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芯國際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
1.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中芯國際邁向歷史新階段;
2.挑戰高通 紫光展銳2020年將推出5G SoC半導體;
3.亮牛半導體獲數千萬元融資,目標成為業界一流通信主晶片供應商;
4.銀河水滴攜手中科院自動化所,徐州AI研究院將布局自動駕駛、視覺檢測等技術;
5.工信部公布上半年稀土發光材料生產情況,長餘輝螢光粉產量同比增長86.6%;
1.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中芯國際邁向歷史新階段;
集微網消息(文/樂川)歷經四年攻堅,中芯國際14nm今天終於上線。集微網記者從中芯國際財報會上獲悉,公司14nm工藝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首批客戶包括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14nm工藝流片,年底將有小批量出貨,屆時將會貢獻一定比例營收,而大規模出貨預計會在2021年。與此同時,第二代FinFET N+1技術平臺開始進入客戶導入,作為代表著大陸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晶圓代工企業,在努力提升集成電路自給率、加快國產替代的大背景下,中芯國際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中國作為晶片行業的後來者,一直在努力追趕行業最先進的工藝製程。如今14納米工藝終於迎來量產,使得中國大陸的集成電路製造技術水平與行業龍頭臺積電的距離又拉近了一步,也進一步奠定了中芯國際在大陸晶圓代工領域的龍頭地位。
從製造技術來看,製造技術方面,臺積電2018年已經量產7nm工藝,2020年則會轉向5nm節點。三星7nm EUV工藝預計2020年1月份量產,5nm 預計2021年量產。英特爾的10nm(對標臺積電的7nm)一再延遲,而聯電與格芯相繼宣布暫時擱置7nm製程研發,目前最先進工藝均為14nm。
大陸代工企業方面,中芯目前已可量產14nm,華力微電子的目標是在2020年量產,中芯國際顯然代表了大陸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最高水平。雖然目前業界已經技術成熟並量產的7nm工藝相比,仍然有兩代(兩~三年)左右的差距。但實際上中芯國際14nm工藝量產的速度,已經比預設的進度提前了幾個季度,提前實現了」十三五計劃「中「加快16/14納米工藝產業化和存儲器生產線建設,提升封裝測試業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加緊布局後摩爾定律時代晶片相關領域」的目標。
從營收市佔率來看,今年第二季度全球TOP10晶圓代工營收市佔率排名中中芯國際名列第五位,市佔率為5.1%,也是大陸代工企業市佔率榜首。2018年,中芯國際在90nm以下製程的營收佔比為49.9%,而同期華虹半導體的一半收入則來自於0.35um以上製程的產品。
梁孟松加盟以後,中芯國際在製程工藝上的研發進度的確是突飛猛進。集微網記者從中芯國際財報會上獲悉,14nm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首批客戶包括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14nm工藝流片,年底將有小批量出貨,屆時將會貢獻一定比例營收,而大規模出貨預計會在2021年。眾所周知,汽車級電子對質量驗證方面標準極為嚴苛,對晶片設計者和foundry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中芯國際首個14nm客戶來自該領域,足見其對工藝性能方面的信心。
作為14nm工藝的升級版,中芯國際12nm開發也已取得突破。據此前官方信息披露,12nm相比14nm電晶體尺寸進一步縮微,功耗降低20%、性能提升10%,錯誤率降低20%。目前中芯國際正在就12nm與同一批14nm客戶就行合作。
此外第二代FinFET N+1技術平臺已開始進入客戶導入。此前集微網曾報導,中芯國際在去年花費了1.2億美元,購買了一臺ASML最先進的極EUV光刻機,意味著中芯國際第二代FinFET N+1有可能將向更高製程工藝發起衝擊。
大陸產能、先進位程份額仍有欠缺,中芯國際肩負下一歷史使命
