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nm對決7nm:中芯國際(00981)比臺積電(TSM.US)差在哪裡?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公司 14nm對決7nm:中芯國際(00981)比臺積電(TSM.US)差在哪裡? 2020年8月11日 19:33:08 智通財經網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唯芯派」,文中觀點不代表智通財經觀點。

近日,中芯國際(00981)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未經審計的第二季度財報。財報中顯示:

2020年第二季的銷售額為938.5百萬美元,相較於2020年第一季的904.9百萬美元增加3.7%,相較於2019年第二季的790.9百萬美元增加18.7%。

2020年第二季毛利為248.6百萬美元,較2020年第一季的233.6百萬美元增加6.4%,較2019年第二季的151.2百萬美元增加64.5%。

2020年第二季毛利率為26.5%,相比2020年第一季為25.8%,2019年第二季為19.1%。

從財報上看,中芯國際整體業績的表現還是很優秀的。

28納米工藝的「黃金線」

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的進步,晶片製程越做越小,性能也在不斷提升。但並非所有晶片設計公司都會選擇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工藝。根據《2019集成電路行業研究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先進位程(28nm及以下工藝)佔據了48%的市場份額,而其它成熟工藝則佔據了52%的市場份額。如果將28nm工藝也視作「成熟工藝」的話,成熟工藝的市場份額就更大了。可以說,成熟工藝才是業界的主流。

在談28納米工藝之前,先提一下FinFET。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中文名為鰭式場效應電晶體,是一種新的互補式金氧半導體電晶體。FinFET的命名是根據電晶體的形狀與魚鰭的相似性,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就使用了這種結構。

FinFET結構示意圖

FinFET結構的溝道區域是一個被柵極包裹的魚鰭狀半導體。從圖上源極到漏極方向上鰭的長度為溝道長度。柵極採用了包裹式的結構,這樣增強了柵的控制能力,對溝道提供了更好的電學控制,從而降低了漏電流,抑制短溝道效應。

通俗點說,如果把電流想像成水流,那麼圖上的魚鰭狀半導體就是一根水管,源極和漏極就是水管的進水口和出水口,而中間的柵極則是水管閥門。

對於電晶體來說讓它導通電流比較簡單,如何讓它在關閉的時候還不漏電才是難點。所以FinFET結構就是把溝道區域做薄來抑制漏電,就像是把水管做薄之後,中間的閥門只要輕輕一夾就能把水管完全關閉。

傳統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很難製造25納米以下的工藝,FinFET結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產生的。通常情況下製造25納米以下的工藝需要FinFET、FD-SOI或者其它更先進的技術。

使用FinFET可以讓晶片的性能變得更好,那麼對於沒有使用FinFET結構的28nm工藝和使用了FinFET的14nm工藝對比,是不是28nm工藝就不太好呢?

這要看評價角度了,評價一種半導體製造工藝的好壞並不能單單看性能、功耗。

▲數據來自《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思路和政策建議》

根據《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思路和政策建議》中的數據,14nm工藝開發成本遠遠超過28nm工藝。如果從成本角度看,使用了FinFET的14nm工藝在成本方面體現出了明顯的劣勢。

更何況不是所有的晶片都像CPU、GPU那樣需要極高的性能,很多晶片只是能夠實現特定的功能就可以了,由此看來28納米工藝是一款極具「性價比」的工藝。如果一個晶片項目對於性能有一定要求但不是很高,並且需要控制成本。那麼對於這類晶片來說,28納米工藝目前是一個非常好的「妥協點」。

7納米工藝的「高端圈子」

以臺積電(TSM.US)7nm工藝為例,臺積電的7nm工藝分為第一代7nm工藝(N7)、第二代7nm工藝(N7P)、7nm EUV(N7+)。其中N7和N7P使用的是DUV光刻,但為了用DUV製作7nm工藝,它還使用了例如沉浸式光刻、多重曝光等技術。而N7+則直接使用了EUV光刻。所以說這三種7nm工藝雖然在性能、功耗等方面表現優異,但成本都十分高昂。通常像華為、蘋果、AMD這樣的大廠才會使用。

數據來自臺積電

可以從數據中看出手機晶片和高性能計算晶片(例如CPU、GPU)一直在臺積電收入中佔據了過半的比重。

電腦晶片對於性能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電腦晶片設計廠商更傾向於使用「高端」工藝。而對於手機晶片來說,除了性能,功耗也是十分重要的參數。特別是在當今電池技術發展緩慢的情況下,降低手機晶片的功耗可以大大提高手機的續航能力。因此手機晶片廠商也十分願意追捧「高端」工藝。

夾縫中的中芯國際14納米工藝

對於中芯國際14nm工藝來說,向上有性能壓制的7nm工藝,向下又有性價比極高的28nm工藝,這種情況對於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來說並不太友好。

▲數據來自中芯國際

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中芯國際14nm工藝收入佔比僅為1.3%,這種情況並不算太理想。

