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生命時代開啟,基因工程發展超「摩爾定律」 | 新浪C+

2020-11-28 雷鋒網

編者按:本文是華大基因副總裁朱巖梅在新浪C+的演講實錄,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我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生命時代,未來已來。很多人都講今天是後工業時代或者是資訊時代,其實很多人都還不知道,我們已經邁入了生命時代。

什麼是生命時代?

怎麼講生命時代?所有的生命,不管是人、動植物、微生物都是ATCG,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奇妙。而在上世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ATCG變成了0101。這把尺子是在4年前諾貝爾博物館發現的,這是一個發明的尺子,一共有兩米長,正反兩面打開是這樣子的。每一個刻度上都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要麼就是社會的,要麼就是科學技術的。大家可以看到最後的幾個,基本上都是跟中國沒有關係的,要麼就是重大的,包括克隆綿羊,包括新藥的發現,包括數位相機,這是在2000年最後的幾年。但是最後這個就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差不多要完成。為什麼在1800年到2000年的尺度上,要把最後這一年把這個留下?其實就意味著在上世紀結束的時候,我們開啟了生命時代。

這個生命時代從上世紀初開始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一直到2003年全部完成,2000年只是草圖問題,但是在諾貝爾博物館的尺子是不可以忘記這個時刻。所以在過去十幾年的成本,白色的這條線是摩爾定律,我想沒有人不知道。這條綠色線就是人類基因組下降圖,華大基因跟這條線非常有淵源。前一個就是華大基因的成立,我們在1999年成立,就是為了代表中國參與這樣一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到了第二個時點,就是華大基因離開北京,我們叫天高皇帝遠,去了最創新、最包容、最容納奇形怪狀的城市,我們去了深圳。然後就帶來了我們在之後的幾年佔到全球40%的數據產出量,因為我們就是把ATCG變成了0101。到了2010年,我們一下子買了128臺的測序儀,基本上把這個廠家兩年的貨全部買斷。我們後來收購了美國的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測序儀,在這個領域,我們在其中作為中國人從來沒有在技術上做過這樣的貢獻。

這個超「摩爾定律」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大家可以記住,2003年完成一個人基因組的時候,相當於一架隱性形戰機,到了2013年10年之後相當於一輛經濟型轎車,再到未來,我估計可能會比700塊還要便宜,也許就相當於一輛自行車的價錢,這就是超「摩爾定律」

通過基因編輯治療疾病

這是我在奇點大學聽的一堂課,在這裡面非常有趣的是可以看到整個講的一個由華大推動這個領域變化的故事,測序如何把成本降下來,如何打開這扇門。大家看到了嗎?華大基因的縮寫是BGI,我們在這裡打開了這扇門。而且下面這個門擋,像一個餅乾形狀的,就是我們自己在香港平臺上做的一個學術期刊,叫《大數據》。今年剛剛公布影響因子,已經佔到了全球綜合類期刊的第六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國沒有一個期刊可以做到這樣,這是一個國際化的期刊。這是一個門擋,通過它讓這個門不再合上,這就是今天大數據帶來的影響。

後面還有很多,比如基因剪切,比如未來的紅酒,會用人工合成的酵母去做,比如說未來的疾病可以去通過基因編輯的方法改變。我們已經有了一個白血病的孩子,通過基因編輯徹底治癒的。像很多這樣的可能,生命都通過基因測序開始打開了這扇門,讓你真正認識生命。這個人很年輕,他是奇點大學生物系的主任,他的虎口上按了一個晶片,可以通過這個晶片操縱他的電腦,操縱他的車,甚至還有他們的家門。我非常歡迎我們,我們去的時候他很激動,整個這個漫畫都是他在課堂上請了一個畫漫畫的人邊聽他講邊畫的。我跟他握手的時候有點這個感覺,讓我想到了穿越,未來的人和基因融合其實就是從今天開始,只有生命的數位化才能做到。

