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君
少君,著名美籍華人作家,海外新移民作家,也是最早在中文網絡上寫作的作家之一。曾以李遠、未名、馬奇、趙軍、程路、劍君等筆名活躍於海內外文壇。著有散文、雜文、小說、詩歌、紀實文學等多種體裁作品,出版了《鳳凰城閒話》《未名湖》《懷念母親》《人生自白》《大陸人》《奮鬥與平等》《閱讀成都》等多部著作。其小說被評為是一幅「清明上河圖」般的浮雕面影(陳瑞琳),其散文被稱之為"一幅長天綠水、花光百裡的風情畫卷"(黎陽)。
在近代人類發展過程中,幾乎每個世紀都有一個最重要的科技進步,產生一個工業的革命,從而推動社會發展和變革。如十八世紀末的蒸氣機的發明,推出了十九世紀的工業飛速發展。十九世紀末的汽車的發明,又帶來了二十世紀初的工業革命,二十世紀接近尾聲時,一個新興和巨大的高科技全方位的信息革命,已滲入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網際網路(INTERNET),二十一世紀的今天,AI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又帶動了科技革命。
目前全世界每天上電腦網路的人有幾十億人次,每天又以千萬人次地增長,其中以中文為媒介的網絡讀者就有數億人以上,電子網絡已成為當今世界最便捷最有效的傳播媒體之一。由此可見,它擁有任何一種平面媒體所無法比擬的龐大的讀者群。今天,中文手機電腦網路文字已成為傳播華文文學創作的最佳途境,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報紙和文學雜誌的作用,華人,特別是知識份子階層汲取中華文化的主要渠道。
網絡文學現狀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發布的《2019年度網絡文學發展報告》,目前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億,移動端網民規模的比例達到98.6%,網絡文學受眾達到4.5億人,國內網絡文學創作者達1936萬人,網絡文學版權產業市場規模突破201億元人民幣。如今,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作品跳出文本模式,通過漫畫、遊戲、動畫、劇集、電影、舞臺劇等多種形式讓更多受眾看到。由於影視作品受眾基數大、傳播範圍廣、影響力強,成為當下IP賦能網絡文學最突出的表現形式。
手機閱讀的便利性,造就了網絡文學作品的迅速和海量傳播,一篇文章被點擊千萬次已經稀鬆平常,從而也使許多著名網絡寫手一夜致富。唐家三少僅2008年就有1.3億的版稅收入,四位數的網絡作家年收入在1000萬以上。
僅舉例幾個網絡小說改編的熱播電視劇:
《花千骨》,霍建華、趙麗穎、蔣欣、楊爍等主演。
《琅琊榜》,胡歌、王凱、劉濤等主演。
《河神》,李現、張銘恩、王紫璇、陳芋米等主演。
《醉玲瓏》,劉詩詩、陳偉霆、徐海喬、韓雪等主演。
《甄嬛傳》,孫儷、陳建斌、蔡少芬、劉雪華、蔣欣等主演。
《楚喬傳》,趙麗穎、林更新、竇驍、李沁等主演。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楊冪、趙又廷、迪麗熱巴等主演。
………
據中國作協統計,二十年間,中國大陸發表網絡文學作品累計2500多萬部,僅2019年獲影視改編的作品就近萬部,佔據大陸全年播出電影電視劇的80%,帶動影視、遊戲、動畫、漫畫等下遊文化產業總產值超7000億元。
由於電腦網路系統最早是由美國在八十年代初期開發出來的,美國的大學是除政府之外的第一批用戶。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大批留學生赴美加學習移民,自然也就成為這種先進的傳播手段的最大的受惠群體,亦不可推卸地成為華文網絡文學的催生者。
