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預期壽命比拼:北上港澳碾壓長壽之鄉,20年後有望超美國

2020-12-05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旭 趙雲

「長壽之鄉」廣西巴馬,與繁華的都市上海相比,你覺得哪邊的人均壽命更高?

這樣的問題,也許會被人嗤之以鼻——這還用問?當然是廣西巴馬咯,難道你沒聽說過眾多老年人來這兒搶「長壽水」的新聞麼?

但現實情況是,巴馬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6歲,與全國人均水平相比基本持平。2月14日,上海市衛健委公布的最新數據則顯示,2018年上海戶籍人口期望壽命再創新高,達到83.63歲(男性81.25歲,女性86.08歲)。

數據來源:根據地方公開數據和政策整理

你可能想問:人均期望壽命是什麼?和人均壽命不是一個概念嗎?

按照專家說法,這是一個假定指標,它表明了在當前的經濟、衛生水平下,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一般也稱為人均預期壽命。它的計算方法比較複雜,一般是根據當年死亡率計算的,簡單說是以當前各年齡組死亡率保持不變,同一時期出生的人預期能繼續生存的平均年數,並以該數值來推算這一代人的平均預期壽命。

那麼,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個什麼狀況?哪些地區的居民相對更為長壽?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近年來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相關數據後發現,

該指標跟我們通常自以為是的自然環境等因素並不具有太密切的直接聯繫,而是主要取決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醫療護理條件。

也正因如此,我國的香港特區、上海、北京等地,人均預期壽命都已超過80歲,排名穩居前列。

港澳滬預期壽命排名前三

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的已有6地,從高到低分別是:香港、澳門、上海、北京、天津、臺灣,均領先於其他地區。

而從全球範圍來看,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均預期壽命可謂脫穎而出。2017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1.7歲及87.7歲,繼續成為全球預期壽命最長的地區。

澳門與香港的差距並不大。據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發表的《澳門醫療健康狀況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澳門居民出生時預期壽命為84.6歲。

上海緊隨其後,2017年居民預期壽命分別為83.37歲,北京、天津、臺灣的當年數據分別為82.15歲、81.68歲和80.4歲。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的經濟規模不及上述其他地區,但其在2009年期望壽命就首次突破80歲,達到80.65歲,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且連續7年超過81歲。

相比而下,由於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西藏自治區與2017年全國人均預期壽命76.7歲的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不過與處於前列的上海等地的差距整體呈現縮小態勢。

蘇浙遼吉等有望邁進「八旬」大關

從區域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人均預期壽命最長。

在東部沿海地區中,浙江、江蘇兩省人均預期壽命已接近80歲大關。其中,江蘇已定下了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的目標。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實現這一目標並非難事。根據江蘇省民政廳、省老齡辦發布《江蘇省2017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江蘇居民的人均壽命優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內地僅排在上海、北京、天津、浙江之後。

圖片來源:《江蘇省2017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

上述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7年江蘇省60周歲以上老年人平均去世年齡為79.25歲。此外,江蘇坐擁在2014年就被評為首個「世界長壽之都」的南通市,當時南通就已有百歲以上老人1031人,顯示出良好的健康生活環境。

與此同時,江蘇多個地級市的表現也非常搶眼。例如,2017年蘇州、無錫、南京人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3.04歲、82.35歲、82.42歲。

排在江蘇之前的浙江,可查證的最新數據是2016年浙江省人均預期壽命為78.4歲。但記者梳理浙江省下轄11個地級市數據顯示,11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均超過了79歲,其中,杭州、寧波、紹興、溫州、嘉興、湖州、麗水7市居民期望壽命超過80歲。

值得注意的是,東北地區的人均預期壽命也排名靠前。其中,黑龍江、遼寧已公布了最新的2018年人均期望壽命,分別為77.52歲與78.88歲。

此外,山東、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77歲。其中,山東在2016年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8.5歲,並定下了2020年達79歲的目標;而廣東和廣西則相對更保守,2020年目標為77.8歲和77.5歲,福建2020年目標則為78.29歲。

2017年人均預期壽命低於全國76.7歲水平的地方有江西、內蒙古、湖南、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等地。

