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聯文化歷史悠久,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如今的對聯已經走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成為我們非常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比如每到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貼上春聯,給老人祝壽也會寫上幾副壽聯。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對聯文化為何會如此的流行?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對聯來源於生活,而又能高於生活,相比那些曲高和寡的國學經典,對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對對聯文化情有獨鍾,他們有的用對聯選拔人才,有的以對聯來結交朋友,有的用對聯暗諷貪官汙吏,有的純粹是為了陶冶情操。唐代的李白就很喜歡吟詩答對,曾經路過青林口小鎮,還寫了一副上聯「青林口,白鐵匠,生紅爐,燒黑炭,坐南朝北打東西」。
這副上聯一出,就連自己都對不出下聯,於是只好借著酒勁找尋靈感,哪知道李白越喝越多,最後竟然酩酊大醉。第二天他似乎是忘記了昨夜對聯之事,捲起鋪蓋離開了小鎮,這副上聯成了一個殘對。千百年來有多少大才子躍躍欲試,最後都對不出完美的下聯,可以說是千古絕對了。
宋朝的蘇軾對對聯文化更是運用的爐火純青,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流傳很多蘇軾對聯的趣事。蘇軾有一位好友,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名字叫佛印。佛印自幼就學習儒家的經典,而且三歲就能背誦論語和諸子百家,到了五歲的時候曾寫詩千餘首,從小就被稱為神童。
宋神宗欽仰他的風骨,賜給佛印一個法號,名曰「佛印禪師」。蘇東坡也很喜歡佛法,就經常與佛印一起談經論道,品詩論茶,兩人之間無話不談,而且互相調侃,成為了一對「歡喜冤家」。
一日,蘇軾與佛印共同出遊,路上看到幾個木匠在那裡忙來忙去,蘇軾好奇心起,就上前一看究竟,走近了發現那幾個木匠正在雕刻一隻小狗。不一會兒功夫,那隻木頭小狗已經做好,蘇軾拿在手裡左右觀看,忽然靈機一動,就對佛印言道:「我忽然想到一個上聯,不知你能否對出下聯來呢?」蘇軾不等佛印回答,便說出了上聯「四口圍犬終成器,口多犬少」。
這副上聯仔細一看,其實是個拆字聯,首先「器」這個字有四個「口」,中間是一個「犬」字,所以說四口圍犬,而且是口多犬少。可以說拆字聯在對聯中算是很難的一種題材,如果心中沒一點「墨水」,詞彙量不多,是很難應對自如的。
佛印這時候也犯了難,恰巧此時有兩個人抬著一根木條向這邊走來,佛印略一沉吟,就想到了下聯,於是他開口答道:「二人抬木邁步來,人短木長」。這副下聯也是個拆字聯,重點是這個「來」字。古代的來寫作「來」,兩邊各是一個「人」字,中間是一個「木」字,所以是兩人抬木,中間那個「木」是長的,兩邊的「人」是短的,所以又說「人短木長」。
這副下聯一出,可謂是神來之筆,現場的幾個木匠拍案叫絕,紛紛叫好,就連蘇軾也大笑著鼓起掌來。以拆字聯對拆字聯,而且毫無違和感,又是即興應對,依然對得如此出神入化,實在是讓人嘆服。這副對聯也被後人記錄了下聯,堪稱一副妙對!
想要學好對聯,我們不妨多讀上幾本對聯好書,日積月累,相信我們也會成為對聯中的高手!
今日話題:上聯是「四口圍犬終成器,口多犬少」,你能對出合適的下聯來嗎?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我們一起學習分享。
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