華文網絡文學應該起始於1988年,但在1991年之前,網際網路沒有全球資訊網,個人電腦也沒有視窗,當時使用的是UNIX網絡運行系統,這個網絡系統不支持漢字輸入、傳輸和顯示。當時的華文寫作費盡周折。整個過程要經過輸入、編碼、存儲、傳送、解碼、列印、閱讀等步驟,前後要在不同系統上跑好幾個電腦程式才能完成,由於這些原因,早期網絡文學作者幾乎都是學習理工科的留學生。
1988年10月,肯塔基大學網站建立《未名湖》中文存檔帳戶,11月,挪威奧斯陸大學建立《北極星》中文交流文檔網站,匹茲堡大學建立了《三岔口》中文帳號……
1989年2月,日本東京大學建立《東北風》網站……
1989年3月6日,CND《新聞文摘》創刊,以listserv的形式向留學生發送,它也是《華夏文摘》的前身。
1991年4月5日,北美第一份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創刊。第4期發表馬奇的《奮鬥與平等》,為目前資料證明最早的網絡小說。
1993年10月,圖雅、散宜生等一批留學生開始在北美各高校中文網站上大量發表原創小說、雜文和詩歌,這群人被認為是早期網絡上較為傑出的寫作者。
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創辦了第一份中文網絡文學刊物《新語絲》,以收集、摘錄和發表中文網絡原創文學為主。嘉賓應帆是這個刊物的編輯和作者。
1995年3月,詩陽、魯鳴等人創辦中文網絡詩刊《橄欖樹》。
1995年8月,中國大陸第一個BBS——「水木清華」BBS建立。
年底,幾位女網友創辦女性網絡文學詩刊《花招》。
1997年6月,網易公司成立,向用戶提供每人20兆的免費個人主頁空間,這為後來文學網站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1997年12月25日,美籍華人朱威廉在上海創建「榕樹下」個人主頁。1998年3月「榕樹下」網站成立。聚集了李尋歡、寧財神、邢育森、趙波、安妮寶貝等後來成名的網絡作家。
1998年3月22日到5月29日,蔡智恆「痞子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發布於臺灣成功大學BBS上,隨後被轉載到了大陸各大BBS,並在中國大陸第一次引起關於網絡文學的轟動。
從1987年9月14日,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網際網路電子郵件節點,並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到網絡文學在大陸和臺灣被大眾接受和認知,整整走了十年。
由於電腦網路系統最早是由美國在八十年代初期開發出來的,美國的大學是除政府之外的第一批用戶。隨著臺灣的經濟起飛和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大批留學生赴美加學習移民,自然也就成為這種先進的傳播手段的最大的受惠群體,亦不可推卸地成為華文網絡文學的催生者。
早期網絡文學的寫作
華文網絡文學應該起始於1988年,但在1991年之前,網際網路沒有全球資訊網,個人電腦也沒有視窗,當時使用的是UNIX網絡運行系統,這個網絡系統不支持漢字輸入、傳輸和顯示。當時的華文寫作費盡周折。首先,需要用中文軟體先在DOS系統中(WINDOWS的前身)寫出來,然後用Uudecode對文章進行編碼,再以SMTP(電子郵件前身)方式把這個文件傳輸給各個接收者的地址;收到文件的人,首先用Uudecode解碼,再下載到自己的電腦裡才能解碼閱讀。早期甚至不能直接閱讀,要列印出來才能看見中文文章。
整個過程要經過輸入、編碼、存儲、傳送、解碼、列印、閱讀等步驟,前後要在不同系統上跑好幾個電腦程式才能完成,但即便是這樣,仍難免出現亂碼現象,以致最後不能閱讀。這是因為,當時在這個系統裡暢通無阻的電腦文件是ASCII(美國信息交換標準編碼),被稱之為「美標」。美標規定用從0到127的128個數字來代表信息的規範編碼,漢語編碼需要更多的數字代表信息的規範編碼,因此「美標」只能用來編寫英文字母和常用符號,不能編寫漢語。所以,當時在UNIX系統裡是不能進行漢字書寫和閱讀,也不能傳輸中文文件的。
