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生命天書,我國基因測序產業上遊發展「困」與「惑」

2020-11-30 澎湃新聞

梳理基因測序產業發展的裡程碑事件,難以繞開九年前在深圳海關通關的普通一單:涉及產品為128臺(套)高通量測序儀HiSeq2000,買入方是我國華大基因公司,賣出方為美國Illumina公司。

「這就是其(華大)發展的重要資本。」像投資學者楊寶忠在某分析文章中寫道的一樣,大多網絡文章會選擇性地、只以交易的一面界定這張訂單的作用。

「在中國的測序市場扎穩腳跟,這單交易對Illumina公司也至關重要。」基因慧創始人汪亮是少數更全面的產業持續研究者,4月13日,他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指出,高通量測序產業化2007年才開始,2010年時市場還未培育成熟,後續基因測序的商業模式更無法確定。產業未穩,Illumina就從這筆大單中得到了發展的資本和市場知名度。直到2014年1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才下達產品界定的通知,將基因分析儀作為三類醫療器械管理,下遊產業發展之門才陸續打開。

以這單交易為起點,中國基因測序產業在近些年發展迅速,生命「天書」的讀取和讀懂衍生出多種商業模式。而當人們因「中芯事件」對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做回顧和審視時,發現基因測序產業與信息產業似乎有著相似的結構——上遊被少數幾家外國企業把持,我國的資本和企業仍集中在產業中下遊。

測序儀是基因檢測以及基因編輯、基因合成產業中的決定性設備,地位類似通信行業的晶片。是時候深思:究竟靠什麼支撐中國基因測序產業的發展?「中國芯」經歷了什麼?目前又處於怎樣的階段?

測序儀研發量產艱難

2013年後,我國不時傳來測序儀即將量產的消息。新京報題為《紫鑫藥業基因測序儀量產疑雲》的報導中寫道:喊了三年尚未落地;技術負責人離職;其間籤278萬銷售合同,年報中卻未披露。這恐怕概括出了大多數嘗試測序儀研發與生產企業的窘境。

國內企業試水測序儀生產,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中的原因之一是,2013年前後,Illumina單方要求試劑提價。有分析文章顯示,Illumina的提價,使得華大基因利潤下降了10%。業內由此意識到了「卡脖子」的危機。

彼時,對技術自主的渴望如今天一樣強烈,但「虎山」卻不是說上就上的。

測序儀是測序產業的上遊平臺。平臺意味著「儀」並不單指狹義的「儀器設備」,而是涵蓋儀器、試劑和耗材以及軟體研發等多個方面。

「生產測序儀需要機械、電子、化學、物理、分子生物學、信息軟體等學科的結合。」東南大學教授陸祖宏表示,高端裝備製造業似乎也難以涵蓋測序儀的生產工藝範圍。根據「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多領域革命」的定義,測序儀的研發生產則需要除新能源和空間技術之外的所有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所出現的技術的融合。

如果說,「跨界」是測序儀的基礎,「精準」則是測序儀的「命門」。

基因測序猶如「螞蟻搬山」,搬的時候「每粒沙子」都要對準位置。測序時,幾微升的溶液中會包含1000個待測DNA單鏈分子,不同的單個鹼基「找到組織」(合成上鏈)就會發出不同的螢光,檢測螢光顏色能夠讀取DNA。然而,每個單元中1000個分子的合成很難同步,「這個分子合成到99個時,那個分子可能合成到101個,這樣捕捉到的螢光波長將會受到幹擾。」陸祖宏說,要測準,必須減少幹擾、提高測序精確度。

技術門檻高之外,高額資本投入、研發周期長也是測序儀產業化的難點。「一款實驗室中的樣機要走出來,需要10億元以上的資金投入,研發周期數十年左右。」汪亮說,目前我國有近十家左右在推進研發。

新技術上位「步履維艱」

那麼,在基因測序上遊產業的發展中,從頭研發的新技術會不會產生顛覆性效應?

「如果在幾年前Illumina還沒成氣候的時候出來,我會更樂觀一點。」陸祖宏認可我國在實驗室層面的技術創新,但從產業化到量產、再到佔有市場,卻是另一個「故事」。除了測序儀器本身會與壟斷天然形成競爭,在配套供應上仍舊會再遭遇一次「卡脖子」。

「我國造出自己的測序儀之後,受到過國際大公司的排擠,例如通過試劑、酶等在供應上實施封鎖。」陸祖宏說。

新技術要立足,除了放棄了多年的市場佔有,還要繼續挑戰「寡頭」,並清除市場接受度這個新技術上位的另一個障礙。「新技術就算好,讓市場『棄舊用新』的阻力也很大。」陸祖宏說。

「測序儀就好比作業系統,要能夠搭載、兼容不同的『APP』才能用得廣。」華大智造COO蔣慧這樣類比,一款新儀器如果採用的是全新的系統,就好比跳過「安卓」「IOS」系統,自己「另起爐灶」,要獲得整個市場配合是很困難的。

對於中國的產業來說,如此「困局」無獨有偶。例如,在醫學影像領域,GE、日立、飛利浦盤踞我國三甲醫院多年,業內甚至得出共識:不變換賽道(轉變原理),我國醫學影像企業幾乎沒有可能打破壟斷。

那麼對於基因測序產業,機遇又在哪裡?是等待原始創新,變換賽道,還是貼牌引進,合資發展呢?

