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是創業過程中一直要做的事情
這種學習,不是照搬經驗,
而是獲取知識轉化為應用的能力,
是舉一反三,是創新和突破,
是避免少走彎路的捷徑。
今天的主人公謝海兵是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人,2003年大學剛畢業的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阿拉善盟公路工程局工作,可就在2014年老家來的一個電話打斷了他平靜的生活。
這通電話正是謝海兵父親打來的,父親告訴他母親突然患了哮喘,自己的腰間盤突出也比以前更嚴重了,平日裡連正常走路都很艱難。
由於父親在村裡還養了30幾峰駱駝,平時家裡的生活來源靠的就是這些路駝,父親這一病倒,駱駝也沒辦法再養下去,這讓本來生活就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更多的負擔。
得知父母的情況後,謝海兵和妻子提出了要回老家幫父親養駱駝的想法,突然放棄穩定的工作要回家養駱駝,本以為妻子會反對,可妻子卻覺得照顧父母更重要,這句話更加堅定了謝海兵回家的決心。
嗅到商機 開始創業
2014年3月,得到妻子支持的謝海兵辭去了自己的工作,回到村裡幫父親養駱駝,可養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謝海兵就發現了一個問題。
在謝海兵的老家,很多養駱駝的牧民都靠賣駱駝肉賺錢,而且賣的駱駝必須是養了5年以上的成年駱駝,在當時,一峰成年駱駝在市場上頂多賣個1萬塊錢,除去養殖成本,一年頂多賺個1千多塊錢。
就在謝海兵為收入發愁的時候,他無意間看到了一條新聞,新聞中提到目前阿拉善地區的駝奶市場行情很好,一公斤最高可以賣到六七十元,可作為傳統的駱駝養殖區,阿拉善地區的駝奶產量卻一直很低,產量低導致了市場供應不足,當地政府為了發展本地區駝奶產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的政策來支持當地牧民產駝奶,正是這些信息,讓謝海兵嗅到一絲商機。
一峰母駱駝三年內可以產兩胎,每峰駱駝懷胎前後有長達14個月的時間是可以擠奶的,可即使是這麼長的產奶周期,在當地也沒有幾個人會想到靠產駝奶賺錢。
在當地牧民們擠奶都是人工擠,擠出的奶量很少,所以大家都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大家不願意幹的事情,謝海兵卻覺得是個機會。
謝海兵想既然駝奶市場行情這麼好,幹的人又少,如果自己能擠出奶又可以保證產量的話,肯定就會有很好的收益。可當他把這個想法跟父母說了之後,沒想到,父母覺得他是門外漢,根本做不成功。父母都不支持,可在謝海兵看來,產駝奶這件事自己是非做不可。
但要想幹好駝奶這個產業,謝海兵認為先得弄清楚這裡面的門道兒。
2015年6月謝海兵首先去了河北唐山,在當地,他弄清楚了中原地區規模化的養殖模式,學到了養殖模式後的謝海兵又輾轉到了新疆,在那裡他又花了3個月的時間掌握了機器擠奶的先進技術,通過學習,謝海兵不僅看到了駝奶背後巨大的效益,還讓他看到了家鄉和其他地區駝奶產業發展的巨大差距。
就這樣,經過了半年多的時間,謝海兵滿懷信心的回到了家鄉。學成歸來,接下來就要著手開始幹了,2016年2月,謝海兵通過銀行貸款、政府補貼和朋友的借款共籌集了160萬元,成立了駱駝養殖合作社。合作社嘛,肯定是要拉動周邊的牧民跟著他一起幹了。當時,謝海兵提出讓牧民把自己家的奶駝託管到他的合作社,謝海兵承諾每峰奶駝每年給牧民2000元,除了擠出的駝奶歸謝海兵外,吃草喝水管理全部都由謝海兵負責,而擠完奶的奶駝和小駱駝還會歸還給牧民。謝海兵本以為這個合作條件很優厚,大家都會爭著搶著跟他一起幹,可農戶們的反應卻意外冷淡。
碰了一鼻子灰的謝海兵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並不被大家認可,那不如索性就先自己幹。這之後,謝海兵通過剛籌集來的160萬元開始建基地、買駱駝和駝奶生產的設備。很快這籌集來的160萬元就被他花了個一乾二淨。
為了養好這麼多駱駝,謝海兵想到了之前在外面學到的圈養模式。於是他把買的這些駱駝全部集中在了自己的養殖基地。日子一長,他發現,養駱駝其實也挺簡單的。本以為照這麼下去產奶那就是指日可待的事兒,可現實卻給了他一個晴天霹靂。
剛乾上 就賠了30萬
2016年8月的一天,謝海兵像往常一樣給駱駝餵飼料,突然之間,他發現養殖基地內有三峰駱駝在拉肚子,本以為就是簡單的腸胃病,謝海兵沒多想就找了當地的獸醫給開了點治腸胃的藥。可吃完了藥,駱駝的病狀不光沒有好轉,反而其他的一些駱駝也開始拉肚子。
更可怕的是,在之後的幾天裡,有幾峰拉肚子的駱駝陸續開始死亡,情況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死了5峰駱駝。看著自己的事業剛起步就出現了這麼嚴重的情況,謝海兵的心裡特別不是滋味兒。
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謝海兵的養殖基地就死了20多峰駱駝,損失接近30萬元。這養駱駝還沒開始賺錢,就先賠了個30萬。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因地制宜來解決
為了快速查到病因,止住損失,他趕緊找了當地畜牧業專家對駱駝進行了解刨。
經過解刨發現,駱駝得的是一種叫腸毒血的疾病,在當地,牧民養駱駝從來就沒有得過這種病,可謝海兵一養,怎麼就開始出現這種病了呢?
