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華大基因副總裁朱巖梅在新浪C+的演講實錄,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我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生命時代,未來已來。很多人都講今天是後工業時代或者是資訊時代,其實很多人都還不知道,我們已經邁入了生命時代。
怎麼講生命時代?所有的生命,不管是人、動植物、微生物都是ATCG,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奇妙。而在上世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ATCG變成了0101。這把尺子是在4年前諾貝爾博物館發現的,這是一個發明的尺子,一共有兩米長,正反兩面打開是這樣子的。每一個刻度上都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要麼就是社會的,要麼就是科學技術的。大家可以看到最後的幾個,基本上都是跟中國沒有關係的,要麼就是重大的,包括克隆綿羊,包括新藥的發現,包括數位相機,這是在2000年最後的幾年。但是最後這個就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差不多要完成。為什麼在1800年到2000年的尺度上,要把最後這一年把這個留下?其實就意味著在上世紀結束的時候,我們開啟了生命時代。
這個生命時代從上世紀初開始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一直到2003年全部完成,2000年只是草圖問題,但是在諾貝爾博物館的尺子是不可以忘記這個時刻。所以在過去十幾年的成本,白色的這條線是摩爾定律,我想沒有人不知道。這條綠色線就是人類基因組下降圖,華大基因跟這條線非常有淵源。前一個就是華大基因的成立,我們在1999年成立,就是為了代表中國參與這樣一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到了第二個時點,就是華大基因離開北京,我們叫天高皇帝遠,去了最創新、最包容、最容納奇形怪狀的城市,我們去了深圳。然後就帶來了我們在之後的幾年佔到全球40%的數據產出量,因為我們就是把ATCG變成了0101。到了2010年,我們一下子買了128臺的測序儀,基本上把這個廠家兩年的貨全部買斷。我們後來收購了美國的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測序儀,在這個領域,我們在其中作為中國人從來沒有在技術上做過這樣的貢獻。
這個超「摩爾定律」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大家可以記住,2003年完成一個人基因組的時候,相當於一架隱性形戰機,到了2013年10年之後相當於一輛經濟型轎車,再到未來,我估計可能會比700塊還要便宜,也許就相當於一輛自行車的價錢,這就是超「摩爾定律」。
這是我在奇點大學聽的一堂課,在這裡面非常有趣的是可以看到整個講的一個由華大推動這個領域變化的故事,測序如何把成本降下來,如何打開這扇門。大家看到了嗎?華大基因的縮寫是BGI,我們在這裡打開了這扇門。而且下面這個門擋,像一個餅乾形狀的,就是我們自己在香港平臺上做的一個學術期刊,叫《大數據》。今年剛剛公布影響因子,已經佔到了全球綜合類期刊的第六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國沒有一個期刊可以做到這樣,這是一個國際化的期刊。這是一個門擋,通過它讓這個門不再合上,這就是今天大數據帶來的影響。
後面還有很多,比如基因剪切,比如未來的紅酒,會用人工合成的酵母去做,比如說未來的疾病可以去通過基因編輯的方法改變。我們已經有了一個白血病的孩子,通過基因編輯徹底治癒的。像很多這樣的可能,生命都通過基因測序開始打開了這扇門,讓你真正認識生命。這個人很年輕,他是奇點大學生物系的主任,他的虎口上按了一個晶片,可以通過這個晶片操縱他的電腦,操縱他的車,甚至還有他們的家門。我非常歡迎我們,我們去的時候他很激動,整個這個漫畫都是他在課堂上請了一個畫漫畫的人邊聽他講邊畫的。我跟他握手的時候有點這個感覺,讓我想到了穿越,未來的人和基因融合其實就是從今天開始,只有生命的數位化才能做到。