晶圓代工產業在經歷今年第一季度大幅衰退後,隨著半導體供應鏈庫存告一段落、行業進入傳統旺季,第二季度迎來回暖。中芯國際第二季度營收環比增長18.2%,也體現了行業的周期性變化。中芯國際指出,伴隨產業回暖與公司內部改革,公司逐步走出調整期,成熟工藝平臺顯著增長,先進技術發展持續突破。
二季度業績受智慧型手機、物聯網及相關應用驅動強勁增長。從應用類型來看,來自通訊領域收入佔比達到48.9%,同比增加8.5個百分點,環比增加5.9個百分點;從地區分類來看,來自美國的收入佔比下滑至27.5%,中國及歐亞地區收入佔比提升,中國區收入佔比達到56.9%,歐亞區收入佔比達到15.8%;從各技術製程來看,28nm技術收入佔比達到3.8%,40/45nm技術收入佔比達到19.2%,55/65nm技術收入佔比達到26.2%。
在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的今天,在5G的推進過程中,自動駕駛、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行業將帶來新的需求增量。在市場需求,政策鼓勵,國產化替代以及相對廉價勞動力的支撐下,半導體產業正向大陸轉移。然而根據集邦諮詢的市場研究數據,2016~2022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代工需求本土滿足比一直低於40%。到2022年,90nm以上製程製造能力缺口為20萬片(合12英寸,下同),成熟製程(28nm-90nm,含90nm不含28nm)製造能力缺口為15萬片,先進位程(28nm及以下)缺口為30萬片。
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秘書長王豔輝指出,包括中芯國際在內,大陸在先進位程上份額還太低,希望中芯國際儘快在14nm取得突破。在中國努力提升集成電路自給率、加快國產替代的大背景下,中芯國際在先進位程上取得的每一步突破,都尤為關鍵。14nm取得階段性成果,也標誌著中芯國際的發展進入了下一個歷史使命階段。(校對/團團)
2.挑戰高通 紫光展銳2020年將推出5G SoC半導體;
大陸半導體企業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展銳(UNISOC Communications)將於2020年下半年商用化新一代通信標準5G 的SoC((system on chip)半導體產品,整合核心處理器及5G數據機。
這是繼華為海思後,紫光展銳也承諾推出5G SoC半導體,以對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如美國高通等;不過市場觀察家認為,紫光展銳的5G產品,在性能表現上,恐怕仍不及高通等市場領導廠商,需要未來一段時間繼續追趕。
日經中文網報導,受美國總統川普下令對華為實施禁運措施影響,大陸企業正努力尋求當地語系化或非美國的供應鏈,並希望減少對美國半導體依賴,紫光展銳市場高級副總裁周晨表示,大陸企業大多都有憂患意識,了解到需要針對供應鏈進行調整,來避免可能被切斷供應的危險。
周晨指出,已經看到大陸企業將供貨商,從美國企業向其他國家或本地企業替換的動向,也發現客戶更願意嘗試展銳的產品,不只是5G手機相關產品,也包含穿戴式及其他物聯網應用,這對該公司來說是巨大的機會。
多名相關人士透露,紫光展銳預計在2020年下半年正式推出商用整合處理器,及5G數據機的「5G SoC」晶片,如果成真並被市場採用,將會大大縮短展銳與市場領先者的距離。
高通及聯發科之前宣布,大約在2020上半年會推出這樣整合型的5G SoC晶片,面向市場;華為旗下的晶片設計公司海思更積極,最快2019年底前就會推出5G SoC整合式的晶片,應用於自家的高端手機。
紫光展銳目前有4,500名員工,約有9成為工程師,大約有1,000多名工程人員正進行5G相關晶片的開發。
周晨還提到,在5G時代公司投入翻倍的研發資源,希望能夠縮短與市場領導廠商高通的差距,過去4G時代與高通差距大約2年,5G時代希望能儘量縮短差距,並在差不多的時間推出相應產品。
同時紫光展銳更延攬許多從華為、高通加入的高層主管,來進行組織改造,包含2018年底剛到任的紫光展銳CEO楚慶,之前是華為海思半導體的首席戰略官。
臺灣經濟研究院半導體分析師劉佩真認為,紫光展銳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追趕,才可能進入市場的領先群,但是在大陸積極推動自主供應鏈,及5G提前釋照的狀況下,長線來說對紫光展銳的發展有利。聯合晚報
3.亮牛半導體獲數千萬元融資,目標成為業界一流通信主晶片供應商;
