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2021-01-16 大洋網

2020年6-7月,由中科院南海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順利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長棘海星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主要捕食者。成年長棘海星的身體直徑可以達到35釐米,最大的記錄個體甚至能超過75釐米。

在健康的珊瑚生態系統中,長棘海星和其他海洋生物之間保持一種平衡,「肩負」著清理「老弱病殘」珊瑚的職責,能夠維持珊瑚礁的健康生長。但過多的長棘海星對珊瑚礁具有致命的殺傷力。在長棘海星爆發情況中,長棘海星通常會爬到珊瑚上,啃食表面的珊瑚蟲。被啃食的珊瑚往往會因失去珊瑚蟲而死亡,甚至是直接死亡,只留下一片「白骨」——白化的珊瑚。如同肆虐於草原和農田的蝗災一樣,在全球範圍內長棘海星會出現不規律的種群暴發,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長棘海星爆發生態災害是世界上公認的造成珊瑚礁大面積死亡白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國際上一直在尋求遏制長棘海星周期性爆發的辦法,但至今尚未找到可行的有效解決方案。

2020年度中沙綜合科考任務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了任務實施,其中,生物化學組開展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以及西沙北礁水域的氣象、海洋環境要素、珊瑚礁生物生態等任務的調查取樣;自然地理組完成了中沙大環礁及潟湖中82個淺點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和4個站位的浪潮流測量工作;同時還開展了神狐暗沙海域50m以淺海域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地質鑽探組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踏勘和珊瑚礁鑽探,獲取了5個站位、13個鑽孔的巖芯樣品。上述工作,進一步豐富了項目的樣品、數據,為清晰認知中沙群島的生態環境、生物資源,精細繪製中沙群島海域的地形地貌,準確掌握中沙島礁的地層特徵信息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本次航次共有中科院南海所、海洋所,自然資源部南海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暨南大學,中國水產研究院南海水產所等單位的38名科考隊員參加,歷時53天。「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 項目已於2019年組織了2個航次,開展對中沙大環礁、黃巖島周邊海域的綜合科學考察,至此,本項目已累計完成5個航次調查任務。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龍錕  通訊員 徐曉璐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龍錕 通訊員 徐曉璐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王典

