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芯國際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

2020-11-29 集微網

【跨越】中芯國際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

1.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中芯國際邁向歷史新階段;

2.挑戰高通 紫光展銳2020年將推出5G SoC半導體;

3.亮牛半導體獲數千萬元融資,目標成為業界一流通信主晶片供應商;

4.銀河水滴攜手中科院自動化所,徐州AI研究院將布局自動駕駛、視覺檢測等技術;

5.工信部公布上半年稀土發光材料生產情況,長餘輝螢光粉產量同比增長86.6%;

1.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中芯國際邁向歷史新階段;

集微網消息(文/樂川)歷經四年攻堅,中芯國際14nm今天終於上線。集微網記者從中芯國際財報會上獲悉,公司14nm工藝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首批客戶包括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14nm工藝流片,年底將有小批量出貨,屆時將會貢獻一定比例營收,而大規模出貨預計會在2021年。與此同時,第二代FinFET N+1技術平臺開始進入客戶導入,作為代表著大陸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晶圓代工企業,在努力提升集成電路自給率、加快國產替代的大背景下,中芯國際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中國作為晶片行業的後來者,一直在努力追趕行業最先進的工藝製程。如今14納米工藝終於迎來量產,使得中國大陸的集成電路製造技術水平與行業龍頭臺積電的距離又拉近了一步,也進一步奠定了中芯國際在大陸晶圓代工領域的龍頭地位。

從製造技術來看,製造技術方面,臺積電2018年已經量產7nm工藝,2020年則會轉向5nm節點。三星7nm EUV工藝預計2020年1月份量產,5nm 預計2021年量產。英特爾的10nm(對標臺積電的7nm)一再延遲,而聯電與格芯相繼宣布暫時擱置7nm製程研發,目前最先進工藝均為14nm。

大陸代工企業方面,中芯目前已可量產14nm,華力微電子的目標是在2020年量產,中芯國際顯然代表了大陸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最高水平。雖然目前業界已經技術成熟並量產的7nm工藝相比,仍然有兩代(兩~三年)左右的差距。但實際上中芯國際14nm工藝量產的速度,已經比預設的進度提前了幾個季度,提前實現了」十三五計劃「中「加快16/14納米工藝產業化和存儲器生產線建設,提升封裝測試業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加緊布局後摩爾定律時代晶片相關領域」的目標。

從營收市佔率來看,今年第二季度全球TOP10晶圓代工營收市佔率排名中中芯國際名列第五位,市佔率為5.1%,也是大陸代工企業市佔率榜首。2018年,中芯國際在90nm以下製程的營收佔比為49.9%,而同期華虹半導體的一半收入則來自於0.35um以上製程的產品。

梁孟松加盟以後,中芯國際在製程工藝上的研發進度的確是突飛猛進。集微網記者從中芯國際財報會上獲悉,14nm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首批客戶包括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14nm工藝流片,年底將有小批量出貨,屆時將會貢獻一定比例營收,而大規模出貨預計會在2021年。眾所周知,汽車級電子對質量驗證方面標準極為嚴苛,對晶片設計者和foundry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中芯國際首個14nm客戶來自該領域,足見其對工藝性能方面的信心。

作為14nm工藝的升級版,中芯國際12nm開發也已取得突破。據此前官方信息披露,12nm相比14nm電晶體尺寸進一步縮微,功耗降低20%、性能提升10%,錯誤率降低20%。目前中芯國際正在就12nm與同一批14nm客戶就行合作。

此外第二代FinFET N+1技術平臺已開始進入客戶導入。此前集微網曾報導,中芯國際在去年花費了1.2億美元,購買了一臺ASML最先進的極EUV光刻機,意味著中芯國際第二代FinFET N+1有可能將向更高製程工藝發起衝擊。

