸許。其屈也。小如秬粒。其伸也。長如張弓。眼精(睛)晶熒如針芒之亂眩。耳鋒直豎如匙上之不搖。其伏臥時。團圓不見足尾。宛如堀中之玄璧。其行步時。寂寞不聞音聲。恰如雲上黑龍。性好道行暗合五禽。常低頭尾著地。而曲聳背脊高二尺許。毛色悅澤蓋由是乎。亦能捕夜鼠捷於他貓。先帝愛玩數日之後賜之於朕。朕撫養五年於今。毎旦給之以乳粥。豈啻取材能翹捷。誠因先帝所賜。雖微物殊有情於懷育耳。仍曰。汝含陰陽之氣備支竅之形。心有必寧知我乎。貓乃嘆息舉首仰睨吾顏。似咽心盈臆口不能言。」
黑貓毛色、外形與眾不同,且為先帝所賜,因而獲得了特別的恩寵,「貓奴」宇多天皇對這隻通體黑亮的大貓寵愛之情躍然紙上,並賦予其靈性和人格,是宇多天皇不開口言語的知己。日本古代流行風氣總體趨勢是是從上風向下,上行下效的,日本平安時期女作家清少納言的作品《枕草子》中也有關於唐貓的記載,「清涼殿裡飼養的御貓,敘爵五位,稱為『命婦』,非常可愛,很為主上所寵愛。」(周作人譯本)宮廷偏好體白背黑的貓,稱之為「優雅的上品」,搭配紅色的項圈和白色的名牌,似乎比「戴著柳圈、腰插櫻花」花枝招展的狗更適合成為平安時代的雅致宮廷。有了貓之後,狗吠叫、追貓都成了罪過,一條叫「翁丸」的狗原本是宮中婦人寵愛、打扮的對象,失寵後只能在挨打後默默死去、成為閒談的談資。
在另一部描述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學作品《源氏物語》中仍然能夠見到日本宮廷對於貓的認識和偏好。故事的主人公光源氏四十歲時娶朱雀院三公主為妻,頭中將之子柏木才華出眾,深受源氏賞識,時常有機會到六條院作客,機緣巧合之下窺見三公主面容,從此魂牽夢繞,最終買通侍女與三公主相會,事後三公主懷孕,光源氏得知實情,冷落三公主。這段故事中為柏木與三公主牽線搭橋的紅娘就是一隻黑貓。
這隻唐貓通體黑色,被大貓追逐想要逃走,脖子上繫著繩子將帘子高高掀起,柏木因此得以窺見三公主的體態容顏,並就此種下刻骨的相思,「(柏木)欲聊以自慰,把那小貓呼過來,抱在懷裡,但覺貓身上染著公主的濃烈的衣香。聽了那嬌嫩的叫聲,就把它比擬作三公主,覺得異常可愛。真是個色情兒啊!」(豐子愷譯本)柏木為解相思之情,又託人要來了三公主的貓,「欲慰相思苦,見貓如見人。緣何向我叫,豈是我知音?」柏木與貓同吃同睡、關係親暱,並猜測與之有宿世姻緣。與三公主私通後,柏木又在夢中「見他所養馴的那隻中國貓(唐貓),嬌聲地叫著向他走來。」平安時代,貓是生死的象徵,故事中的黑貓是三公主的替身,也是三公主懷上柏木之子的預兆。唐貓在日本平安時代的故事中一直是這樣靈異的存在。
唐貓的形象一直持續到江戶時期才完成日本本土化,也是在這一時期,日本貓的流行款式開始發生階層分化。唐貓通常為長尾貓,這種帶有貴族遺風的審「貓」取向仍然廣泛地存在於正統畫家的作品中,江戶前期代表畫家岡山應拳的《睡貓圖》到江戶後期南宗派名家田能村竹田的《柳貓圖》,圖中的貓都長著自然的長尾巴,但在以市井生活為主要反映對象的浮世繪中,多出現無尾貓、短尾貓的圖像。
歌川芳國《枕邊深閨梅》
歌川芳國畫貓數量驚人,在成於嘉永三年(1850年)的《貓飼好五十三匹》畫了七十三隻貓,其中六十三隻成年貓,十隻幼貓,都為短尾或無尾,毛色也鮮有黑色的,七十三隻貓中黑貓數量僅佔百分之二。同一時期的畫家安藤廣重在《百貓畫譜》中也僅僅只畫了四隻黑貓,一百隻貓中只有三隻長尾貓。剪斷、剪掉貓的尾巴僅僅是出於風俗迷信,神秘而又富有靈氣的貓在江戶時期出現了上年歲後尾巴會一分為二變成危害人間的貓妖「貓又」(貓股)之傳說,剪斷、剪掉尾巴可以防止老貓成精,中國清末江浙一帶也有類似傳說。黑色、長尾的「唐貓」在日本民間被徹底淘汰了。
電影《妖貓傳》劇照
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妖貓傳》中仍然選擇了平安時代流行的「唐貓」款式,黑色、長尾,或許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並無深意,但追溯日本文化歷史,卻多少喚回了一絲唐風古意,復活了彼時那些傳情達意「心盈臆口不能言」的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