留學生後來開發了漢字處理軟體和HZ(漢碼)的編碼法,解決了在UNIX網絡系統裡漢字輸入、傳輸和顯示的問題。我用的第一個漢字處理軟體是嚴永欣開發的 「下裡巴人」。同時期,也有別的軟體,IBM公司和王安電腦公司都有投入數百萬美金研發漢字處理軟體,這些軟體通常需要敲很多鍵才能輸出一個中文字,使用太複雜,所以沒能推廣。「下裡巴人」內存很小,傳輸和安裝都很方便,功能又齊備,可以快捷地書寫中文內容,通常打一至四個鍵就可以輸出一個中文字了,而且,嚴永新免費發送給大家,大家又互相傳送,都免費的。所以, 80年代末到1992年之前,大多數的旅美留學生都在用「下裡巴人」進行華文網絡寫作,以此解決了UNIX系統裡不能進行漢字書寫和閱讀的問題。而同樣是來自大陸的留學生魏亞桂、黎廣祥、李楓峰等人,於1989年開發出了輸入和顯示HZ碼的漢字處理軟體ZWDOS第一版,部分解決了漢字在網際網路上的傳輸問題。
這些早期華文網絡技術的開拓者,都與華文網絡雜誌有密切的聯繫:全球第一個華文網絡雜誌《華夏文摘》不但是他們發明的各種中文軟體的實驗田,嚴永欣、倪鴻波和魏亞桂還是《華夏文摘》的技術支持的義工,魏亞桂還擔任過《華夏文摘》母網CND的第二任總編,並於1992年6月在Usenet上建立了一個華文新聞組Alt.Chinese.Text,即後來被許多人津津樂道的ACT。
所以說,留學生是華文網絡文學的啟蒙者和創造者。
就作者來說,北美第一批在網絡上創作文學作品的人現在剩下的不多,原因有幾個:一是因為早期的留學生,特別是80年代的這一批公派留學生,按國家規定是三十五歲以上、已婚、黨員才可以出國,所以到現在他們的年歲已經很大了;二是因為早期的留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理工科學生,他們中間對文學有持久興趣的比較少。三是當時這批人網絡寫作是因為新環境的變化和刺激,有很多情緒要發洩和表達。日子久了,生活慣了也就沒有什麼想寫的了。始終堅持寫作的,一是因為當時比較年輕,二是因為本來愛好文學,三是在美國的學習生活相對比較順利,一直比較有閒情逸緻寫些東西,四是創作作品一直能被兩岸三地的出版社出版,讓他覺得有寫下去的樂趣。
就北美華文網絡文學本身來說,按網絡運行系統不同和傳播情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88到1992,使用UNIX網絡運行系統,在個人電腦的Dos系統裡用「下裡巴人」、「南極星」等漢字處理系統創作。1991年全球第一家華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誕生,讓分布美國各大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有了發表和閱讀的網站。
第二個階段,1993年底到1996年,進入全球資訊網(www)運行系統階段。這時各種各樣的中文作業系統湧現出來,我們可以直接在網絡上輸入和閱讀漢字了,華文電子刊物如雨後春筍,只要有中國留學生的高校、機構、甚至社區都創辦了自己的華文網絡雜誌,比如《新語絲》、《花招》、《楓華園》、《橄欖樹》、《威斯康星大學通訊》、《布法羅人》、《未名》……多得難以計數,那時的創作很活躍,佳作頻出,可以說是北美華文網絡文學的黃金時代。
第三個階段,1997年底2005年,華文網絡開始延伸到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1996年臺灣地區網絡文學開始蓬勃發展 ,文學網絡雜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1997年美籍華裔朱威廉回中國創辦了中文原創網站「榕樹下」,帶動中國大陸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由於中國和臺灣地區華文網站巨大的聚焦力和數量眾多的網民的追捧,北美華文網絡寫作開始流向這些網站,北美區域的網絡文學呈現出回歸大陸的狀態。