從西北地區制定的目標可以看出,提升人均預期壽命要付出比其他地區更大的努力。例如,甘肅2017年居民人均預期壽命73.41歲,而根據《甘肅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顯示,到2030年,全省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6歲。青海2030年目標則是人均7預期壽命到76.5歲。均未超過目前的全國平均水平。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一些地方希望在2030年邁入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的梯隊中,包括遼寧、吉林、江蘇、海南、福建、重慶等省市在內,均已制定了相關目標;而河北則希望能夠在2035年實現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

改善環境有望提高預期壽命

在影響預期壽命的諸多因素中,社會經濟水平和醫療衛生情況是比較重要的方面。即便是同一個省份內,不同地級市之間也會出現差異。

例如,山西省2010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4.92歲,當地一直沿用該數據至今。實際上,該省省會太原市2010年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80.42歲。此外,大同市、晉中市平均預期壽命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分別為76.08歲、75.39歲。

然而,當年晉城市、長治市平均預期壽命則保持較低水平,分別為73.09歲和72.86歲。由此看來,2010年山西最高和最低地區相差7.56歲,該數據比2000年6.40歲的差距還有所擴大。

資料圖(圖片來源:攝圖網)

再如山東省2016年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為78.50歲,但從地區分布上來看,山東人均預期壽命自東向西呈依次遞減趨勢,最高的威海市達到80.39歲,最低的菏澤市為76.34歲。

再以四川成都為例,2018年平均期望壽命指標首次突破80歲,達到了80.54歲,比2018年四川省人均期望壽命77.1歲高出了3.44歲。這也與成都市著力構建疾病監測綜合信息平臺、建立重大疾病防控機制等措施密切相關。

為提升貧困地區醫療服務水平,我國也已開展了衛生健康對口支援工作,已確定了963家三級醫院與834個貧困縣的1180家縣級醫院進行「一對一」幫扶關係,並要求切實抓好「輸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轉變。

而原本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也會因為環境改善而有望獲得更長的預期壽命。

我國在2014年初發起了汙染防治戰,2016年PM2.5大氣汙染水平比2013年下降12%。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發布的「空氣品質壽命指數」顯示,該汙染減少程度相當於我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延長6個月。

20年後國人預期壽命有望超美

未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的提升空間到底有多大?

從全球的情況來看,我國還有一定的進步空間。2018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發布最新報告《世界衛生統計2018》,此次統計來自於183個主權國家。

《世界衛生統計2018》顯示,中國人口預期壽命約76.4歲,其中男性75歲,女性77.9歲,排名第52位,較之前有所提升。美國人口預期壽命約78.5歲,其中男性76歲,女性81歲,排名第34位。

位列前十的國家依次是:日本、瑞士、西班牙、法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義大利、加拿大、韓國和挪威。其中,排名第一的日本預期壽命為84.2歲。

資料圖(圖片來源:攝圖網)

美國衛生統計評估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40年,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將被中國超過。

實際上,近年來,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已出現下降。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報告顯示,2017年美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78.7歲降至78.6歲,這是自2015年以來的第二次下降。除人口增長和老齡化趨勢外,自殺率和藥物過量致死率持續上升是導致美國死亡人數增加、預期壽命下降的重要原因。

從我國情況來看,除了貧困地區需要提高醫療質量外,經濟規模尚好的地區則需注意慢性病的影響。

北京市發布《北京市2017年度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顯示,2017年北京30至70歲戶籍居民主要慢性病過早死亡概率為10.8%,比2016年下降0.92%。與世界相關國家相比,該指標已處於高收入國家水平。