這是在2012年《時代周刊》的封面,想知道我的未來嗎?這個孩子有很多的遺傳出生缺陷。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可能你在幾歲的時候不知道,但是年老的時候也同樣會顯現出來,所以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攜帶各種各樣的疾病或者問題,或者是提前衰老的可能。那麼如何來知道?必須要通過測序。這一篇是說我不想在這兒終結,也就是說,所有的疾病應該從預防著手,《黃帝內經》都講了,上醫治未病,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選了三個《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最後這個孩子說,我會活到143歲,我可能會活到。的確,從理論上講,細胞的衰亡是可以使人活到120歲、150歲的時間。那麼會帶來非常多的問題,比如說衰老問題,阿爾茨海默、帕金森、骨質疏鬆,各種各樣的問題。怎麼樣解決?其實這三張圖非常標誌性的告訴我們,遺傳性疾病,像腫瘤這樣的基因突變病怎麼避免,特別是像「三高」甚至是「四高」這樣的疾病,怎麼調整腸道當中的菌群去避免。

這三張圖非常有代表性,我把它分享給大家,告訴大家,這個生命的時代,其實遠遠比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人了解的來得還要快,還要迅猛。就像三十年前沒有人相信IT可以這樣改變世界一樣,可以這樣講,三十年前IT還是一個單獨的領域,甚至在十年、二十年前還是一個單獨的領域,但是今天IT無所不在了,在改變各個領域,最傳統的領域,最新鮮的領域。生命也是一樣,生命這個領域會從農業、醫療、健康、環保、工業方方面面,所有只要是活的東西,一切都會改變,就是數位化帶來的。

未來生活將會智能化

所以可以講,在過去的時候,工業化就是信息把這個通道連接起來的。實際上人是世界萬物的一點點,人非常渺小,而且人本身就是一個宿主,你口腔、腸道、皮膚裡的微生物遠遠比你想像的多得多,比你的父母給你的多得多,人腸道裡面的基因是你身上的一百倍。人如何和這些微生物共生?如何防止基因的衰老和突變,這是內環境和外環境的交互,健康的交互,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滄海一粟當中人如何認識自己?自己身體的密碼是什麼?大家想想過去一兩百年的工業革命,其實汽車是工業之花,汽車是作為的電器、機械、材料,是工業之花。但是汽車改變它的就是想起來還記得甲殼蟲和福特嗎?他們叫人人都用得了汽車,其實今天的測序也是一樣,未來人人都必須,而且不是像車一樣,可能終身用十輛最多了,但是測序會在你身邊無所不在。

有一天你的馬桶上會有一個檢測,告訴你,你每個月的激素周期如何變化。用一天你通過皮膚測試就能知道,為什麼你青春期的時候長痘痘,別的時候都不長,是你的激素和皮膚在發生變化呢。有一天你會知道,你作為媽媽,為什麼寶寶吃了你的奶就會拉肚子,這個便便的健康程度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有的人能喝酒臉不紅,所以很多。這些東西都會打開生命的密碼,而我們知道,從人人都有汽車到人人用得上PC,到人人都可以用網絡,未來人人都能夠了解自己的生命。這是在深圳,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基因庫,很快就會變成全球數據量最大、最先進的平臺,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一看,從那裡走向真正認識自己的生命。

健康需要量化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其實生命是一個時鐘,很多時候我們的公司追求財務報表,我們有資產負債表,我們有資產的評價,其實健康沒有量化,其實到今天健康沒有定義,什麼叫健康,什麼叫不健康?我登山跑步的時候,我的心律可能只有48、49次或者是50次,醫生說你有點心律過緩,我知道我自己。包括你的血壓,你的各種生命指標,其實都是需要有一個量化。

什麼叫你的健康?很多時候對於健康的認識,對於疾病的認識才剛剛開始,而這個就是真正數位化的過程。過去我們很多經驗科學試錯的過程,而今天真正要把它從ATCG變成0101。所以人不能僅僅有一個財務帳號,還應該有健康帳號。當你跑了一次步,運動了一次,出了一次大汗,你就在向你的健康帳戶裡面存一筆錢。所以我想人至少應該建立自己的健康信用,而這個健康信用的評估是全面依賴於生命時代打開的時候,你如何認識你的生命,如何認識你周圍所有的一切。

甚至包括我們今天談到很多城市,今天我們在基因庫那裡會有一個小小的電視屏幕,之所以不想弄得太大,怕太刺激。因為在我們那裡,PM2.5基本上是在個位數。那麼當你在這樣一個城市,這個城市是為了人,當你這樣的城市發展的時候,你究竟是為了誰?當你去填海,破壞那些礁石礫,破壞那些珊瑚,破壞海洋裡的魚類的時候你是為了什麼?所有這一切回到我剛才講的,當你走進生命時代,重新認識你吃的東西,農業、醫療、健康、環境、水、土壤以及城市裡所有的所有。