由於這些原因,1989年創立的《未名湖》,1991年創刊的《華夏文摘》,1994年創刊的《新語絲》、1995年創刊的《橄欖樹》、1996年創刊的《花招》、1996年創刊的《澀橘子的世界》、1997年創刊的《楓雪天地》、1998年創刊的《曉風》、1999年創刊的《國風》、2000年創刊的《銀河》等,大都由學理工科的留學生建立。
早期網絡文學的特徵
網絡文學的基本特徵:
一,發洩型,不過分講究文句的修飾,不太考究表達方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語句構成簡單、情節曲折動人和貼近網絡生活本身。也許很多文學素養比較好的作家對這類作品不怎麼看得起,但是無疑,這種類型的作品是目前最被網絡認同的作品。文學最大的社會價值就在於對生活的描述和提煉,然後得到最多數的人的認同,並能夠影響其他人的道德、生活觀念以及人文思考。所以,當網絡文學反映的是網絡生活本身時,最容易被網絡所接受,這是符合傳統文學評判理論的標準的。只有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反映網絡生活的優秀文學作品,人們才可以從中比較出達到更高境界的作品。
華文網絡文學目前大概有三種內容,一是利用網絡的多媒體功能交互作用而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大多只存在於網絡,其代表有聯手小說等形式。第二是把傳統媒體的文學作品輸入放上網絡而已,類似文庫或稱網上圖書館。第三種是以網絡的語言和特色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這類作品目前是文學評論界關注最多的,也可稱之為網絡文學的代表作品,幾乎所有的文學網站都以這類作品為主。
早期的網絡文學作品由於大都是留學北美的網人們所寫的,其特點大都流露出身在異國他鄉的憂愁與煩悶,從而構成當時的留學生文學作品的主流。而且由於作者基本上都是理工科出身,其實談不上具有多少專業性。"雖然很難產生巨作,卻也不乏珠璣之篇。"海外中文網的成因,首先在於留學生對中文的依戀和相互溝通的需要,這些年來也出現過許多具有網絡特色的言論,只不過文學網刊記載的是更為精緻的那一類作品,海外文學網大部分的建設者都是學理工的留學生。年齡層大多是文革後七九到八六八七年上大學的那一代。讀書還是那一代人的值得驕傲的事,大量的閱讀和思考能夠在網絡上渲洩出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這些文學網,文字功力和思考力,應該不弱如其他形式的中文出版品。大多數的網絡作家和詩人不是歐美大學的博士碩士,就是擠身於跨國大公司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他們有的早在國內讀大學或工作時就曾主編校園刊物或發表過作品。。
第二個特徵就是它的隨意性。大約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所謂的「文學」。既然有「校園文學」、「課桌文學」、乃至「廁所文學」,在網際網路上,自然也就有「網絡文學」。
當中文國際網絡在一九九三年創建起來的時候,計算機還遠未象現在這樣普及,上網張貼也不象現在這麼簡單,有條件上網和知道怎麼上網的,基本上是在海外大學校園從事理工科工作的學生學者,而且以男性為主。正如方舟子所言:"最初操練中文網絡文學的,也就是這些不曾接受過任何文學訓練的「野路子」。他們不曾把網絡當文壇,也不會刻意追求什麼文學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之所以要張貼,或者是為了交流,或者是為了發洩,鮮有出於創作的衝動。所用的形式,大體上是隨意為之的隨筆、雜感;其內容,從評論世界大事、雞
毛蒜皮到相互進行人身攻擊,無奇不有;而其特色,則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無所顧忌,也不會受到任何的限制、審查。如果這也算文學的話,不妨稱之為「隨意文學」。其上乘者,以譏諷、挖苦為能事,辛辣幽默,令網人肅然起敬--但能有這等水平、這等心思的罵人高手屈指可數。
