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三水河鮮
「三水河鮮」孕育著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華,食材優質、品種繁多,在民間有「食在廣州,鮮在三水」的美譽,三水河鮮成為一張撩動粵港澳味蕾的鮮活名片。
「春邊秋鯉夏三黎」,說的是不同時節應該吃不同的河鮮。下面這些三水名河鮮,你都認識嗎?
三水地處西江、北江、綏江三江匯流之處,江河交錯,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原生態自然環境,生長著許多奇珍味鮮的河鮮。被譽為優質粵菜、名噪南粵的龍脷、鱸魚、鱘龍、桂魚、邊魚、嘉魚是三水江河流域中的常見身影。
嘉魚主要分布在廣東西江水域,以三水所產為佳。其體型呈圓筒形,棕紅色,腹部黃白,嘴角兩對須(又稱為老鼠魚,吻皮肥厚,下唇鉤,上唇蓋下唇,魚體較小)。由於肌體中富含脂肪,肉質細嫩,味極鮮美,但產量極少。
嘉魚在明朝嘉靖年間曾是皇朝貢品,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說它「似鱒魚而肥美,眾魚莫及」,是滿清(滿漢全席)中「嘉官進爵」的主要原料。
肉質鮮美、肉滑骨脆、營養價值高!鱘魚又稱鱘龍,主要分布在廣東珠江三角洲、三水、肇慶及西江一帶,以三水河口產為好,與中華鱘同屬一種魚類。
魚眼小,鼻孔大,口大鰓孔大,體形如梭,頭較大,呈三角形,吻扁平微上翹,胸部扁平尾細小,身無鱗,只有五縱行菱形骨甲。因鱘魚的肉質細、少刺,富含膠質而肥腴,肌肉中含有17種胺基酸,是珍貴的烹飪原料和營養食療的輔助原料。
龍脷又稱為撻沙,肉幼滑、無骨絲、味極鮮美。產於廣東省珠江口一帶水域。以產於三水蘆苞鎮和南海獅子竇的金邊龍脷為佳。
魚身扁寬,頭尾尖,中間寬,兩眼位於頭部的左側,背色帶黃,底色稍白,魚鱗極細而粗糙,肉質堅實而細嫩,其體除正中脊骨和邊鰭有些細骨外,別無骨刺。味極鮮美嫰滑,是珠江著名的河鮮。
邊魚分為江邊魚和塘邊魚兩種,主要產於珠江三角洲、西江、北江、東江以及順德的甘竹灘、東莞、太平、清遠等地。江邊魚以三水河口、順德甘竹灘為好。邊魚頭細尾小,身企扁而闊,魚鱗色呈銀白而閃爍。
江邊魚肉幼滑而鮮甜,在春季尤以魚腩部最為肥滑,古代名醫李時珍謂其「腹肉有脂,味最腴美」(廣東民諺稱春季吃邊魚最肥美之美譽)。
和順魚又稱為白魚、拗頸魚,產於廣東西江、北江、東江等江河流域,尤以東莞、太平較多,和順魚以三水河口為好。和順魚的魚身、魚頭、魚嘴和魚尾較長,魚頸拗起(所以又有拗頸魚之俗稱)。
魚嘴尖而向天,上唇短而下唇長,魚鱗呈銀白色而薄,需骨絲多而硬,肉質細嫩,味鮮美而色潔白。
桂魚學名為鱖魚,魚肉鮮滑,肉厚嫩潔白,層次分明如蒜子,味鮮美,肥而不膩,因其魚皮色上長有大小斑點而被稱為桂花魚,是歷來較為名貴的魚類品種之一,桂魚體扁背厚、頭尖長、口大,色澤青黃,魚鱗細,腹部呈白色,背鰭帶有毒刺。桂林分布廣,品種較多,天然的產量較高,以三水河口、順德甘竹灘的為好。
鱸魚可分為鹹水鱸與淡水鱸兩種。淡水鱸又稱為白花鱸和桂花鱸,產於長江、西江、三水、肇慶、虎門、太平等地帶,以三水河口的白花鱸為好。白花鱸身色清白,其魚皮色上布滿黑花點,頭大,口大,魚鱗細,嘴肉有鋒利的牙齒,肉質厚實,爽滑,層次分明,骨絲小,味道鮮美。而鹹水鱸則因其肉質粗糙,口感「木獨」,鮮味較差。
魽魚在廣東主要產於三水、肇慶、清遠的西江、北江等地江河中,尤以位於三水河口出產為優。魽魚與鱸魚、嘉魚、桂魚並稱為珠江四大名貴河鮮,多黏液,肉厚爽滑,骨絲小,味濃鮮美,腹部脂肪豐富,質感肥美。
骨魚又稱為馬面骨,主要產於廣東的三水、肇慶以及清遠的江河流域中,尤以三水河口出產為優。魚身圓而較短,體上部橄欖青黑,魚腹部呈微黃色,有長鬚,無鱗而多黏液,肉厚嫩滑,腹部脂肪豐富,骨絲少而質感肥美,味美甘腴。
雖然外形與魽魚酷似,但肉質的爽滑及肉味鮮美濃不及魽魚。骨魚的天然產量也較高,現廣為人工(網箱)養殖較多。
海鯽魚又稱江鯽,產於廣東各地,品種繁多,是產量較高的魚類之一,尤以西江、北江出產的江鯽為優。海鯽魚通體銀灰色,腹部圓體側扁而高,頭口小,背隆起,魚鱗較大而有銀白色閃光。肉質較一般魚細潔幼嫩、肉厚、味鮮美而細骨多,有「魚之美者」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