相關焦點

  • 科考證實: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記者今天(5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2020年6-7月,由該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在全體科考隊員與船員的通力協作下,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通過此次項目,科考隊員們首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發現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了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
  • 科考證實近三年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圖」
    這是科考人員在水下拍攝的珊瑚和長棘海星(6月27日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南海所提供)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
  • 修復海洋生態 80多名漁民赴西沙群島捕撈長棘海星
    他說,在健康的珊瑚生態系統中,長棘海星和其他海洋生物之間保持一種平衡,「肩負」著清理「老弱病殘」珊瑚的職責,能夠維持珊瑚礁的健康生長。  但自2018年以來,西沙群島部分島礁出現長棘海星爆發情況,長棘海星通常會爬到珊瑚上,啃食表面的珊瑚蟲。
  • 「剿滅」長棘海星 修復海洋生態
    清理人員在海底用夾子和網兜捕撈長棘海星。清理人員在船上晾曬捕撈到的長棘海星。長棘海星。正在啃食珊瑚的長棘海星。西沙海域被長棘海星啃食至白化的珊瑚。8月盛夏,天空湛藍,陽光筆直射向澄澈的海面,水溫超過30℃。
  • 瓊海漁民赴西沙捕撈長棘海星啟航 開創我國應對海洋生態災害生動範例
    6月4日上午,我市在潭門新港碼頭舉行瓊海漁民赴西沙捕撈長棘海星啟航儀式,標誌著今年瓊海漁民赴西沙捕撈長棘海星行動拉開序幕
  • 剿滅長棘海星修復海洋生態
    他說,在健康的珊瑚生態系統中,長棘海星和其他海洋生物之間保持一種平衡,「肩負」著清理「老弱病殘」珊瑚的職責,能夠維持珊瑚礁的健康生長。  但自2018年以來,西沙群島部分島礁出現長棘海星爆發情況,長棘海星通常會爬到珊瑚上,啃食表面的珊瑚蟲。
  • 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
    原標題: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  新華網雪梨11月7日電(記者趙小娜)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發現,位於該國東海岸的世界自然遺產大堡礁正面臨嚴重的生態威脅,有「珊瑚殺手」之稱的棘冠海星正在大堡礁泛濫生長,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棘冠海星繁殖力極強,它們以珊瑚蟲為食,只留下白色的珊瑚骨骼,造成珊瑚白化死亡。
  • 「魔鬼海星」不能吃,我們該如何對付這群「珊瑚殺手」?
    短暫休息過後,他再次背上氣瓶,拿起網兜和長把夾子,潛入水中。李元超是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他所在團隊的任務之一是海洋環境監測和生態保護及修復。他此行來到南海西沙群島巡遊,目的之一是捕撈長棘海星。長棘海星,又名刺冠海星,人稱「珊瑚殺手」,喜食珊瑚蟲,能夠造成活珊瑚大量死亡。
  • 珊瑚「殺手」棘冠海星「重出江湖」
    大量珊瑚「殺手」棘冠海星在澳大利亞大堡礁「重出江湖」,正在蠶食這一綿延數千公裡的珊瑚礁群。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電臺5日報導,研究人員去年發現,在大堡礁南端的斯溫群礁,棘冠海星數量飆升,「密度非常高」。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休·斯韋特曼說,這一現象「勢必導致大量珊瑚消失」。
  • 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新聞—科學網
    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發現,位於該國東海岸的世界自然遺產大堡礁正面臨嚴重的生態威脅,有「珊瑚殺手」之稱的棘冠海星正在大堡礁泛濫生長,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 棘冠海星:海中毒魔鬼,貪吃的珊瑚殺手
    簡單來說,棘冠海星的胃袋就像其它動物的舌頭,可以噴出體外,用來捕獲獵物。生命力強大的珊瑚殺手棘冠海星曆經浮遊生物-初齡幼體-二齡幼體-三齡幼體-沉入海底-終齡幼體等生長過程,最後長到成體,它們最喜歡吃珊瑚,又被稱作「珊瑚殺手」。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長棘海星威脅印尼珊瑚礁
    但是據英國《泰晤士報》17日報導,大量的長棘海星正在捕食印度尼西亞海域珊瑚礁,使得全球這一種類最豐富的珊瑚礁群受到生存威脅。專家擔心,如此下去,海洋生態平衡將遭破壞。  嚴重破壞  珊瑚礁中的珊瑚由許多微小的珊瑚蟲聚合形成。長棘海星在捕食珊瑚蟲時,藉助分布在腕下的半透明小足,把自己吸附在珊瑚礁表面。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棘冠海星殺手:無人潛水器RangerBot將守衛大堡礁
    據外媒報導,大堡礁正處於嚴重的危險之中,不過現在看起來一款「殺人」無人設備可能會成為助其恢復健康的關鍵。珊瑚礁面臨的問題仍在不斷加劇:伴隨著不斷失控的氣候變化、不善的治理、規模不斷加大的工業化、過度的捕撈以及汙染徑流等因素,珊瑚白化現象變得更加頻繁。
  • 大堡礁的珊瑚發生大規模的白化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二、棘冠海星魔鬼殺手澳洲大堡礁遭遇的危機,除了因水質惡化導致白化外,更面臨另一絕命威脅即是「棘冠海星」的啃食。這種惡名昭彰的海星,常大剌剌趴在大片珊瑚上盡情啃食。過去五十年間,澳洲出現三次棘冠海星「大發生」(每隔幾年出現大量族群),對珊瑚造成莫大的傷害。
  • 棘冠海星吃珊瑚威脅澳洲大堡礁,專家建議用食醋殺死海星!
    有個每個家庭都有的東西,可以殺死破壞珊瑚的海星,拯救美麗的大堡礁,這個東西就是你我都吃過的「醋」。美麗的大堡礁位在澳洲的東岸,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吃光珊瑚的海星據外媒報導,全身長滿刺的棘冠海星(crown-of-thorns starfish)主要食物是珊瑚,他住在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是海洋生態系統重要的一部份。
  • 【第2編輯室】「珊瑚殺手」棘冠海星沒有天敵?機器人來了!
    渾身毒刺,長得像地獄來客的棘冠海星是珊瑚的噩夢。它們對珊瑚的破壞可能超越人類活動的影響,棘冠海星會把珊瑚表面的珊瑚蟲吃掉,留下白色的珊瑚骨骼。 珊瑚上的棘冠海星 而且,棘冠海星食量非常大,據報導,平均一隻棘冠海星一天要吃掉約二平方公尺的珊瑚。最可怕的是,有些年份,棘冠海星的數量會大幅暴增,給珊瑚造成滅頂之災。
  • 科學家開發可攜式測試工具 可快速檢測珊瑚「殺手」棘冠海星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除了面臨日益嚴重的白化挑戰,世界上許多珊瑚礁目前正在被棘冠海星吃掉。然而,科學家最近開發出一種簡單的新型可攜式測試工具,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地檢測到它們的存在。現在,在生物化學家Jason Doyle的領導下,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可現場部署的試劑盒,用於檢測海水樣本中來自棘冠海星的eDNA。該試劑盒採用了目前家庭妊娠檢測中使用的廉價側流檢測技術,其特點是,如果存在目標DNA,則在其上會出現一條有色帶。該試劑盒非常敏感,對小至0.1皮克的eDNA物質有反應。
  • 科學家稱長棘海星對印尼珊瑚礁構成威脅
    科學家稱長棘海星對印尼珊瑚礁構成威脅 2008年01月17日 00: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香港一月十六日電 新加坡消息﹕科學家十五日警告,靠捕食珊瑚生存的長棘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