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7月,由中科院南海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順利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長棘海星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主要捕食者。成年長棘海星的身體直徑可以達到35釐米,最大的記錄個體甚至能超過75釐米。
在健康的珊瑚生態系統中,長棘海星和其他海洋生物之間保持一種平衡,「肩負」著清理「老弱病殘」珊瑚的職責,能夠維持珊瑚礁的健康生長。但過多的長棘海星對珊瑚礁具有致命的殺傷力。在長棘海星爆發情況中,長棘海星通常會爬到珊瑚上,啃食表面的珊瑚蟲。被啃食的珊瑚往往會因失去珊瑚蟲而死亡,甚至是直接死亡,只留下一片「白骨」——白化的珊瑚。如同肆虐於草原和農田的蝗災一樣,在全球範圍內長棘海星會出現不規律的種群暴發,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長棘海星爆發生態災害是世界上公認的造成珊瑚礁大面積死亡白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國際上一直在尋求遏制長棘海星周期性爆發的辦法,但至今尚未找到可行的有效解決方案。
2020年度中沙綜合科考任務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了任務實施,其中,生物化學組開展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以及西沙北礁水域的氣象、海洋環境要素、珊瑚礁生物生態等任務的調查取樣;自然地理組完成了中沙大環礁及潟湖中82個淺點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和4個站位的浪潮流測量工作;同時還開展了神狐暗沙海域50m以淺海域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地質鑽探組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踏勘和珊瑚礁鑽探,獲取了5個站位、13個鑽孔的巖芯樣品。上述工作,進一步豐富了項目的樣品、數據,為清晰認知中沙群島的生態環境、生物資源,精細繪製中沙群島海域的地形地貌,準確掌握中沙島礁的地層特徵信息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本次航次共有中科院南海所、海洋所,自然資源部南海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暨南大學,中國水產研究院南海水產所等單位的38名科考隊員參加,歷時53天。「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 項目已於2019年組織了2個航次,開展對中沙大環礁、黃巖島周邊海域的綜合科學考察,至此,本項目已累計完成5個航次調查任務。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龍錕 通訊員 徐曉璐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龍錕 通訊員 徐曉璐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