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尾部裝有雷達告警裝置(RWR)與飛彈光學預警裝置(飛彈逼近告警系統MAWS)用來探測敵機雷達信號、飛彈尾焰紫外信號,傳輸到座艙告警系統,刺耳的「滴滴滴」,同時語言提醒「被鎖定,飛彈來襲」,警告燈不停顯出閃耀的紅光,提醒飛行員做好最後的「逃命」工作。
雷達與光學告警裝置遍布殲-11戰機的全身
先有矛後有盾。先有機載雷達,再有雷達告警裝置;先有飛彈,後有飛彈預警裝置。最早的機載雷達系統出現在二戰的美國P系列戰機上,稱之為「雷達機炮瞄準具」,當時可是獨家擁有的「黑科技」,美機在墜落前,飛行員必須手動拆下雷達機炮瞄準具,扔下地面或海裡,才能跳傘,絕不能讓日軍得到。雷達機炮瞄準具讓能夠在十幾公裡遠,掃描到敵機,並以雷達信號作為測距瞄準輔助,在1500米距離內對敵機進行射擊。雷達機炮瞄準具最大的功效就是提前發現敵機,輔助測距瞄準射擊,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比其他國家的光學瞄準系統先進很多。
戰後,蘇聯對美國的雷達機炮瞄準具產生了濃厚興趣,直到1950年半島戰爭,仍然沒有得到一手資料和樣品。1951年10月的一天,蘇聯終於從一架迫降在半島海岸沙灘上的F-86戰機上得到了它。為確保迫降飛機不被美軍炸毀,蘇聯付出了損失7架米格-15的代價,志願軍半夜出動了500人才把這架飛機從海灘拉了來回。蘇聯工程師第一次接觸到了實物雷達瞄準具,馬刺科維奇中尉拆解把玩後,對雷達機炮瞄準具設計大為讚賞,隨即研發了第一款雷達告警接收機,並裝在了米格-15的尾部,俗稱為「護尾器」。護尾器能夠在7至8公裡遠的距離上,探測到F-86的雷達機炮瞄準頻率信號,提醒飛行員後面有敵機尾隨,讓米格-15屁股後面長了眼睛,大大提高了米格-15戰機的戰場生存能力。
殲-10A尾部的光學預警裝置(非常像眼睛)
蘇聯在研發告警裝置的同時,也仿製了雷達機炮瞄準具。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機載雷達從簡單的測距、航炮瞄準功能雷達,發展到了搜索火控一體化雷達,目前最先進的就是有源相控陣雷達了。雷達功能無非就以下兩個,搜索與鎖定攻擊,搜索相當於在黑夜用手電筒掃過一片區域尋找目標,鎖定攻擊好比在黑夜用手電筒定向照射,使目標始終暴露在亮光下,然後扔一塊板磚。現代雷達告警裝置能夠區分搜索與鎖定,以及不同型號雷達的信號,從而給飛行員提供更準確的威脅信息。
飛彈預警又分為雷達預警與紫外信號預警,中遠距離空空飛彈自帶雷達,同樣能被告警裝置探測到。紫外信號預警裝置能夠探測到飛彈尾焰中特有的紫外信號,此時離飛彈到達的時間只有短短幾秒鐘,必須立即釋放幹擾彈進行最後防禦。事實上,一旦告警裝置接收到被鎖定信號時,已經處於極端被動的狀態,如果在不可逃逸區,也就是空空飛彈推進火箭發動機工作距離內,戰機很難逃脫被擊落的命運。
不過,如果敵方雷達還處於搜索階段,雷達預警裝置還是能夠發揮較大作用。但是隨著數據鏈的使用,現代戰機基本不會開機搜索目標,而是根據預警機提供的空情信息,直接定向火控鎖定攻擊,矛與盾的較量一刻都沒有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