▲數據來自中芯國際

而在今年第二季度的財報中,中芯國際乾脆沒有公示14nm工藝的收入佔比,僅公示了14/28nm的佔比數據。

▲圖片截取自中芯國際官網

雖說過去確實有人將14nm工藝和28nm工藝都算作先進工藝,但在中芯國際官網上明確的將14nm工藝列為先進邏輯技術,而將28nm工藝列為成熟邏輯技術。更何況中芯國際之前的財報都是將14nm工藝和28nm工藝佔比分開統計,現在卻將一種「先進邏輯技術」和一種「成熟邏輯技術」強行放在一起統計,這種舉動顯然有些奇怪。不免會讓人認為中芯國際有意隱藏14nm工藝佔比數據,或者是讓14nm工藝的佔比數據更好看一些。

從目前的數據看,中芯國際14nm工藝的佔比在非常緩慢的爬升,而且會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依舊保持一種較低的佔比,短期內無法成為盈利支柱。比起14nm,自家的28nm工藝收入佔比更高,而且爬升速度更快,這種性價比更高的成熟工藝更容易盈利。

「遲到工藝」的窘境

數據來自各公司公開信息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不少晶片製造廠商集中在2015年推出14nm工藝,業界標杆的臺積電也是在2015年推出了水平與業界14nm工藝相似的16nm工藝。在那時候14/16nm工藝是業界頂級工藝,各大晶片設計廠商紛紛追捧。

