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領導來,我就走?中芯國際內鬥20年背後……

2021-01-10 騰訊網

中芯國際是真的不會尊重與信任人嗎?

文 |金融八卦女作者:淺夏

· · ·

2011年11月28日上午,梁孟松站在法庭上都快哭了。他為在臺積電所受的委屈吐了半小時「苦水」,說到激動處,他哽咽如泣。

他覺得,為臺積電16年兢兢業業做事,卻被逼離開,尊嚴受損,實在太難堪。「他們在未經我同意下,發布人事命令」「這幾乎使得我無法面對公司所有認識我的人」。9年後,這樣的事情,在中芯國際重演了一遍。昨天深夜,中芯國際曝出大瓜: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力邀蔣尚義回歸,擔任副董事長,引爆並未事前知情的梁孟松不滿,故而憤而向董事會提出書面辭呈。

DIGITIMES的報導稱,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梁孟松將直接向蔣尚義匯報。這事突然到什麼程度呢?據說蔣尚義已由美國抵達上海,正在進行隔離,而梁孟松是一周前才接到周子學的電話告知。目前,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的決議已經生效。梁孟松也已正式提交了辭呈。

雖然董事會尚未批准梁孟松的辭呈,但是,從此番梁孟松的聲明以及歷史來看,似乎已無多少迴旋餘地。畢竟,我們又看到了似曾相識的字眼:我深深的感到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中芯國際的官宣公告顯示,蔣尚義有權根據聘用合約獲得年度固定現金酬金67萬美元及年度激勵。

公告中還有一個關鍵信息,對於蔣尚義的任職,梁孟松無理由投棄權票。

隨後,網上傳出梁孟松在董事會上公布的一份辭職聲明。在聲明當中,梁孟松表示,自2017年11月擔任中芯國際聯席CEO至今已有三年多,幾乎從未休假,在其帶領的2000多位工程師的盡心竭力的努力下,完成了中芯國際從28nm到7nm工藝的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

梁孟松強調,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

16日晨,港股中芯國際開市前停牌,15日收報20.25港元。A股截至午盤,大跌超7%。對於梁孟松辭任一事,公告稱,公司目前正積極與梁博士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任何關於上述事宜的進一步公告將適時作出。任何公司最高管理層人事變動,以公司發布公告為準。

1.

/ 梁孟松、蔣尚義,一山不容二虎?/

梁孟松與蔣尚義均是臺積電「老將」,都曾在臺積電研發團隊任職,都是半導體傳奇人物。梁孟松今年已經近70歲,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電機工程及計算機科學系並取得博士學位,為電機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其在半導體業界有逾三十三年經歷,曾於1992年至2009年在臺灣集成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資深研發處長。

按梁孟松的前下屬形容,梁是個技術狂人,能力強、要求高、脾氣急、做事腳步飛快,跟著他工作可是要狠狠地繃緊神經,沒有日與夜的差別,也沒有周末假期,是十足的工作狂。自2009年憤而從臺積電離職後,其畢生願望,就是打敗臺積電。

2011年加盟三星之後,三星像是獲得九陰正經一般,在半導體領域迅速崛起。製程工藝迅速突破,並接連拿下了蘋果和高通的大單。

為此,臺灣商界、政界、法界合力圍剿,判決梁孟松不得在2015年9月之前回到三星。之後三星工藝不過關,再次落後。

據傳說,三星給梁孟松的年薪折合成新臺幣約為1.35億,是臺積電的三倍。

三星掌門人李健熙有一段名言:三個比爾·蓋茨就能把韓國提升一個檔次,自己的任務就是找到三名這樣的天才。對於李健熙而言,梁孟松就是晶片界的比爾·蓋茨,值得不惜成本招攬。

2017年,梁孟松加盟上海中芯國際任聯合CEO,在300天內,就攻克了14nm工藝技術的難關,將工藝良品率提升到95%。

尤其是,網傳辭職信中他提到:5nm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鉅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 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11月12日,中芯國際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梁孟松曾表示,目前14nm量產良率已達業界業界量產水準,但我們距離世界一流企業,還有一定的技術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在此時爆出要辭職,投資者也很擔心對中芯國際的股價影響。