大陸產能、先進位程份額仍有欠缺,中芯國際肩負下一歷史使命

晶圓代工產業在經歷今年第一季度大幅衰退後,隨著半導體供應鏈庫存告一段落、行業進入傳統旺季,第二季度迎來回暖。中芯國際第二季度營收環比增長18.2%,也體現了行業的周期性變化。中芯國際指出,伴隨產業回暖與公司內部改革,公司逐步走出調整期,成熟工藝平臺顯著增長,先進技術發展持續突破。

二季度業績受智慧型手機、物聯網及相關應用驅動強勁增長。從應用類型來看,來自通訊領域收入佔比達到48.9%,同比增加8.5個百分點,環比增加5.9個百分點;從地區分類來看,來自美國的收入佔比下滑至27.5%,中國及歐亞地區收入佔比提升,中國區收入佔比達到56.9%,歐亞區收入佔比達到15.8%;從各技術製程來看,28nm技術收入佔比達到3.8%,40/45nm技術收入佔比達到19.2%,55/65nm技術收入佔比達到26.2%。

在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的今天,在5G的推進過程中,自動駕駛、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行業將帶來新的需求增量。在市場需求,政策鼓勵,國產化替代以及相對廉價勞動力的支撐下,半導體產業正向大陸轉移。然而根據集邦諮詢的市場研究數據,2016~2022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代工需求本土滿足比一直低於40%。到2022年,90nm以上製程製造能力缺口為20萬片(合12英寸,下同),成熟製程(28nm-90nm,含90nm不含28nm)製造能力缺口為15萬片,先進位程(28nm及以下)缺口為30萬片。

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秘書長王豔輝指出,包括中芯國際在內,大陸在先進位程上份額還太低,希望中芯國際儘快在14nm取得突破。在中國努力提升集成電路自給率、加快國產替代的大背景下,中芯國際在先進位程上取得的每一步突破,都尤為關鍵。14nm取得階段性成果,也標誌著中芯國際的發展進入了下一個歷史使命階段。(校對/團團)




2.挑戰高通 紫光展銳2020年將推出5G SoC半導體;

大陸半導體企業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展銳(UNISOC Communications)將於2020年下半年商用化新一代通信標準5G 的SoC((system on chip)半導體產品,整合核心處理器及5G數據機。

這是繼華為海思後,紫光展銳也承諾推出5G SoC半導體,以對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如美國高通等;不過市場觀察家認為,紫光展銳的5G產品,在性能表現上,恐怕仍不及高通等市場領導廠商,需要未來一段時間繼續追趕。

日經中文網報導,受美國總統川普下令對華為實施禁運措施影響,大陸企業正努力尋求當地語系化或非美國的供應鏈,並希望減少對美國半導體依賴,紫光展銳市場高級副總裁周晨表示,大陸企業大多都有憂患意識,了解到需要針對供應鏈進行調整,來避免可能被切斷供應的危險。

周晨指出,已經看到大陸企業將供貨商,從美國企業向其他國家或本地企業替換的動向,也發現客戶更願意嘗試展銳的產品,不只是5G手機相關產品,也包含穿戴式及其他物聯網應用,這對該公司來說是巨大的機會。

多名相關人士透露,紫光展銳預計在2020年下半年正式推出商用整合處理器,及5G數據機的「5G SoC」晶片,如果成真並被市場採用,將會大大縮短展銳與市場領先者的距離。

高通及聯發科之前宣布,大約在2020上半年會推出這樣整合型的5G SoC晶片,面向市場;華為旗下的晶片設計公司海思更積極,最快2019年底前就會推出5G SoC整合式的晶片,應用於自家的高端手機。

紫光展銳目前有4,500名員工,約有9成為工程師,大約有1,000多名工程人員正進行5G相關晶片的開發。

周晨還提到,在5G時代公司投入翻倍的研發資源,希望能夠縮短與市場領導廠商高通的差距,過去4G時代與高通差距大約2年,5G時代希望能儘量縮短差距,並在差不多的時間推出相應產品。