為了弄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謝海兵趕緊找了父親求助。雖然一直不支持兒子幹這行,可眼下看到兒子遇到了困難,父親的心裡也是很焦急。
按照之前的經驗,父親建議謝海兵把之前圈養起來的駱駝全部放到外面去活動和覓食。為了增加駱駝活動和覓食的區域,2016年9月,謝海兵又花了20多萬元流轉了基地周邊26萬畝的草場。
擁有了這麼大的草場,駱駝總算是有了可以自由活動的地方,可把這這麼多峰駱駝放到這麼大面積的區域裡活動和覓食,該怎麼進行管理呢?
為此,謝海兵想到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不僅方便了駱駝的管理,對草場的生態平衡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行區域劃分後,謝海兵還在距離基地10公裡的地方設置一個飲水點,現在,謝海兵每天都會將駱駝先趕到飲水點來補水。喝完了水,還要放出去吃草。
吃草所花費的時間最長,每次都要等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謝海兵才會把駱駝趕回到養殖基地。謝海兵當年正是靠著這樣的方式,讓駱駝止住了病情,恢復了健康。
草場治癒了駱駝的疾病,駱駝也讓草場煥發了生機。這段波折經歷也讓謝海兵意識到盲目照搬別人的經驗不成,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來解決。
解決了養殖問題之後,謝海兵總該終於可以把重心放到駝奶上了吧?可這駝奶不僅沒給他帶來收入,還差點讓他栽了跟頭,這到底又是這麼回事呢?
困難需要解決 後退就是徹底失敗
2017年1月,謝海兵的奶駝可以產奶了,由於當地很多人還有愛喝新鮮駝奶的習慣,這第一次生產的20公斤駝奶,還沒經過推銷,就被周邊認識他的朋友先搶購一空。
在阿拉善地區,當時市場上駝奶散賣的話一公斤為60元左右, 產奶之後僅僅兩個月的時間謝海兵的駝奶就賣出去了7萬多元。
看到謝海兵賺了錢,之前不願意跟他合作的農戶們也都找上門來,這一次大家提出願意把自家的奶駝交到他的手裡,得知農戶們的提議,謝海兵沒有拒絕,同意將農戶們的奶駝全部託管過來,而且還開出了和以前一樣優厚的合作條件。
就這樣,隨著可以產奶的奶駝數量越來越多,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謝海兵每天的駝奶產量由原來的20公斤增加到了50公斤。產奶量高了本是件好事,可謝海兵發現駝奶賣著反而更費勁了。
隨著駝奶產量的提高,相應的人工成本也增加了,可現在駝奶賣不出去,拿什麼給員工發工資呢,照這樣下去,合作社就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意識到事情嚴重的謝海兵再也坐不住了。
為了尋找出路,那段時間謝海兵每天都要走訪10幾家賣場和超市,可過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卻只有四五家願意收購他的駝奶。這僅有的能賣出去的駝奶根本解決不了燃眉之急,就在謝海兵苦於怎麼打開銷路的時候,一個消息讓他看到希望。
2017年9月,阿拉善右旗將要舉辦第五屆中國駱駝產業發展大會,而此次大會要設置幾個場外觀摩會場,屆時將會吸引包括中國在內等26個國家的駱駝產業專家和觀眾到場參觀,由於之前有參加過往屆大會的經歷,謝海兵明白如果能把自己的駝奶推廣到這次大會上,那將是打開自己駝奶銷路的一次絕佳機會。
機會擺在眼前,謝海兵不想錯過。他向大會提出希望可以將自己的養殖基地設置成場外觀摩會場,可當時,要想設置觀摩會場,就要先按照大會的標準修繕基地。謝海兵算了一下,修繕養殖基地至少要花30萬。
之前借的錢和賠的錢還沒賺回本,這突然又面臨著要花30萬修繕基地,面對這麼棘手的問題,謝海兵曾經一度想過放棄。兒子有困難,當父親的怎麼也得幫一把。
這30多峰駱駝,謝海兵的父親養了10多年,眼下,為了給兒子湊錢,父親把養了10多年的30多峰駱駝全部賣了出去。
拿著父親賣駱駝這30多萬,謝海兵心裡不是個滋味兒,他必須得把駝奶產業發展起來。
2017年8月,修繕改建工作終於完成,令謝海兵欣慰的是,養殖基地獲得了大會的高度認可,同年9月,大會召開了,作為觀摩會場之一,謝海兵的養殖基地當時迎來了很多參觀者,通過此次大會,很多人買到了謝海兵駝奶,之前賣不出去的駝奶終於有了著落。
一個陌生人的電話 奶產量翻倍
大會的召開,讓謝海兵的駝奶有了名氣,更多的人開始購買他的駝奶,可這些客戶終究只能算零散購買,讓謝海兵心裡不踏實,上哪兒能找個穩定又購買量大的客戶呢?正在此時,他接到了一個陌生人的電話,電話那頭的人一上來就提出每天要固定收購至少100公斤駝奶。您瞧瞧,好事啊,想啥來啥,謝海兵可算是碰上大客戶了。而且這個人不單單是要收購駝奶,還告訴了謝海兵一個關於擠駝奶的秘密,通過這個秘密,謝海兵的奶駝每天的產奶量一下就翻了一倍,那麼這擠駝奶背後藏著一個什麼樣的秘密呢?