所以我覺得現在才是已經開啟了這個大門,很多人還沒有看到門內究竟是什麼,甚至華大基因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只是做測序而已,有的人也說我們是生物領域的富士康。其實遠非如此,所以今天也是跟大家開個頭,希望大家持續關注,關注你自己,謝謝大家!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華大基因BGI Online負責人金鑫主講:基因大數據的起源、現狀與未來...
    隨著基因測序價格以超摩爾定律的勢態下降,其被廣泛應用於基因組學研究、臨床診斷以及多種疾病個性化治療等領域。如今,是一個數據的時代,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一個智能的時代,而所有這一切的核心是我們今天講的數據。相比其他數據,基因數據的產生有很多特別的地方,基因數據的獲取需要一個特別的設備——基因測序儀。2015年10月份,中國第一款的國產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基因測序儀問世,這就是華大研發的。
  • 華大基因副總裁劉娜:基因科技迎來快速發展期 低成本企業將佔領高地
    此次峰會匯聚20餘位政界精英、商業領袖以及經濟學界翹楚,圍繞「中國經濟的韌性」、「變革期的中國與世界」、「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重振」等議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政策導向。  會議期間,華大基因(300676)副總裁劉娜接受搜狐等媒體訪問。
  • 華大基因掌舵人汪建:世界歸根到底屬於活得長的人
    2017年7月14日,身穿紅色T恤的汪建注視華大基因的團隊在深交所敲響上市的鐘聲。隨著華大基因股價一路上漲,躍居創業板新市值之王,汪建的財富神話也隨之誕生。 在福布斯公布的2017年富豪榜中,間接持有上市公司32.51%股份的汪建憑藉218.5億元的身家,排行83位。 在貧窮和飢餓狀態中度過整個青年時代的汪建,對巨額財富保持了極強的距離感。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8期: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獲歐盟...
    華大基因全國核酸檢測21萬人份開通復工復產新冠檢測服務據華大基因最新透露,截至2月24日12時,武漢華大醫學檢驗所團隊及其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累計接收包括武漢在內的湖北地區檢測樣本數超5.7萬人份,並累計完成5.6萬人份;在全國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已完成21.5萬人份,全國每日通量可達5萬人份,根據需要整體可提升到8萬人份/日。
  • 科技抗疫:華大基因「火眼」實驗室如何實踐平戰結合?
    來源:證券時報緊跟「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目標的指引,依託自主可控的核心工具與技術、快速高效的反應能力和高質量人才隊伍的支撐,華大為全國乃至全球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深圳力量」、「中國技術」,多項疫情防控成果獲得世衛組織、國家主管部門及國內外媒體的高度肯定。
  • 基因產業戰:中國基因技術的尷尬
    由於註冊死結遲遲未能解開,多地醫院開展已久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服務,被國家監管部門三度叫停。  基因被認為是人類生命科學的頂峰。通向這一頂峰的路上,中國民營機構參與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並承擔了部分測序任務(1%),所幸沒有被完全拋下。  其後,國內基因產業的先行者實現了由參與、接軌到同步及部分引領的跨越發展,並逆向併購了美國上遊公司。但這並不代表取得這場商業戰爭的完勝。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與骨骼礦化相關的SCPP基因家族在鱘魚和其它脊椎動物中的分布情況 匙吻鱘全基因組數據的發布,填補了全球鱘魚組學數據匱乏的空白,為眾多鱘魚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產業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6年,華大海洋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成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華大水產生物基因組研究中心」,進而全面啟動「中國水產生物十百千組學育種計劃」[4,5]。 2019年,華大海洋聯合長江所首次公布了小體鱘的基因組草圖[2]。值此2020年尾聲,匙吻鱘的染色體精細圖譜也成功繪製與發表[1]。
  • 華大基因董事長:我們的員工不允許有缺陷,必須活到100歲
    作者:丹楓 「10年內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每個人活過100歲不是夢」、「反對女性打宮頸癌疫苗」......這些均是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過往的驚人言論。5月28日,貴陽數博會上,汪董事長出席論壇時又出豪言:「我們每個員工必須活到100歲+,就是一百歲不封頂。」如果不加標註,這句話可能聽上去遙不可及。而放到華大基因身上,似乎還有一絲「希望」。