同時紫光展銳更延攬許多從華為、高通加入的高層主管,來進行組織改造,包含2018年底剛到任的紫光展銳CEO楚慶,之前是華為海思半導體的首席戰略官。

臺灣經濟研究院半導體分析師劉佩真認為,紫光展銳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追趕,才可能進入市場的領先群,但是在大陸積極推動自主供應鏈,及5G提前釋照的狀況下,長線來說對紫光展銳的發展有利。聯合晚報



3.亮牛半導體獲數千萬元融資,目標成為業界一流通信主晶片供應商;

集微網消息(文/春夏)近日,上海亮牛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亮牛半導體」)獲得數千萬元級別A輪融資,由高捷資本領投,常春藤資本及達泰資本跟投。

此前,亮牛半導體曾獲得達泰資本、常春藤資本及創智空間的股權融資。

據悉,亮牛半導體以無線和有線寬帶數據接入入口為核心,以家庭網絡為覆蓋,為物聯網和智能家居提供晶片解決方案的半導體公司。其核心團隊成員都來自於知名通信半導體公司,而其目標是成為業界一流的通信主晶片供應商。

據新浪財經報導,亮牛半導體正在開發、並即將向業界提供WiFi+MCU晶片。該晶片高度集成了片上匹配網絡、WiFi射頻、基帶、CMOS PA、電源管理模塊及Cotex M4F等。

據張江頭條消息,目前該公司的晶片已完成流片驗證及客戶調試,並將於今年第三季度大規模量產出貨。(校對/小如)



4.銀河水滴攜手中科院自動化所,徐州AI研究院將布局自動駕駛、視覺檢測等技術;

集微網消息(文/小如),8月8日,中科(徐州)人工智慧研究院成立儀式在徐州市鼓樓區舉行。

中科(徐州)人工智慧研究院是由中科院自動化所、銀河水滴、徐州市鼓樓區政府三方共建的創新型人工智慧研究院,將聚焦軌道交通智能化升級,面向自動駕駛、視覺檢測等前沿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創新型研究。

圖片來源:中國江蘇網

在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黨委書記牟克雄介紹,徐州研究院是自動化所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成果轉化的全新模式探索,也是自動化所與徐州市全面戰略合作的新起點。

當天,銀河水滴徐州子公司——中科水滴智能科技(徐州)有限公司也同時成立,該公司是推動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平臺,將建成為智能交通的示範基地。

銀河水滴於2016年6月由中科院自動化所孵化,聯想等機構投資。團隊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已有20多年的技術積累,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步態識別技術和領先的工業視覺技術。在2018年12月,銀河水滴發布了全球首款步態邊緣計算機芯。

成立以來,銀河水滴在人工智慧產業化落地方面積極探索,目前已形成智慧安防、智能工業檢測、智慧軌道交通三大戰略板塊,相關解決方案已經廣泛應用於為安防、交通、製造、家居、機器人等行業。(校對/春夏)



5.工信部公布上半年稀土發光材料生產情況,長餘輝螢光粉產量同比增長86.6%;

集微網消息(文/春夏)近日,工信部發布了2019年上半年稀土發光材料生產情況的數據。2019年上半年,LED螢光粉產量200噸,與去年同期持平;長餘輝螢光粉產量280噸,同比增長86.6%;三基色螢光粉產量680噸,同比下降9.3%。

稀土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總共包括17種元素,稀土元素擁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微量的稀土元素加入其他材料後,往往可以大幅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性能,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稀土元素在冶金、石化、光學、雷射、儲氫、顯示面板、磁性材料等現代工業領域均有廣泛應用。

此外,稀土元素具有未充滿的4f電子層結構,並由此而產生多種多樣的電子能級。因此,稀土可以作為優良的螢光,雷射和電光源材料以及彩色玻璃、陶瓷的釉料。

據央視新聞報導,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進步,稀土元素的應用範圍正在進一步拓展,其戰略價值和重要意義將更加凸顯。我國是世界第一稀土生產大國,加強稀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中國和整個世界經濟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校對/小北)