這個人叫冉啟偉,是當地一位駝奶收購商,正是通過2017年的世界駝業大會,他知道了謝海兵,當時的冉啟偉剛剛建成一個駝奶加工廠,正是需要大量駝奶的時候,於是冉啟偉就給謝海兵打了個電話。
當時謝海兵的奶駝每峰每天產奶只有2斤,所有奶駝加起來每天合計生產超不過50公斤,這樣的產量根本無法滿足冉啟偉提出的要求。
通過了解,冉啟偉發現謝海兵的奶駝每次擠奶只有一次,而且每次只擠一半,另一半要留給小駱駝吃。為了幫助這個以後有可能跟自己長期合作的夥伴,冉啟偉決定要把自己的經驗告訴謝海兵。
在得到冉啟偉的經驗後,謝海兵每峰奶駝每次擠奶由原來的2斤一下就提升到了4斤,產量翻了一倍後,謝海兵的奶駝每天產奶量也終於達到了100公斤。
銷售渠道穩定了,駝奶產量提高了,還學到了擠奶的新知識。和冉啟偉的合作看起來應該是個一舉三得的事情,可就在謝海兵算了一筆帳之後,他卻反而高興不起來了。冉啟偉經營的是駝奶加工廠,駝奶收購量雖然大,價格卻只有市場零售價的一半,裡外裡算下來利潤還降了。要提高利潤,謝海兵還是要從養殖上下手,一邊控制成本,一邊提高產出。這回,他還能出什麼招兒呢?
不斷探索學習 創業終將成功
為了提高自己的利潤,謝海兵認為還得從駝奶產量上想辦法,可這擠奶的方法都用完了,還有什麼辦法能增加產量呢?
通過打聽,謝海兵了解到有一些養奶牛的地方為了讓奶牛多產奶,會給奶牛吃一種東西,謝海兵想如果把這種東西給奶駝吃了,會不會也能提升奶駝的產奶量呢?這到底是又是個什麼東西呢?
原來,謝海兵手裡的這個秘密法寶就是胡麻油榨完剩下的油渣,2018年初,謝海兵從市場上大量收購胡麻油的油渣,果然,吃完油渣的奶駝每次產奶量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到2斤。
油渣的確增加了駝奶產量,但伴隨而來的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很多吃了油渣的奶駝體型變得越來越消瘦。
由於苜蓿草含有的粗蛋白質高,奶駝吃了它可以有效的增強體格,於是謝海兵又從市場上大量購買了苜蓿草來和油渣一起搭配著給奶駝吃。通過油渣和苜蓿草一起吃,既提高了產奶量,也保證了奶駝的健康。可是2018年初,市場上的苜蓿草價格卻突然猛升,往年1800元左右每噸的苜蓿草突然漲到了2400元每噸,價格比往年高出近600元。價格漲了,意味著謝海兵的草料成本也隨著增加了。
草料成本的提高就縮小了利潤空間,謝海兵想如果可以控制住草料的成本,就能保證的自己利潤,為此謝海兵又想到了一個辦法。在謝海兵老家,很多農民以前都以種植甜瓜為主,可近幾年甜瓜的經濟效益並不太好。
看到農戶們種地的經濟效益不穩定,謝海兵立即向農戶們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建議。農戶們種苜蓿草,謝海兵來收購,價格的話,取個平均值,這樣一來,謝海兵的成本下來了,農戶們收入也穩定。
種苜蓿草有個好處,只需要第一年種,之後每年都可以長,一年還可以收三茬,而且村民種苜蓿草,還節省了很多運輸的成本。
聽了謝海兵的提議,村裡的農民也覺得很划算,很多農民紛紛改種苜蓿草,2018年,村裡的苜蓿草長勢很好,謝海兵如期的按照之前和村民約定好的價格全部收購。通過種養結合的方式,謝海兵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還讓村裡的老百姓也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收益。
既節約了成本,又提升了奶量。截止2019年10月,謝海兵的養殖基地每天可以產駝奶150公斤,年銷售額200多萬元。
作者:小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