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丨中國十大喝茶禮儀

2020-12-03 大道知行知行堂

中國人好以茶會客,看似簡單的一杯茶其中暗含了許多學問,除了泡茶講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講究。在我國數千年的茶文化當中,誕生了相當多的茶禮儀,而茶禮儀作為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知道,會鬧出很多笑話,懂得這些禮儀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1.茶三酒四禿桃二

在茶盤上放三個杯,是由俗語「茶三酒四禿桃二」而來,總認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須四人為伍,便於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風景遊玩就以二人為宜,二人便於統一意見,滿足遊興。

2.頭衝腳惜(音同),二衝茶葉

主人衝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裡面有雜質不宜飲用,因此有「頭衝腳惜(音同),二衝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衝茶就是欺侮人家。(新鮮綠茶、黃茶等可不倒掉)

3.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的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給客人造成難堪。

4.先客後主,司爐最末

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來賓然後自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掌管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衝茶者)才可以飲用,否則就是對客人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5.先尊后卑,先老後少

主人: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

客人: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

喝茶者是長輩的,用食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

喝茶者是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6.喝茶皺眉,表示棄嫌

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的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的茶不好,不合口味。

7.強賓壓主,響杯檫盤

客人喝茶提杯時不能任意把杯子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杯要輕手,不能讓杯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8.新客換茶

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衝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9.無茶色

主人泡茶時,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無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無色還在衝,是對客人冷淡,不盡地主之誼。二是由於上一點引申對人不恭,辦事不認真,效果不顯著,欲有「某人無茶色」。

10.暗下逐客令

主人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有時因自己工作關係飲茶時間長會耽誤工作,或是與客人話不投機,客人夜訪影響睡眠,主人故意不換茶葉,客人就要察覺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應抽身告辭,否則會惹主人沒趣。