相關焦點

  • 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中芯國際邁向歷史新階段
    集微網記者從中芯國際財報會上獲悉,公司14nm工藝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首批客戶包括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14nm工藝流片,年底將有小批量出貨,屆時將會貢獻一定比例營收,而大規模出貨預計會在2021年。
  • 【進度】中芯國際:14nm及以下節點,已有10多個國內外客戶流片項目
    1.中芯國際:14nm及以下節點,已有10多個國內外客戶流片項目2.中芯國際周子學:短期內出口管制對公司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可控3.總投資300億元,康佳半導體產業園暨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項目落地南昌4.寧波南大光電首條ArF光刻膠生產線已投產,樣品正在供客戶測試5.東南大學、華大九天與南京EDA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揭牌
  • 龍芯3A4000即將流片,會用上中芯國際14nm工藝嗎?
    龍芯3b3000中芯國際是中國最大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日前中芯國際發布公司第二季度財報,宣布其14nm FinFET工藝研發成功,已經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這是中國大陸企業第一次實現14nm以下半導體工藝的量產。2017年10月,中芯國際邀請半導體業界大牛梁孟松入職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夢松加入中芯國際後,大力整合公司資源,集中人力攻關14nm工藝,終於在2018年實現14nm工藝量產。
  • 話題:中芯國際:14nm良率達業界水準、先進工藝已有10多款晶片流片
    話題:中芯國際:14nm良率達業界水準、先進工藝已有10多款晶片流片   日前,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博士在投資者調研會議上透漏了公司最新進展,特別是在先進工藝上的最新情況。  梁博士表示,14納米在去年第四季度進入量產,良率已達業界量產水準。
  • 中芯國際N+1工藝晶片流片成功
    10月11日消息,據珠海特區報近日報導稱,中國領先的一站式IP和定製晶片領軍企業——芯動科技發布消息稱,該公司已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為國產半導體生態鏈再立新功。
  • 中芯國際完成「國產版」7nm晶片流片,晶片將成為白菜價
    一直以來我們國家都缺少高製程的晶片,而以中芯國際為代表的企業也在不斷的努力中,現在好消息傳出,中芯國際的7nm流片取得成功。該製成晶片是基於n+1先進工藝。該工藝與目前的14nm相比,性能提升了20%,邏輯面積縮小了63%,功耗降低了57%,堪稱「國產版」的7nm晶片。
  • 中芯國際7nm製程工藝取得突破 首款晶片成功流片!
    【手機中國新聞】據《珠海特區報》報導,日前,IP和定製晶片企業芯動科技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在7nm製程工藝上取得突破。
  • 中芯國際28nm HKMG工藝成功流片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SMIC)2月16日宣布,28nm HKMG(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工藝已經成功流片。
  • 中芯國際28nm流片 將為聯芯量產4G晶片
    【PConline 資訊】中芯國際(SMIC)目前宣布自主28nm HKMG成功流片,將為聯芯科技的4G晶片代工。中芯目前已經可以採用28nm LP(PolySiON)工藝為高通驍龍410代工,而中芯28nm HKMG工藝的流片似乎也能把臺積電手中的28nm處理器生產訂單搶一點過來。
  • ...華為成為中國最值錢消費電子企業;中芯國際N+1工藝晶片流片成功
    榜單還顯示,十強中5家做手機,包括前四名,以及第六名暢銷非洲的傳音;五家公司去年智慧型手機出貨總量6.2億部,佔全球40%;全球價值最高的消費電子企業蘋果價值13.5萬億人民幣。芯動科技:全球首發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晶片中國一站式IP和定製晶片企業芯動科技(INNOSILICON)今天發布:已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N+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