集微網消息(文/春夏)近日,上海亮牛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亮牛半導體」)獲得數千萬元級別A輪融資,由高捷資本領投,常春藤資本及達泰資本跟投。
此前,亮牛半導體曾獲得達泰資本、常春藤資本及創智空間的股權融資。
據悉,亮牛半導體以無線和有線寬帶數據接入入口為核心,以家庭網絡為覆蓋,為物聯網和智能家居提供晶片解決方案的半導體公司。其核心團隊成員都來自於知名通信半導體公司,而其目標是成為業界一流的通信主晶片供應商。
據新浪財經報導,亮牛半導體正在開發、並即將向業界提供WiFi+MCU晶片。該晶片高度集成了片上匹配網絡、WiFi射頻、基帶、CMOS PA、電源管理模塊及Cotex M4F等。
據張江頭條消息,目前該公司的晶片已完成流片驗證及客戶調試,並將於今年第三季度大規模量產出貨。(校對/小如)
4.銀河水滴攜手中科院自動化所,徐州AI研究院將布局自動駕駛、視覺檢測等技術;
集微網消息(文/小如),8月8日,中科(徐州)人工智慧研究院成立儀式在徐州市鼓樓區舉行。
中科(徐州)人工智慧研究院是由中科院自動化所、銀河水滴、徐州市鼓樓區政府三方共建的創新型人工智慧研究院,將聚焦軌道交通智能化升級,面向自動駕駛、視覺檢測等前沿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創新型研究。
圖片來源:中國江蘇網
在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黨委書記牟克雄介紹,徐州研究院是自動化所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成果轉化的全新模式探索,也是自動化所與徐州市全面戰略合作的新起點。
當天,銀河水滴徐州子公司——中科水滴智能科技(徐州)有限公司也同時成立,該公司是推動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平臺,將建成為智能交通的示範基地。
銀河水滴於2016年6月由中科院自動化所孵化,聯想等機構投資。團隊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已有20多年的技術積累,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步態識別技術和領先的工業視覺技術。在2018年12月,銀河水滴發布了全球首款步態邊緣計算機芯。
成立以來,銀河水滴在人工智慧產業化落地方面積極探索,目前已形成智慧安防、智能工業檢測、智慧軌道交通三大戰略板塊,相關解決方案已經廣泛應用於為安防、交通、製造、家居、機器人等行業。(校對/春夏)
5.工信部公布上半年稀土發光材料生產情況,長餘輝螢光粉產量同比增長86.6%;
集微網消息(文/春夏)近日,工信部發布了2019年上半年稀土發光材料生產情況的數據。2019年上半年,LED螢光粉產量200噸,與去年同期持平;長餘輝螢光粉產量280噸,同比增長86.6%;三基色螢光粉產量680噸,同比下降9.3%。
稀土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總共包括17種元素,稀土元素擁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微量的稀土元素加入其他材料後,往往可以大幅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性能,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稀土元素在冶金、石化、光學、雷射、儲氫、顯示面板、磁性材料等現代工業領域均有廣泛應用。
此外,稀土元素具有未充滿的4f電子層結構,並由此而產生多種多樣的電子能級。因此,稀土可以作為優良的螢光,雷射和電光源材料以及彩色玻璃、陶瓷的釉料。
據央視新聞報導,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進步,稀土元素的應用範圍正在進一步拓展,其戰略價值和重要意義將更加凸顯。我國是世界第一稀土生產大國,加強稀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中國和整個世界經濟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校對/小北)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未經集微網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