(原標題 靠什麼讀懂生命天書——我國基因測序產業上遊發展的「困」與「惑」(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鴨茅基因組測序完成 我國牧草「生命天書」被破譯
    鴨茅基因組測序完成 我國牧草「生命天書」被破譯 2020-01-21 03:48:44 我國牧草「生命天書」被破譯  科技日報訊 (張喆 記者盛利)在我國西南地區海拔1600米至3100米的森林邊緣地帶及山坡草地上,有一種其貌不揚的草,名叫「鴨茅」。
  • 基因測序產業:被低估的生化巨人
    本文試圖探究全球和中國基因測序行業的發展和前景,我們認為基因測序產業在中國的發展空間巨大,A 股目前對這一領域存在低估,未來有望成為市場一大熱點。儘管過去幾年基因檢測產業在我國發展較慢,基因檢測試劑市場預計不到7.8億美元,這是根據2013年體外檢測試劑約為155億元、而分子試劑佔比為5%推斷而得。
  • 人類基因組計劃:解讀基因的奧秘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和韓國基因測序公司Macrogen近日合作發表研究,完成了目前最連續的韓國人基因圖譜繪製。Jeong-Sun Seo教授的團隊綜合運用PacBio單分子測序技術、Bionano單分子光學圖譜等方法,填補了大量傳統測序中存在的基因序列缺口,成功繪製迄今最連續的人類基因組圖譜。
  • 破譯青青草地的「生命天書」 我國首次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
    四川在線消息(張喆 記者 李丹)在我國西南地區海拔1600-3100m的森林邊緣地帶及山坡草地上,有一種其貌不揚的草,名叫「鴨茅」,它是世界四大廣泛栽培的禾本科牧草之一,不僅可用於青飼、青貯或調製乾草,還因適應能力強,抗旱,耐瘠薄,在邊際土地及石漠化深度貧困區草牧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年來,四川農業大學張新全教授團隊把研究對象聚焦這小小的鴨茅草。
  • 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第一個基因組測序
    這種不起眼的小草,卻是世界四大廣泛栽培的禾本科牧草之一,不僅可用於青飼、青貯或調製乾草,還因適應能力強、抗旱、耐瘠薄等,在邊際土地及石漠化深度貧困區草牧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月9日,記者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新全教授團隊已完成了鴨茅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這是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組測序,將為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
  • 生命數位化時代來臨!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0萬降至500美元
    而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0萬美元降至500美元,在有生之年,我們或許可以一窺自己生命最本質的秘密。6月21日,在「2019測序技術和應用高峰論壇」上,華大智造營運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蔣慧發布了《華大智造2019測序技術白皮書》,著重介紹了在基因測序領域更高通量、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準確性的技術實現路徑,描繪出邁向「人人基因組」的生命數位化藍圖。
  • 2000:中國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分配任務
    因此,破譯全部人類遺傳密碼這部「天書」就成為各國科學家長久以來的努力方向。    早在1987年,我國在「863」計劃中就開始設立人類基因組研究課題。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准了「中華民族基因中若干位點基因結構研究」的重大項目,中國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正式開始實施。
  • 基因測序「黑科技」 給生命來完整「數位化解讀」
    視覺中國「測序技術抓住了生命科學技術的龍頭,基因組測序成本從最初的3000萬美元下降到1000美元甚至更低,使得每個人都可能為自己進行基因組測序,這將加速生命數位化的進程。」6月21日,2019測序技術和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表示,在高通量測序技術自主化的基礎上,不斷有新的「黑科技」跟進,這使得人們將獲得更加準確的基因序列,作為生命數位化的「藍本」。吐口唾液就能測序,但基因組序列不完整吐口唾液郵寄,一個人的基因組序列就會得到分析。「目前從全世界範圍來講,大概有接近2000萬人有自己的基因信息。」
  • 致病基因導致怪病 培養「基因天書」解碼者迫在眉睫
    要確認這一臨床診斷結果,只需對SCARB2基因進行檢測。醫務人員採集了燕子一家三口的血液樣本對該基因進行測序驗證。  3月9日,基因驗證結果出來了。分子遺傳學檢測結果證實了曹立的臨床診斷,燕子存在SCARB2基因的純合突變,即分別來自父母的兩條染色體均存在突變,這也導致了燕子發病。
  • 基因解碼基因檢測為榆林帶來精準教育、精準醫療
    基因存在於所有的活的生命中,是所有生命活動的最終信息來源。基因測序的發現和使用使得我們可以獲得一個人的全部基因序列。A、G、C、T四個字母的組合,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相同與不同。更多的時候,人們將基因檢測和基因測序混同起來,使得專業領域之外的人士更加困惑和不解。「黃家學博士介紹說。實際上基因測序只是一種基因檢測手段。它可以連續地檢測基因的序列。根據測序技術的發展,基因測序有一代測序、二代測序。有小片段測序和高通量測序。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有可能以可以承受的價格獲得人們的全部基因序列,從而為完整理解生命的密碼奠定了基礎。