這是在2012年《時代周刊》的封面,想知道我的未來嗎?這個孩子有很多的遺傳出生缺陷。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可能你在幾歲的時候不知道,但是年老的時候也同樣會顯現出來,所以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攜帶各種各樣的疾病或者問題,或者是提前衰老的可能。那麼如何來知道?必須要通過測序。這一篇是說我不想在這兒終結,也就是說,所有的疾病應該從預防著手,《黃帝內經》都講了,上醫治未病,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選了三個《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最後這個孩子說,我會活到143歲,我可能會活到。的確,從理論上講,細胞的衰亡是可以使人活到120歲、150歲的時間。那麼會帶來非常多的問題,比如說衰老問題,阿爾茨海默、帕金森、骨質疏鬆,各種各樣的問題。怎麼樣解決?其實這三張圖非常標誌性的告訴我們,遺傳性疾病,像腫瘤這樣的基因突變病怎麼避免,特別是像「三高」甚至是「四高」這樣的疾病,怎麼調整腸道當中的菌群去避免。
這三張圖非常有代表性,我把它分享給大家,告訴大家,這個生命的時代,其實遠遠比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人了解的來得還要快,還要迅猛。就像三十年前沒有人相信IT可以這樣改變世界一樣,可以這樣講,三十年前IT還是一個單獨的領域,甚至在十年、二十年前還是一個單獨的領域,但是今天IT無所不在了,在改變各個領域,最傳統的領域,最新鮮的領域。生命也是一樣,生命這個領域會從農業、醫療、健康、環保、工業方方面面,所有只要是活的東西,一切都會改變,就是數位化帶來的。
所以可以講,在過去的時候,工業化就是信息把這個通道連接起來的。實際上人是世界萬物的一點點,人非常渺小,而且人本身就是一個宿主,你口腔、腸道、皮膚裡的微生物遠遠比你想像的多得多,比你的父母給你的多得多,人腸道裡面的基因是你身上的一百倍。人如何和這些微生物共生?如何防止基因的衰老和突變,這是內環境和外環境的交互,健康的交互,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滄海一粟當中人如何認識自己?自己身體的密碼是什麼?大家想想過去一兩百年的工業革命,其實汽車是工業之花,汽車是作為的電器、機械、材料,是工業之花。但是汽車改變它的就是想起來還記得甲殼蟲和福特嗎?他們叫人人都用得了汽車,其實今天的測序也是一樣,未來人人都必須,而且不是像車一樣,可能終身用十輛最多了,但是測序會在你身邊無所不在。
有一天你的馬桶上會有一個檢測,告訴你,你每個月的激素周期如何變化。用一天你通過皮膚測試就能知道,為什麼你青春期的時候長痘痘,別的時候都不長,是你的激素和皮膚在發生變化呢。有一天你會知道,你作為媽媽,為什麼寶寶吃了你的奶就會拉肚子,這個便便的健康程度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有的人能喝酒臉不紅,所以很多。這些東西都會打開生命的密碼,而我們知道,從人人都有汽車到人人用得上PC,到人人都可以用網絡,未來人人都能夠了解自己的生命。這是在深圳,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基因庫,很快就會變成全球數據量最大、最先進的平臺,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一看,從那裡走向真正認識自己的生命。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其實生命是一個時鐘,很多時候我們的公司追求財務報表,我們有資產負債表,我們有資產的評價,其實健康沒有量化,其實到今天健康沒有定義,什麼叫健康,什麼叫不健康?我登山跑步的時候,我的心律可能只有48、49次或者是50次,醫生說你有點心律過緩,我知道我自己。包括你的血壓,你的各種生命指標,其實都是需要有一個量化。
什麼叫你的健康?很多時候對於健康的認識,對於疾病的認識才剛剛開始,而這個就是真正數位化的過程。過去我們很多經驗科學試錯的過程,而今天真正要把它從ATCG變成0101。所以人不能僅僅有一個財務帳號,還應該有健康帳號。當你跑了一次步,運動了一次,出了一次大汗,你就在向你的健康帳戶裡面存一筆錢。所以我想人至少應該建立自己的健康信用,而這個健康信用的評估是全面依賴於生命時代打開的時候,你如何認識你的生命,如何認識你周圍所有的一切。
甚至包括我們今天談到很多城市,今天我們在基因庫那裡會有一個小小的電視屏幕,之所以不想弄得太大,怕太刺激。因為在我們那裡,PM2.5基本上是在個位數。那麼當你在這樣一個城市,這個城市是為了人,當你這樣的城市發展的時候,你究竟是為了誰?當你去填海,破壞那些礁石礫,破壞那些珊瑚,破壞海洋裡的魚類的時候你是為了什麼?所有這一切回到我剛才講的,當你走進生命時代,重新認識你吃的東西,農業、醫療、健康、環境、水、土壤以及城市裡所有的所有。
所以我覺得現在才是已經開啟了這個大門,很多人還沒有看到門內究竟是什麼,甚至華大基因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只是做測序而已,有的人也說我們是生物領域的富士康。其實遠非如此,所以今天也是跟大家開個頭,希望大家持續關注,關注你自己,謝謝大家!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