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許雯)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今日開幕。來自醫藥衛生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同仁堂教育學院原院長雍莉的提案聚焦失智老人照護難題。她建議,建立失智老人照護社會支持服務體系,減少對失智老人的社會歧視,並呼籲關註失智老人照護者的心理健康。
雍莉委員介紹,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全球每年有770萬新增病例,也就意味著每4秒鐘就有一人患病。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349.1萬人,佔戶籍人口總數的25.4%。其中,失能老年人16萬,佔比4.78%;失智老年人口10萬,佔比約3%。
她認為,目前存在的具體問題主要表現在:臨床能力方面,相關專業的醫療資源均集中在三甲醫院,基層服務設施數量少、覆蓋率低;護理能力方面,缺乏失智症方面的專業護理機構,專業護理人員以及家庭護理培訓;社會支援方面,公共健康教育欠缺,人們普遍對失智症缺乏認知等。
對此,她建議,建立社會支持服務體系。制定失智老人居家照護社會支持體系整體發展規劃和分步推進計劃,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組織參與,失智老人居家照護社會支持服務體系。
同時,制定照護服務規範以社區為單位,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定期對社區內60歲以上的老年人開展隨訪篩查,對診斷為失智症的重點人群進行風險評估分類,建立失智老人健康管理檔案,制定有針對性的照護方案。建立隨訪機制,實現對失智老人的連續管理,及時預估老人可能存在的風險,提示需要預防性的保護,通過暢通的轉診渠道,為失智老人提供整體性、持續性的醫療服務。
在她看來,失智老人照護者的心理健康也值得關注。她建議,對照護者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服務,通過在線培訓、書面宣教資料、社區講座、專業人員入戶指導、短期培訓班、電話諮詢、照護者聯誼會、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線上、線下多種途徑和方式,為失智老人照護者提供技能指導、心理諮詢、技術支持服務,提高照護質量,減輕照護者因長期照護導致的心理問題。
她同時建議,加強公眾宣傳教育,提高社會針對失智老人的關注度。通過失智症相關知識普及,給予失智老人充分的社會尊重,減少社會對失智老人的歧視,使其在享受照護的同時, 更好地提升其生活和生命質量。
新京報記者 許雯
編輯 白爽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