蔣尚義是梁孟松的老領導,今年74歲。他在半導體領域從業45年,是半導體界的領軍人物。

曾在臺積電任研發副總裁、營運長(COO)等職。於2016年12月首次加入中芯國際,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

任職期間,中芯國際的新工藝從28nm推進至14nm,同時在12nm工藝研發方面取得突破。2019年6月,中芯國際公告稱,蔣尚義因個人原因和其他工作承諾,將不再連任。

不久,蔣尚義便加入武漢弘芯擔任CEO,但今年,投資超千億的武漢弘芯項目被曝廠房土建工程爛尾。對此,蔣尚義選擇「急流勇退」。

11月17日,蔣尚義通過律師發表聲明,稱自己於6月份辭去武漢弘芯的董事、總經理及CEO執行長等一切職務,自辭職後於7月已不支薪也不再擔任武漢弘芯半導體的任何職務。

蔣尚義最近一次對外表態時曾談到,其對半導體仍有很強烈的熱情,並且熱衷先進封裝技術和小晶片(Chiplet)。「現在中芯國際的先進位程技術已經做到14nm、N+1、N+2,相信在中芯國際實現我在先進封裝和系統整合的夢想,可以比在弘芯快至少4-5年。」他說。

蔣尚義稱其決定加入中芯國際的關鍵是,中芯國際有先進封裝的基礎,同時先進位程技術已經推進至14nm、N+1、N+2,能夠實現其在先進封裝和系統整合方面的夢想。

「我只是很單純的工程師,我有權利追求我的理想和事業的目標,尤其是技術上的理想。」他說。

2.

/ 中芯國際:內鬥一把手、

「友商」的免費培訓基地 /

其實,在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之後,業內就曾多次傳出梁孟松與另一位聯席CEO趙海軍不和將要離職的傳聞,但是可能是有著董事長周子學在其中調和,使得這些傳聞只是傳聞而已。

此前,外界還憧憬著,「蔣尚義或將成為趙海軍、梁孟松與董事長間的溝通橋梁」,使得中芯國際內部管理層更加的團結,在中芯國際正面臨著美國的種種打壓的背景之下,繼續推動中芯國際的發展。

然而,誰曾想到,蔣尚義的回歸,竟然直接導致了梁孟松的辭職。

「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被攻破。」

「全村希望就鬧內訌給村民看?」

「中芯國際,晶片是其次,內鬥我在行。」

對於中芯國際此舉,網絡一片哀嘆。雖說一山難容二虎,但是難的事,不代表做不到。做成難辦的事,才撐得起偉大企業的門檻和壁壘。

中芯國際犯了大錯誤!內鬥,一直是中芯國際過去20年的噩夢。

2009年11月9日,人在蘇州的王寧國,突然接到來自北京的一通電話。王寧國並沒多加思索,就答應了接任中芯國際總裁。張汝京隨即3個小時後,就遞出了辭呈。

據稱,讓張汝京萌生去意的原因,是:中芯董事會內部不接受他希望與臺積電張忠謀談判和解的主張。中芯董事會的顧問與美國律師事務所WSGR向董事會堅稱,在臺積電所舉證的60多項專利中,只有5、6項是有問題的,遊說要讓官司打下去。

最後董事會決定採納主戰派的意見。《一通神秘電話 小張下臺》——中華工商時報隨後,又是CTO楊士寧與CEO王寧國爆發內鬥,最後兩人都離開中芯國際;如今,時隔9年,聯合CEO梁孟松卻又公開在臨時董事會中震撼性向董事會遞交書面辭呈,再度震撼業界。

「我的上司被因高層派系鬥爭被『趕』走了,管理層變化嚴重影響了我的團隊,後來我實在忍不了這種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就走了」,不少人因為管理層之爭而離開。視為中國芯希望的中芯國際,人才流失率高一直是短板。據中芯國際《2018 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數據,2018 年中芯國際員工流失率 22%,約是行業平均水平的 1.3 倍,是臺積電的 5 倍。

「錢少事多」、「收入與工作難度不成比例」是促使很多員工決定離職的主要原因。

「中芯國際在圈內被調侃是『斯米克血汗工廠』,工資待遇普遍偏低,這是不爭的事實,在行業裡算是墊底的」,一位熟悉中芯國際的半導體投研從業者稱。據他所知,中芯國際一線工程師的平均年薪不到 15 萬元,開給知名實驗室出來的博士年薪也不到 30 萬元,這個水平只有行業龍頭臺積電的幾分之幾。