◎本文轉載自「神州茶韻訂閱號」,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學習以下8種茶几禮儀,幫助你避免喝茶時的尷尬
    除了我們自己的茶,有時我們和朋友一起喝茶,除了泡茶,你知道倒茶、品茶、加茶的禮儀嗎?讓我們學習茶几禮儀,以避免在賓客尷尬!尊老愛幼主持人:送茶給客人前後,說「請喝茶」,對方回復「莫客氣」,「謝謝」!如果是人多的場合,杯子不方便拿回,可以放在每個人面前。在第一次茶中,要尊老愛幼,第二次可以按順序倒。
  • 禮儀培訓師必須對英式下午茶有常識
    沒有哪個國家像英國人那樣喜歡喝紅茶,他有300多年的歷史,所以他有一定的茶文化和禮儀。英國人對茶的熱愛,使之成為英倫的重要文化標誌,也使曾經是貴族奢侈品的茶文化風靡全球。在中國,英式茶逐漸成為人們享用午後時光的一大選擇,作為一名合格的禮儀培訓師,你真的了解茶嗎?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作者:蔣敏,青年茶文化學者,茶文化碩士,中國茶葉學會會員。中國茶文化縱觀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儘管茶文化在中晚唐時期已經漸趨成熟,其後出現了各類茶書與茶文(如序跋、論說、筆者吸取以往各家所論,將茶文化的概念和內涵概括為以下幾個部分:(1)茶文化的基礎部分,即指承載茶文化顯象表徵或脈絡的器物、建築和遺址以及與茶文化相關的文獻史料等。(2)茶文化的主體部分,即指在各類茶事項中所形成的行為模式、文化形態和文明成果如茶藝、茶俗、茶禮儀、茶文學、茶藝術、技藝、工藝等。
  • 2019年中國茶業最受消費者認可的十大品牌出爐:這些茶葉品牌最受...
    中商情報網訊: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茶葉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飲茶不但是傳統飲食文化,同時,由於茶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與抗氧化營養素,對於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養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兩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
  • 竹葉青:中國茶文化——從一杯竹葉青開始
    一片小小的神奇樹葉,從藥用、飲品到文化儀式的承載和象徵,歷史千年的蛻變,在一杯茶湯裡,折射出中國的歷史文明。從神農時代,在《神農百草》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就是指今天的"茶",那時候的茶,是作為藥材來使用。到當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升級和生活的習慣,高品質品牌茶被市場需求。
  • 喝酒有規矩,喝茶有茶道,喝咖啡有什麼?禮儀!
    文/咖啡小芝士喝酒有規矩,喝茶有茶道,喝咖啡有什麼?禮儀!曾經有個地鐵工程的朋友跟我說過,一個混得開的人不僅能吃得開五星級餐廳酒店,還能逛得了街頭夜市;不僅能講得出各國名菜名酒且頭頭是道,還能坐得住街邊,擼著串子喝著啤酒,這也算是一種格局。
  • 品茗杯,決定了你喝茶的心境
    剛開始喝茶的人,第一口就會感到苦澀,但如果能靜下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茶的香味慢慢掩蓋了苦澀的味道,深入我們的內臟,滲入我們的內心,茶需要耐心品嘗,生活也需要我們慢慢品嘗,才能體會到酸甜苦辣的滋味。
  • 喝茶會不會傷腎傷胃?原來喝茶還有這一番講究!
    茶文化從古代延續至今已經有千年歷史了,從武王伐紂時期,茶葉就被用作貢品進獻,漢代時茶已經成為佛教的特殊滋補品,而在魏晉南北朝,喝茶的風氣逐漸形成,唐朝茶葉行業更是蓬勃發展,直至如今,喝茶仍然是很多人的生活習慣之一。喝茶雖養生,但不正確的泡茶喝茶習慣會傷胃傷腎,喝茶的講究可不少。
  • 長期喝茶會骨質疏鬆,醫生:別被騙了,喝茶還能預防腎結石!
    茶葉是源自中國的古老飲品,也是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飲料之一。喝茶的好處很多,提神解渴是最基本的。#百裡挑一#常喝茶,還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可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有證據顯示,喝茶更有利於減緩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還具有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某些癌症和腎結石的功效。
  • 中國茶文化之歌曲賞析——《英德紅茶》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流傳著許多關於茶文化的故事。官楚堯作為《英德紅茶》的創作者,不僅唱火了中國的茶葉,還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到關於廣東英德紅茶之鄉的茶葉故事。「嶺南古邑是我家,粵北明珠產紅茶,物寶天華,人傑地靈,種出一片山水畫,英州靈雨出名茶……」《英德紅茶》這首歌的唱出了創作者對自己家鄉種茶產茶的情懷,更有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 是中國餐桌傳統禮儀,還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遺毒
    你,周邊應該也有很講究傳統禮儀的人吧。畢竟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嘛。昨天看了一會德雲社的綜藝節目——《德雲鬥笑社》,因為徒弟秦霄賢給師父郭德綱倒茶,茶壺嘴對著郭德綱,就被郭德綱批評不懂規矩,在網上引發爭論。
  • 喝咖啡好還是喝茶好?
    01茶歷史悠久,茶文化燦爛 我國有極長的飲茶記錄,因為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而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時代,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明百姓,皆是愛茶之人。明清的飲茶方式與近代相似,提倡清飲。
  • 愛喝茶的人有福了,湖南最好的茶等你來挑
    湖南人愛吃辣椒,也愛喝茶。很多人或獨愛雲南普洱,或杭州綠茶,或福建大紅袍,可卻不知道湖南也是茶葉大省,也出好茶。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把茶葉作為全省強農行動、鄉村振興的十大產業、七大千億產業給予重點扶持。
  • 茶知識:四川人愛喝茶這6大錯誤的喝茶方式會喝掉你的腎!
    以上都是喝茶,但不是品茶,真正的品茶還是少數。但是很多大眾喝茶怎么喝才對?每個季節,每個年齡段,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每個人的喜好等都不一樣!今天心靈茗茶給大家普及一下,喝茶的六大誤區!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喝茶的六大誤區一:一份茶葉泡一整天茶葉不能長時間浸泡。
  • 中國十大名茶,安徽牛逼!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早在古代,我國的文人雅士就喜歡品茶賦詩,給予了茶很高的文學地位。松花釀酒,春水煎茶;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中國,是茶的故鄉。那麼我國的十大名茶都有哪些呢?它們分別出自哪裡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考德上以茶養廉是明代喝茶講究的,為戒奢靡之風,你怎麼看?
    明代喝茶講究「水清、心靜、目明」,以茶戒掉官員的奢靡之風,故有「以茶養廉」一說,請談談你的理解。考生思考完畢,現在開始作答,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貫穿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以茶養廉與我國茶文化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中國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明代喝茶講究「水清、心靜、目明」,清、靜、明正是為政清廉的具體要求,只有為政清廉才能兩袖清風坦坦蕩蕩、只有為政清廉才能寧靜以致遠、只有為政清廉才能「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以茶養廉確實是值得提倡的。
  • 茶浪嘿茶飲 如何讓年輕人愛上喝茶
    在年輕人的印象中,老一輩的人會比較喜歡喝茶。然而,隨著各大新式茶飲的出現,年輕人也加入喝茶的行列中。其中,保留茶香的茶浪嘿茶飲成為大眾的休閒首選。以獨特工藝和創新調比研發出一杯又一杯的茶飲,席捲茶飲界中大小品牌,躋身行業前沿。想必很多人對中國的茶葉,知道的無非是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但,流傳多年的茶文化,又怎麼可能只有這幾種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