▲數據來自臺積電

以臺積電的數據為例,其16nm工藝的收入佔比在以很快的速度下滑,而7nm工藝的佔比則在快速提升。由此可見14/16nm工藝的市場火熱程度已大不如前。

在2019年的時候中芯國際才推出14nm工藝,但此時業界頂級工藝已經開始向7nm工藝過渡。

(編輯:李國堅)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7nm級工藝年底生產 進度比預期要快
    在半導體領域,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佔了1/3左右的全球份額,但在核心技術比較落後,尤其是頂級半導體工藝,基本上掌握在了Intel、臺積電、三星等公司手中。
  • 龍芯3A4000即將流片,會用上中芯國際14nm工藝嗎?
    龍芯3b3000中芯國際是中國最大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日前中芯國際發布公司第二季度財報,宣布其14nm FinFET工藝研發成功,已經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這是中國大陸企業第一次實現14nm以下半導體工藝的量產。2017年10月,中芯國際邀請半導體業界大牛梁孟松入職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夢松加入中芯國際後,大力整合公司資源,集中人力攻關14nm工藝,終於在2018年實現14nm工藝量產。
  • 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中芯國際邁向歷史新階段
    集微網記者從中芯國際財報會上獲悉,公司14nm工藝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首批客戶包括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14nm工藝流片,年底將有小批量出貨,屆時將會貢獻一定比例營收,而大規模出貨預計會在2021年。
  • 【跨越】中芯國際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
    集微網記者從中芯國際財報會上獲悉,公司14nm工藝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首批客戶包括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14nm工藝流片,年底將有小批量出貨,屆時將會貢獻一定比例營收,而大規模出貨預計會在2021年。
  • 中芯國際深度報告:國產芯自主的希望,上遊「賣鏟人」有哪些?
    自 2014 年臺積電開始使用 14nm 先 進位程開始,先進位程產能年複合增速約為 20%,為 臺積電總營收帶來約 8%的年復 合增速。有鑑於此,隨著中芯國際 14nm 產能合理釋放,未來有望拉動中芯營收高速 增長。
  • 中芯國際深度解析:中國晶圓代工龍頭,半導體國產替代先鋒
    先進位程(16/14nm 及以下製程)目前主要晶圓製造業者包括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格芯、聯電、中芯國際等 6 家。其中 5 家晶圓代工業者仍有持續擴建產能的為臺積電、三星與中芯國際,聯電與格芯主要以填補產能利用率為主要目標。其中臺積電的 7nm 產能已滿,而三星則聚焦於 5nm 工藝。
  • 中芯國際7nm製程工藝取得突破 首款晶片成功流片!
    【手機中國新聞】據《珠海特區報》報導,日前,IP和定製晶片企業芯動科技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在7nm製程工藝上取得突破。
  • 臺積電16nm南京工廠正式開工,中芯國際感到「鴨梨山大」
    同樣是來自寶島臺灣的臺積電就不同,臺積電是中國利潤最高的製造企業。最近,臺積電南京工廠正式開工,主要製造16nm晶圓生產,這讓他的競爭對手中芯國際感到「鴨梨山大」。臺積電是一家偉大的企業,年淨利潤是華為的1.6倍,雖然在營收規模上不及富士康,但是淨利潤卻是「甩」富士康多條街。蘋果、高通、華為、AMD、英特爾都非常積極地找臺積電合作,全球市場上有60%的晶片都是出自於臺積電。
  • 中芯國際完成「國產版」7nm晶片流片,晶片將成為白菜價
    一直以來我們國家都缺少高製程的晶片,而以中芯國際為代表的企業也在不斷的努力中,現在好消息傳出,中芯國際的7nm流片取得成功。該製成晶片是基於n+1先進工藝。該工藝與目前的14nm相比,性能提升了20%,邏輯面積縮小了63%,功耗降低了57%,堪稱「國產版」的7nm晶片。
  • 中芯國際深度報告:晶圓製造之路任重道遠 看好未來發展
    梁曾帶領臺積電和三星突破28nm以及14nm大關。來到中芯國際,將持續推動公司28nm的護城河並且向14nm奮力推進,預計28nmHKC+於2018年H2量產,14nmFinFET於2019年風險試產。
  • 【進度】中芯國際:14nm及以下節點,已有10多個國內外客戶流片項目
    1.中芯國際:14nm及以下節點,已有10多個國內外客戶流片項目2.中芯國際周子學:短期內出口管制對公司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可控3.總投資300億元,康佳半導體產業園暨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項目落地南昌4.寧波南大光電首條ArF光刻膠生產線已投產,樣品正在供客戶測試5.東南大學、華大九天與南京EDA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揭牌
  • 中芯國際內鬥20年背後……
    2017年,梁孟松加盟上海中芯國際任聯合CEO,在300天內,就攻克了14nm工藝技術的難關,將工藝良品率提升到95%。尤其是,網傳辭職信中他提到:5nm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鉅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 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 中芯國際(00981.HK):中國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企業,維持「買入」評級
    公司收入位列純晶圓代工公司全球第四位,中國大陸第一位,中芯國際擁有 3 條 8 英寸產線和 4 條 12 英寸產線,2019 年末合計產能約 45 萬片(約當 8寸)。從技術實力來看,公司是大陸目前唯一實現 14nm FinFET 工藝量產的代工企業,在全球僅次於臺積電、三星等龍頭,位列第二梯隊。持續投入發力先進位程,以領先技術擁抱廣闊市場。
  • 中芯國際同時擁有兩員猛將,意義深遠,中國卡脖子的時代即將終結
    公告公布的名單中,中芯國際董事會構成為董事長周子學,副董事長蔣尚義,聯席CEO梁孟松和趙海軍,財務長高永崗,非執行董事陳山枝、周杰、任凱、路軍、童國華,還有獨立非執行董事趙遵義、範仁達等四人。梁孟松博士仍在董事會成員名單中,可能是高層十分重視中芯國際,出面挽留了他。中芯國際出現一山二虎,也可以說是兩員猛將,其對中芯國際的意義各不相同。
  • 國產芯成「一枝獨秀」:中芯國際排名墊底
    ,但目前國內最大的晶片代工巨頭—中芯國際,在過去幾年也並沒有讓我們大家所失望,中芯國際14nm晶片成功量產出貨,並且預計在年底還將會量產7nm晶片,如此重磅的好消息,無疑也是讓國內的小夥伴們興奮不已。 因為我們從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巨頭所公布的財報數據來看,臺積電整體營收有超過60%來自於14nm及其以上的工藝,這意味著中芯國際目前14nm工藝也是能夠滿足絕大部門晶片生產需求。
  • 英特爾敗局揭秘:痴迷電晶體密度成魔,而臺積電「夜鷹計劃」用...
    當年,還沒有剝離格芯 GlobalFoundries 廠房的 AMD ,營運還處於困境,由此可知,是不是「真男人」和有沒有晶圓廠,早已無關係。相較於英特爾從 10nm 製程出現大延宕,7nm 乾脆考慮外包給臺積電生產,那臺積電的製程是什麼時候開始追上來的呢?
  • 中芯國際N+1工藝晶片流片成功
    眾所周知,中芯國際目前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片製造企業,所謂「N+1」工藝是中芯國際在第一代先進工藝14nm量產之後的第二代先進工藝的代號根據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博此前公布的信息顯示,N+1工藝和現有的14nm工藝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從邏輯面積縮小的數據來看,與7nm工藝相近。
  • 中芯國際港股盤中跌超20%
    相關報導:  中芯國際掛牌科創板 開盤價漲幅逾245%  7月16日,歷時46天,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國際」)正式掛牌科創板,股票代碼為「688981」。  中芯國際創造了一系列科創板新紀錄:6月1日公布申報材料,4日接受一輪問詢,7日進行回復,10日公告上會審核,19日通過。此前,最快企業是中國通號用時66天。7月5日,中芯國際發布上市發行公告,確定發行價。  此次戰略投資者繳款總金額(包含經紀佣金)約為242.61億元人民幣。
  • 蘋果不願承擔巨額流片費:3nm晶片要涼?
    【8月2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在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再次頒發晶片斷供禁令後,也是讓國內很多小夥伴們再次了解到了國內晶片製造工藝水平,國內最強晶片代工巨頭—中芯國際目前只能夠量產14nm工藝晶片,7nm工藝還在研發中,而全球最新的5nm晶片工藝,只有臺積電可以生產製造,就連全球最強的IDM晶片巨頭—Intel宣布
  • 一顆臺積電5nm晶片總成本超2900元?
    喬治敦大學沃爾什外交學院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的兩位作者編寫的一份題為《AI Chips: What They Are and Why They Matter》的報告,藉助模型預估得出,臺積電每片5nm晶圓的收費可能約為17,000美元,是7nm的近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