臺灣相關專業畢業生剛進入臺積電,起薪有約 50 萬元以上的年薪,幹上幾年,薪水 + 股票分紅便可拿到 200 萬元左右,如果再幹長一點做到部門小領導可能就有好幾百萬元年薪。老員工大都有臺積電的股票,退休的人每年股票分紅能拿到數百萬元。

在知乎上,有匿名中芯國際員工吐槽,薪水無法支撐起在一線城市買房。在中國晶片人才匱乏的情況下,這些都導致中芯國際的員工「一挖就能挖走」。進來一大批畢業生,幹不到一年就不剩幾個,超過三年的少之又少,有能耐的基本都跳槽了,甚至出現過成建制的跳槽情形。

也因此,中芯國際被調侃是「友商」的「黃埔軍校」、「培訓基地」,從那裡出來的人大都去了三星、臺積電、英特爾等大廠,薪資往往也會翻數倍,一些來挖人的中小廠商或新公司開出的薪資都要高出中芯國際一大截。

但薪資問題只是表象,根源還在內部管理的種種問題,而這又是中芯國際各方股東利益爭鬥長期積累的結果。

20 年來,中芯國際發展歷史上經歷過 4 任董事長、5 輪 CEO,掌門人幾度更替,內爭不斷。企業內部派系眾多,臺灣系、海龜系、本土系難容水火,利益盤根錯節。

3.

/ 從披上洋裝的四不像,

到控制權之爭 /

被視為中國芯希望的中芯國際,創立伊始,卻被迫披上一件洋裝。2000年,為避開《瓦森納協定》對中國先進技術的禁運,創始人張汝京一度將總部設在上海的中芯國際的註冊地選在了開曼群島,並引入大量且分散的外資股東入駐。

此外又先後將德國英飛凌、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日本東芝、富士通等晶片巨頭從客戶變成了利益綁定的股東。一路結盟,中芯國際的股東數量也從2000年剛成立時的16名,一路膨脹到4年後美國上市時的75個。

憑藉著這種特殊的背景,中芯國際既有大陸的給錢給地的資本扶持,又有國際一線企業給予的技術與客戶資源。剛一成立,就成為了明星級別的「國際戰隊」。成立僅僅兩年多時間,中芯國際的單月晶片產量就突破10萬片。並一舉在2003年底,拿下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廠的寶座。

但國企、外企、上遊客戶等各方資本加盟,也讓中芯國際內部的勢力被分割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作為大股東,想要借著中芯國際,來扶持本土產業鏈的政府與國企派力量;

第二派,是作為實控人,想要將企業做大做強、向國際化格局發展的臺灣派高管;

第三派,則是以實現盈利為最終目的的眾多海外投資者。

看起來,三派都是為了中芯好,但扶持本土、做大、盈利,在當時中國半導體產業積貧積弱的前提下,卻是一個根本無解的死循環:首先做大與扶持本土之間的矛盾。

中芯國際要想獲得一流客戶的認可做大,就必須將美國客戶放在第一位,在力不能及的情況下,過多扶持本土企業,只會將自己一同拖入泥潭;其次是做大與盈利的之間的矛盾。

當時中芯國際重點發展的存儲代工,是一個周期波動極大的產業,即便成熟大廠,掙一年,虧三年也是常有的事。這就導致,成立初期,中芯國際的工廠建得越多,虧得也就越多,從2000年創業,一直到2009年張汝京卸任,整整十年,中芯國際的利潤都持續為負。

各方訴求難以同時滿足,公司治理中,矛盾也就不時地冒出頭來。張汝京任期內,他一直試圖在這三者之間維繫小心翼翼的平衡。

但就像走鋼絲,一旦臺積電等外力施加而來,平衡就會立刻打破,而作為直接負責人的張汝京以及後來的歷任總裁,也就成為了三方博弈中最先被獻祭的角色。

2004年,中芯國際於紐約、香港兩地上市,仍保持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

▲2004年底中芯國際股權結構圖。來源:混改風雲

於是,國有資本開始進場,大唐電信一舉成為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

▲2008年底中芯國際股權結構圖。來源:混改風雲

2011年,據說中投集團要投資3.5億美元的主張遭到極力反對,最終只投了2.5億美元,獲得11.6%股權,成為中芯國際第二大股東。大唐為了確保其股權不被稀釋,同期注入1.02億美元,使其股份佔比提高至19.14%。

科創板上市後,大唐電信持股降至12.04%,第二大股東鑫芯香港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9月份剛減持了中芯國際約1.17億股,最新持股比例為11.22%。

關於此次重大內訌,不少晶片人士稱,梁孟松是中芯國際不可缺少的人才。中芯又要面臨巨大的考驗,這回得需要誰來調和? 怎麼調和?