2017年北京市戶籍居民死亡主要原因仍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前三位死因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病和腦血管病,與2016年相同,共佔全部死亡的71.7%。惡性腫瘤死亡率上升了3.6%,心臟病死亡率上升了5.2%,腦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了2.4%。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各地人均預期壽命比拼:北上港澳碾壓「長壽之鄉」
    ▲攝圖網圖「長壽之鄉」廣西巴馬,與繁華的都市上海相比,你覺得哪邊的人均壽命更高?這樣的問題,也許會被人嗤之以鼻——這還用問?當然是廣西巴馬咯,難道你沒聽說過眾多老年人來這兒搶「長壽水」的新聞麼?那麼,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個什麼狀況?哪些地區的居民相對更為長壽?《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近年來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相關數據後發現,該指標跟我們通常認為的自然環境等因素並不具有太密切的直接聯繫,而是主要取決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醫療護理條件。
  • 基因港王駿教授研製「長壽藥」艾沐茵,人類壽命有望突破120歲
    ,1996年 β-煙醯胺單核苷酸因被多方證實可以顯著延長壽命,而被民間稱為「長壽藥」,但因高昂的價格幾乎淪為富人的專利。今年8月,《今日中國》以「生物催化劑先導王駿:酶工業拓寬長壽之路」為題,封面報導了王駿教授用酶法突破「長壽藥」天價的研發之路。 王駿教授的高超的生物酶技術來源於其身後的學術背景。王駿研究生師從中國微生物學泰鬥焦瑞身,之後赴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研究生和留學生。攻讀博士期間與同校的兩位生物學諾貝爾獎相交甚篤。
  • 7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翻了一倍多
    7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長到77歲,翻了一倍還多。81歲的退休教師陳志祥在陝西西安長大。記憶裡,小時候一年到頭吃不上肉。疫病流行的時候,一旦染上,基本沒得治。「那時候缺吃少穿,更談不上什麼醫療保障,很多人三四十歲就離世了,能活到60歲,就算是高壽了。」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從珠海景色最美的濱海道路——情侶路上向東遠眺,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宛若蛟龍,蜿蜒騰越於蔚藍色的海面上。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橋梁工程,也是綜合建設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超級工程:在風大浪急的外海搭建使用壽命120年的鋼鐵巨橋、在海底40多米深處建造最長的沉管隧道、穿越30萬噸級航道和白海豚保護區的施工現場……可以說,每一項挑戰都前所未有。
  • 全國各地預期壽命比拼:6地首超80歲 第一名領跑全球
    人均期望壽命也稱人均預期壽命,代表了在當前的經濟、衛生水平下,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因此一般來說較發達或衛生水平較高的地區,一般人均預期壽命更高。據媒體報導,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的已有6地,從高到低分別是:香港、澳門、上海、北京、天津、臺灣,均領先於其他地區。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全面啟動港珠澳大橋各項建設前期工作。2003年-2009年,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組織開展了大量專題論證,完成專題研究報告51項目,協調解決大橋登陸點、橋位方案、橋隧工程方案比較、投融資方案、環境影響評價等關鍵性問題。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2017年12月31日,主體工程完成。
  • 香港人林惠斌在廣州20年,為來創業的港澳青年建了一個家
    「10歲時跟著父母從福建去香港,14年後,我來到廣州,之後的20年裡,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廣州。」回望這20年來在內地和香港兩地的生活,香港人林惠斌笑著說,「廣州已經成為了我的家。
  • 中國長壽之鄉巴馬
    這裡是世界五大長壽之鄉中百歲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區,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巴馬是中國最適宜人居住的小城之一。巴馬人的長壽現象源遠流長。清朝嘉慶皇帝聞知巴馬境內有一瑤族老人名叫藍祥,高壽142歲,特題詩贈巴馬長壽鄉。稱其為"煙霞養性同彭祖,花甲再周衍無極"。清光緒戊戌年,光緒皇帝欽命廣西提督馮子才為那桃鄉平林村鄧誠才題贈"惟仁者壽"的匾牌,現該匾為鄧家的第四代孫完好保存。
  • 20年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0歲!想長壽,6大習慣一定要養成!
    20年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0歲!想長壽,6大習慣一定要養成!報告顯示:自1990年以來,中國人群的預期壽命從68.1歲增加到2019年的77.6歲,增加了近10歲。提高壽命除了醫療條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健康的生活習慣!我們應如何加強自身的健康管理?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 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港珠澳大橋原標題: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10月24日上午9時,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接受香港媒體專訪時表示,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通車後將形成三地「1小時生活圈」的戰略目標,珠三角同城化、一體化的時代即將到來;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經濟增長有重大的支撐作用,經濟價值遠超大橋本身千億元的投資,會為區內經濟產生幾十萬億經濟效益。