  • 基因產業戰:中國基因技術的尷尬
    通向這一頂峰的路上,中國民營機構參與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並承擔了部分測序任務(1%),所幸沒有被完全拋下。  其後,國內基因產業的先行者實現了由參與、接軌到同步及部分引領的跨越發展,並逆向併購了美國上遊公司。但這並不代表取得這場商業戰爭的完勝。整體觀之,中國基因產業企業在全球競爭中依然處於被動。
  • 我國第一個牧草基因組測序由我校完成!
    經過不懈努力,日前他們完成了鴨茅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這是我國首次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組測序,將為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整整花了3年時間,團隊試圖利用二代測序的方法構建基因組序列,結果卻大失所望。 由於牧草基因組大、重複序列及雜合度都較高,這增加了基因組序列構建的難度,且我國尚未有牧草基因組的相關報導,無成功經驗可借鑑。
  • 我國基因治療產業加速布局,南京傳奇破局的邏輯是什麼
    基因治療產業或將成為抗體藥物之後未來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我國產業創新活躍度不斷增強,配套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但同時上遊產業鏈核心環節卡脖子現象依然嚴重,亟待突破。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8期: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獲歐盟...
    英特爾、聯想攜手華大基因 加速新冠病毒基因組分析英特爾、聯想以及華大基因宣布,三家公司正攜手加快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特性分析。來自英特爾及聯想的專業技術與生命科學專家將通力合作,為華大基因的研究人員提供全新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和計算資源,進一步提升其基因測序工具的分析能力,更高效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特性。
  • 華大基因:生命時代開啟,基因工程發展超「摩爾定律」 | 新浪C+
    通過基因編輯治療疾病這是我在奇點大學聽的一堂課,在這裡面非常有趣的是可以看到整個講的一個由華大推動這個領域變化的故事,測序如何把成本降下來,如何打開這扇門。大家看到了嗎?華大基因的縮寫是BGI,我們在這裡打開了這扇門。而且下面這個門擋,像一個餅乾形狀的,就是我們自己在香港平臺上做的一個學術期刊,叫《大數據》。
  • 貝瑞基因:用「基因測序」服務健康中國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張敏舒婭疆全基因組測序被稱作是「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技術」,目前已有多個國家將這一產業列為發展重點並加緊推進。深耕該領域多年的貝瑞基因董事長高揚近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頗為感慨:「目前國際專家有個共識,中國在基因測序領域的發展令人矚目。我覺得,真正的巨變是近五年、六年發生的。比如說我們在出生缺陷領域展示的技術、網絡和臨床數據,一些臨床專家的實踐共識,都已經超過美國的平均水平。」
  • 英國完成「10萬人基因組計劃」精準醫療加速發展
    因為參與的癌症患者會進行三次不同的基因組測序,包括其腫瘤內的健康細胞、癌變細胞以及血液測序結果,所以這份「基因藍圖」共囊括100,249個基因組序列。該項目主要針對17種癌症(包括常見和罕見兩種類型)以及約1200種影響兒童和成人的罕見疾病。
  • 一文讀懂,基因在抗擊新冠肺炎中的作用
    歷史上,多少基因在生命舞臺上表演過,又有多少基因風吹雨打中消失,沒有永遠的主角,生命永遠絢麗多姿。基因是生命的中心,一切都是為了DNA的複製、傳承。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然而我們對生命的了解還是太少。
  • 《財經》特別報導 | 產前DNA檢測走紅背後的基因江湖
    「華大上市,更多的投資人會投基因測序公司,尤其是非醫療領域基金,這會催生更多的創業機會。」濟峰資本創始合伙人餘徵坤對《財經》(博客,微博)記者分析,華大的基因測序收入本就是中國第一,上市前後的競爭格局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是利好的。  如今基因測序產業的發展態勢,很像2000年以前的網際網路產業。
  • 華大基因BGI Online負責人金鑫主講:基因大數據的起源、現狀與未來...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當今基因測序行業面臨最大的挑戰已不再是基因測序技術,而是處理巨大的數據量以及如何從巨大數據中獲取臨床指導。據雷鋒網了解,生物信息分析服務是目前業界公認的最具發掘潛力以及盈利能力的環節,但目前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那麼,基因數據與其他數據有何異同?處理基因數據又何難點和挑戰?基因數據的未來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