參考資料:

[1].《突發:4000億中芯國際被曝「內訌」!CEO梁孟松提出辭呈:感到不再被尊重與信任!背後發生了什麼?》—— 中國基金報

[2].《「一挖就走」,中芯國際為什麼留不住人?》—— AI前線

[3].《中芯國際被制裁背後的三次戰役與一根鋼絲》—— 遠川科技評論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港股盤中跌超20%
    摘要 【行情】中芯國際港股盤中跌超20%。   中芯國際港股盤中跌超20%。
  • 巨頭陰影下的中芯國際,能否複製京東方路徑?
    但是,中芯國際卻招致了臺積電漫長的訴訟,開始在技術圍剿、盈利壓力和股權鬥爭的夾擊中尋求生存,發展緩慢。 二者走的是不同的路,但扮演的角色何其相似。對內,他們是國內最高技術的代表,對外,他們承擔著追趕全球先進技術的使命。 在股權結構上,京東方持股比例為11.6%、7.21%和5%的前三大股東背後,分別是北京市國資委、重慶市國資委和合肥市國資委,代表多個地方政府的支持。
  • 2017年包玉剛、世外、中芯國際、上中國際等國際學校招生政策出爐...
    原標題:2017年包玉剛、世外、中芯國際、上中國際等國際學校招生政策出爐!(附歷年入學面試題) 進入十月,2017年的幼升小、小升初即將拉開帷幕,家長們也要開始關注招生信息了!
  • 【跨越】中芯國際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
    集微網記者從中芯國際財報會上獲悉,公司14nm工藝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首批客戶包括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14nm工藝流片,年底將有小批量出貨,屆時將會貢獻一定比例營收,而大規模出貨預計會在2021年。
  • 從美股退市到科創板募資超500億,中芯國際成色幾何?
    20年曲折發展路中芯國際創辦於2000年,是內地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集團,提供0.35微米到14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其總部位於上海,擁有全球化的製造和服務基地。
  • 鄧中翰:我的「中國芯」
    2005年12月28日,CCTV2005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揭開謎底,「星光中國芯」總指揮、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創建人鄧中翰捧走了分量最重的年度大獎。 身為中國晶片先行者,21年來,鄧中翰帶領團隊堅持自主創新,實施「星光中國芯工程」,實現15大核心技術突破,擁有3000多項國內外專利,開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數字多媒體晶片,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鑄就了第一個在國際市場具有領先地位的「中國芯」…… ■夢想成為科學家 出生於江蘇南京的鄧中翰
  • 中芯國際深度報告:國產芯自主的希望,上遊「賣鏟人」有哪些?
    2020 年 Q1,中芯國際合計折算後的 8 英寸月產能高達 47.6 萬片。因為臺積電的製程技術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先發優勢和極 強的議價力使公司毛利率保持在 40%以上,遠高於行業水平。國內先進位程市場需 求旺盛,隨著中芯國際 14nm 產能逐步釋放,先進位程產品佔比提高有望持續提升盈 利能力。
  • 中芯國際完成「國產版」7nm晶片流片,晶片將成為白菜價
    一直以來我們國家都缺少高製程的晶片,而以中芯國際為代表的企業也在不斷的努力中,現在好消息傳出,中芯國際的7nm流片取得成功。該製成晶片是基於n+1先進工藝。該工藝與目前的14nm相比,性能提升了20%,邏輯面積縮小了63%,功耗降低了57%,堪稱「國產版」的7nm晶片。
  • 中芯國際N+1工藝晶片流片成功
    根據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博此前公布的信息顯示,N+1工藝和現有的14nm工藝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從邏輯面積縮小的數據來看,與7nm工藝相近。
  • 中芯國際深度報告:晶圓製造之路任重道遠 看好未來發展
    從2009年中芯逐步變更管理層至今,公司財務狀況有顯著改善,且取得一系列技術突破。由此可見,現管理團隊對中芯國際的公司治理和科研進程有積極作用並為公司帶來價值。  2017年,由於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和執行董事發生更替,參考現管理層過往的領導能力,對未來公司的發展可以有較高期待。