  • 長壽之鄉的秘密,勐巴拉告訴你
    按照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到2030年,中國人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到2050年,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健康國家。在2019年中國人均GDP邁入萬億美元之後,2020年中國已經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小康,意味著全民健康將是未來10年的重中之重。
  • 港珠澳大橋2天後正式通車 外國曾斷言中國人不行!這項世紀工程究竟...
    來源: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廣東共青團、灼見等   今天,官媒發布消息港珠澳大橋將於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屆時,珠海、香港、澳門三地口岸實現24小時通車、通關原來4個小時的陸路車程  將縮短為30分鐘!
  • 我國居民預期壽命增長到77歲,女性比男性能多活近6年
    追求長壽是每個人的夢想,自秦始皇以來,我國有數不盡的皇帝妄圖追求長生不老,但最終秦始皇也只活了49歲。老百姓更苦,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國居民預期壽命只有35歲。 根據衛健委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居民預期壽命增長到77.3歲,比1949年增長了42歲,1981年增長了9.5歲,比1990年增長了8.8歲。
  • 2018年12所港澳大學內地計劃招生超四千
    該校今年在北京計劃招生16人,並且首次統招獸醫學專業六年制本科生,該專業畢業生未來有望在香港、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區執業。據了解,目前已有至少12所港澳地區高校公布了今年在內地的招生計劃,招生人數超過4300人。  據介紹,今年香港城市大學內地招生名額增至227人,其中在京投放名額為文科5人、理科11人。
  • 預期壽命大數據揭示半數國人可活到80歲,你能達到嗎?
    自己的壽命不能精確估計,但群體的壽命分布有其規律,大多數人的壽命接近人均預期壽命,活的特別長久和短暫的都較少。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可以用人均預期壽命來近似估計個體壽命。人均預期壽命(又稱人均期望壽命):指在某一死亡率水平下,已經活到某個年齡的人群平均能夠繼續存活的年數。
  • 致敬40年|「橋痴」孟凡超:港珠澳大橋體現了中國速度
    縱橫橋隧領域30餘年,孟凡超先後主持、組織、參加完成了20多項國內外著名的特大型橋梁工程的勘察設計工作。黃石長江公路大橋,南京長江二橋、三橋,杭州灣跨海大橋,西堠門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都與他的名字緊緊相連。2018年10月,隨著「世界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作為總設計師的孟凡超,其名字再一次震動世界橋隧界。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橋痴」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創造...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3日訊 在世界橋梁界有著這樣一句話:世界橋梁建設,20世紀70年代以前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紀看中國。這句話的作者,就是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孟凡超——孟子第七十四代孫。孟凡超的父親是山東臨沂人,也是孟子後裔,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青年學生幾經輾轉到了四川遂寧。1959年,孟凡超出生在四川遂寧,是中國著名的橋梁專家。
  • 臺中部四縣市長赴港澳推農特產 胡志強稱比預期好
    臺中部四縣市長赴港澳推農特產 胡志強稱比預期好 2009年01月12日 19:18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動物界的長壽之星,壽命長達405年,無人知道它的生存奧秘
    引言:動物的壽命是多少年?不同種動物壽命相差較大,研究人員發現地球內最長壽的動物,年齡超400歲,生活環境特殊,長壽原因成謎。就人類而言,人類的壽命不超過120年,大多數人的生存時間不超過100年。那麼自然界中存在比人類長壽的動物嗎?答案是肯定的,動物內壽命超100年的生物比比皆是,燈塔水母、烏龜等都是其中典型例子。說到這,簡單提一下燈塔水母。燈塔水母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動物,它們不僅外形靚麗,而且具有「生死不離」的特點。什麼是生死不離?
  • 去年巴西人平均預期壽命達76.6歲 女性預期壽命超80歲
    【南美僑報網編譯張裕11月28日報導】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研究所(IBGE)26日公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巴西人的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6歲,和1940年時相比增長了31.1歲。數據顯示,去年男性的預期壽命由2018年的72.8歲增至73.1歲,女性預期壽命由2018年的79.9歲增至80.1歲。巴西國家通訊社報導,根據IBGE的數據,1940年國內一名剛滿50歲的居民預計只能再活19.1年,而2019年同樣年齡的巴西人預計可再活30.8年。然而,預期壽命會隨著人的年齡和性別的變化而改變,同年齡段男性的死亡率始終高於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