  • 子公司擬上科創板 華大基因來「造勢」?
    來源:金融投資報近日,一則「華大基因編輯58個嬰兒」的消息突然在社交平臺上瘋傳。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12月7日晚間,針對該消息,華大基因(300676)緊急聲明稱不存在「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面對突如其來的闢謠,有財經人士認為,這背後或與華大基因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擬登陸科創板有關。
  • 華大基因上半年扣非淨利增長超800% 持續研發助力釋放增長潛力
    對於業績亮眼的原因,華大基因表示,2020年上半年,面對全球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公司憑藉在基因組學及感染防控領域多年研發與業務經驗積累,市場對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的需求大幅增長,公司整體經營業績實現了大幅增長。
  • 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領導到湖南漢壽考察貨櫃養殖項目示範...
    、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楊等爽、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餘德健、&nbsp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財務副總經理、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總經理羅靖兮一行5人來漢壽考察貨櫃養殖項目示範基地。
  • 黃仁勳定律是新的摩爾定律!
    外媒稱,摩爾定律正在放緩,黃仁勳定律(Huang's Law)是新的摩爾定律,這也是英偉達收購Arm的原因。 在現代計算的開元時代,摩爾定律佔據了上風。
  • 如何讀懂生命天書,我國基因測序產業上遊發展「困」與「惑」
    梳理基因測序產業發展的裡程碑事件,難以繞開九年前在深圳海關通關的普通一單:涉及產品為128臺(套)高通量測序儀HiSeq2000,買入方是我國華大基因公司,賣出方為美國Illumina公司。 「這就是其(華大)發展的重要資本。」
  • 香港科大與深圳華大基因將合作成立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新華社香港8月2日電(記者 張雅詩)香港科技大學2日宣布,該校將與基因組學研發機構華大基因合作設立研究中心,為新一代基因序列及研究工作構建平臺,致力開拓具深遠影響的新型醫療診斷和治療方法。  香港科大表示,研究中心將致力促進生物科技與工程學的互利合作,解決醫療保健、保育和環境等問題,以改善人類生活。
  • 知名藥企創始人被捕,或因偷運人類基因惹的禍?|華大基因|金斯瑞|...
    前董事長被捕或涉及基因監管在此前媒體報導中,金斯瑞被稱之為「全球基因合成之王」。所謂基因合成,就是人工合成出人類想要的基因序列,然後把新的基因序列放到細胞中去,使其變成人類所需要的抗體、蛋白等特定用途產品,基因合成是生物醫藥、生命科學的基礎。
  • 基因測序產業:被低估的生化巨人
    新一代測序技術有兩大特點:(1)超高速且高通量。短時間內從樣本基因中取得大量的數據然後進行分析,平均每天能產出500Mb,是人類基因組測序效率的1000倍。(2)準確度提高且成本降低。研發方面,全國約有80多家基因工程產品開發研究單位。國內基因測序的龍頭——華大基因雖然仍未上市,卻早已名聲在外。華大基因曾經參與多個基因組計劃,包括有名的人類基因圖譜。
  • 「生命課程」走進鹽外小!華大基因老師帶孩子們探索「花花世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黃順  日前,鹽田外國語小學家長學校校長彭智宇給一年級全體同學上了一堂生命科學課
  • 華大基因癌變:無創漏檢釀悲劇 現胎兒發育遲緩等異常
    這個在瞬間被拖入深淵的家庭,立刻向此前負責產檢的醫院及華大基因展開了詰問和斥責——不少基因缺陷嬰兒除了智商、發育、長相異常外,生命特徵完全健康,這就意味著,這些家長未來數十年乃至一生,都將生活在深淵中。
  • 基因解碼:開啟個體化醫療時代
    它可以針對在基因構成或疾病分子性質上相同的患者,在合適的時間對合適的病人群體給予合適的治療,而且節省醫療資源。 基因解碼技術的核心是探索個人的基因信息並進行解讀,在人們剛出生時就能告知培養發展方向、健康風險等,撰寫生命的說明書等等。基因信息解讀將更精準地改善人們的生活。
  • 英偉達黃仁勳:摩爾定律已死,要把AI帶進每個行業
    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曾經預言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全球晶片產業沿著摩爾定律的腳步奔跑了半個多世紀。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深度學習需要更多的計算力,晶片迭代速度更快,現在GPU(圖形處理器)佔據著市場深度學習硬體的主流。「摩爾定律已死」是黃仁勳在會上拋出的觀點,在人工智慧領域,英偉達將其最先進的處理器首先應用於自動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