  • 老虎證券ESOP:中芯國際人事地震,內訌之下,股權結構隱藏哪些陷阱?
    梁孟松表示,此次的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一職的人事變動,其是在12月9日才被董事長周子學告知,此前對此一無所知。言下之意則是,這項人事變動並未提前與其進行充分溝通。梁孟松覺得 「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上述事件也傳導到了資本市場,16日早間,中芯國際A股開盤大跌,截至收盤,股價跌幅達5.53%,報收55.20元。中芯國際港股下跌4.94%,報20.2港元。
  • 【進度】中芯國際:14nm及以下節點,已有10多個國內外客戶流片項目
    6.西安人工智慧專項政策出爐,2022年相關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1.中芯國際:14nm及以下節點,已有10多個國內外客戶流片項目資本支出計劃回調集微網消息,11月12日,中芯國際在第三季度電話財報會議上指出,公司2020年收入目標從原來的中至高10位數增長,上修為年增長24%~26%;資本開支從67億美元下修至59億美元。
  • 中芯國際28nm流片 將為聯芯量產4G晶片
    【PConline 資訊】中芯國際(SMIC)目前宣布自主28nm HKMG成功流片,將為聯芯科技的4G晶片代工。中芯目前已經可以採用28nm LP(PolySiON)工藝為高通驍龍410代工,而中芯28nm HKMG工藝的流片似乎也能把臺積電手中的28nm處理器生產訂單搶一點過來。
  • 中芯國際28nm HKMG工藝成功流片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SMIC)2月16日宣布,28nm HKMG(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工藝已經成功流片。
  • 追趕中芯國際,華力微28nm流片成功了
    除了中芯國際之外,估計大家想不出第二家大陸晶圓廠的名字了。同樣有政府背景的華力微電子(以下簡稱華力微),是為數不多擁有最先進的12英寸產線的本土晶圓廠,不過華力微卻比中芯國際低調了不少。昨日,華力微電子官方宣布,與聯發科技合作的首顆28納米通信晶片流片成功,成為大陸第二家擁有28nm工藝實力的晶圓廠。值得注意的是,華力微和聯發科是去年12月才宣布合作研發28nm工藝的,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28nm晶片的流片,超出了業界的預期。
  • 14nm超十家客戶流片、年底批量出貨,中芯國際邁向歷史新階段
    集微網記者從中芯國際財報會上獲悉,公司14nm工藝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首批客戶包括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14nm工藝流片,年底將有小批量出貨,屆時將會貢獻一定比例營收,而大規模出貨預計會在2021年。
  • 中芯國際7nm製程工藝取得突破 首款晶片成功流片!
    【手機中國新聞】據《珠海特區報》報導,日前,IP和定製晶片企業芯動科技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在7nm製程工藝上取得突破。
  • 龍芯3A4000即將流片,會用上中芯國際14nm工藝嗎?
    龍芯3A3000的主頻為1.5Ghz,SPEC2006通用CPU性能檢測軟體的每Ghz性能指標約為7左右,如果一切能按預期順利進行,龍芯3A4000的性能能達到SPEC2006的測試指標為20的性能要求。
  • 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到底是屬於臺灣省控制,還是大陸控制?
    中芯國際到底屬於臺灣省控制還是大陸?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只要我們了解了中芯國際的股權結構,就基本上知道中芯國際的最終歸屬。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中芯國際是一家股份制企業,股權結構比較複雜,但最大的兩大股東都是中國企業,它們分別是:大唐電信、鑫芯香港。截至2019年底,第一大股東大唐香港(大唐電信100%持股),在中芯國際的持股權比例達到17%左右;第二大股東鑫芯香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100%持股),持股比例也高達15.76%。可見,中國大陸對中芯國際有絕對的話語權。
  • 小米投資燦芯半導體有限公司,後者第一大股東為中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小米投資燦芯半導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