  • 追趕中芯國際,華力微28nm流片成功了
    除了中芯國際之外,估計大家想不出第二家大陸晶圓廠的名字了。同樣有政府背景的華力微電子(以下簡稱華力微),是為數不多擁有最先進的12英寸產線的本土晶圓廠,不過華力微卻比中芯國際低調了不少。昨日,華力微電子官方宣布,與聯發科技合作的首顆28納米通信晶片流片成功,成為大陸第二家擁有28nm工藝實力的晶圓廠。值得注意的是,華力微和聯發科是去年12月才宣布合作研發28nm工藝的,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28nm晶片的流片,超出了業界的預期。
  • 中國芯爆發!第二家28nm代工廠流片
    今年8月,內地最大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宣布採用其28nm工藝製程的驍龍410晶片開始用於主流智慧型手機,可謂開創了先進手機晶片製造落地中國的新紀元。來自官網的消息,上海的另一家晶圓代工廠華力微電子宣布,與聯發科合作的28nm移動通信晶片已經順利流片。
  • 中芯國際港股盤中跌超20%
    摘要 【行情】中芯國際港股盤中跌超20%。   中芯國際港股盤中跌超20%。
  • 14nm對決7nm:中芯國際(00981)比臺積電(TSM.US)差在哪裡?
    公司 14nm對決7nm:中芯國際(00981)比臺積電(TSM.US)差在哪裡? 2020年8月11日 19:33:08 智通財經網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唯芯派」,文中觀點不代表智通財經觀點。近日,中芯國際(00981)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未經審計的第二季度財報。
  • 國產芯成「一枝獨秀」:中芯國際排名墊底
    眾所周知,自從華為、中興事件爆發以後,國產晶片、國產作業系統的發展也是空前的火熱,阿里巴巴、格力、聞泰科技等眾多國產巨頭也是紛紛加入到了「自研晶片」隊伍之中,但我們都知道,在整個晶片產業鏈流程中共有設計、製造、封測三個主要的流程,其中晶片製造更是成為了整個晶片產業鏈中,對於資金、技術等門檻最高的一個領域,這一點我們也是能夠從國內的晶片製造與目前國際領先的水準依舊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
  • 中芯國際7nm級工藝年底生產 進度比預期要快
    作為國內最大也是實力最強的晶圓代工廠,SMIC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製造行業追趕先進的關鍵所在,去年底他們量產了14nm工藝,並且在Q4季度貢獻了1%的營收。此外,中芯國際在14nm之後的先進工藝上還在加速追趕,2月份的財報會議上,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博士也首次公開了N+1、N+2代工藝的情況。
  • 中芯國際深度報告:晶圓製造之路任重道遠 看好未來發展
    梁曾帶領臺積電和三星突破28nm以及14nm大關。來到中芯國際,將持續推動公司28nm的護城河並且向14nm奮力推進,預計28nmHKC+於2018年H2量產,14nmFinFET於2019年風險試產。
  • 中芯國際深度報告:國產芯自主的希望,上遊「賣鏟人」有哪些?
    中芯國際實現先進位程技術突破和量產。梁孟松博士加盟中芯國際,彌補了公司技術積累不足,實現 14nm 製程突破以及後 續 N+1、N+2 工藝規劃戰略。中芯國際代表中國大陸 IC 製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中芯國際成功開發了 0.35 微米 至 14 納米等多種技術節點,主要應用於邏輯工藝技術平臺與特色工藝技術平臺。
  • 中芯國際深度解析:中國晶圓代工龍頭,半導體國產替代先鋒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 Foundry廠商有臺積電、格羅方德、臺聯電、中芯國際等。Foundry 專注晶圓代工,相比 IDM 具有製程迭代速度快、客戶更多元的優勢。先進位程(16/14nm 及以下製程)目前主要晶圓製造業者包括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格芯、聯電、中芯國際等 6 家。其中 5 家晶圓代工業者仍有持續擴建產能的為臺積電、三星與中芯國際,聯電與格芯主要以填補產能利用率為主要目標。其中臺積電的 7nm 產能已滿,而三星則聚焦於 5nm 工藝。
  • 聯電完成14nm製程FinFET結構電晶體晶片流片
    感謝Dryiceboy2013的投遞在Synopsys 的協助下,臺灣聯電(UMC)首款基於14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