嚴格地說,這些隨寫隨發、聊天對罵式的文字,當然都算不上文學。嚴格意義上的網絡文學,是要等出現了像《新語絲》、《楓華園》、《橄欖樹》等這樣的嚴肅文學刊物,有了比較正式的發表渠道,並擁有一批對文學追求的作者群之後,才算真正地誕生了。
網絡文學隨意的特點實質上是來自於文化的衝擊,是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抒發在居住國的感受。多抒發個人的悲歡,而缺乏大手筆,對於居住國的文化,也還沒有真切的深刻感受。在形式上,此類的網絡文學多採用散文、隨筆、詩歌這種便於直抒情懷、無需花費太多時間的形式,較短小,也較隨意。在質量上仍與常規文學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在隨意這一網絡文學的特性下,我們可以引深更多的討論。因為文學愛好者一旦踏上網絡這塊土地,一定就會有創作的衝動。為什麼不呢?有各種階層的讀者,肯定可以找到知音;有自由的發表權利,何愁沒有地方說話。於是,不用為了某種目的而強迫自己寫命題作文,不用為了怕碰上合不來的編輯而改變寫作風格……,在這種情況下,自由的創作雖然使作品顯得比較粗糙,無庸置疑,這些自由、粗糙的作品恰恰充滿了活力和生機。
網絡文學另一大特徵,是作家和讀者可以雙向交流,在電腦網路上神交已久但素昧平生的朋友,可以仔細交談,讀者可以把最新的感受傳達給作者,作者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讀者的反饋,並在原作品上直接修改,以最快的速度面對讀者。網絡作品電子化的這個特點本身就決定了網絡作品有永遠的可修改性,作為認真的網絡創作者,一有時間就可以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修改。所以,作品一開始或者粗糙,但是可以慢慢地精細起來。和傳統媒體不同,印刷品如果要修改,就只好重新印刷一次,這樣成本和市場選擇的問題使一般作者作品的修改機會不多。而網絡媒體上,作品永遠以草稿的形式存在,網絡作者有責任和權利對這些自己的東西進行不斷的完善和改造。
無限度的可修改性固然使網絡作品在短時間內失去了可靠的文獻意義。但是這種讓作品趨向完美的可修改特質可以避免了傳統作者那種"發表後的遺憾",從而讓作品得以精悍。LINUX軟體工程的操作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一個人做出了內核,然後公開代碼讓其他人修改和提意見,接著,更多的人參與進行了功能程序補充,終於把這個系統用網絡協作的方法做成功了。甚至,在作業系統的領域已經對龍頭老大--微軟公司--形成了一種很大的競爭威脅。那麼,這種操作手段在網絡文學創作上也一樣適合,網絡協作和可修改性如果可以在某種契機中得到發揮,那麼在網絡上出現一種新形態的偉大的文學作品也不是天方夜談。
早期網絡文學中的小說
如果說在中文網絡的早期,交流的目的遠甚於創作,以男性為主的作者大抵抱著「玩一把」的發洩心態,風行的是詼諧、幽默,一句妙語往往比一篇佳作更受矚目。這個時期的中文網絡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圖雅就以其俏皮的京味,而被稱為「網上王朔」。但是,正如王朔在玩弄日常語言之餘也能創作出象《我是你爸爸》這樣較為正統的作品,圖雅也以《尋龍記》這樣的嚴肅佳構表明他同樣有著一定的文學功底,而不只是會耍耍嘴皮。早期網人並不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不過圖雅(有時也寫做塗鴉)是個例外。他的真實身份,到現在還是個謎。
圖雅的小說用語極富個人特色,光讀文章不看署名也可猜出是他的手筆,別人也無法假冒。鴉長於敘事、抒情而拙於說理,所以他的文學作品的質量遠勝於議論文章。但即使是那些感性蓋過了理性的議論文章,雖難以說動讀者,卻也因為詼諧風趣而富有可讀性。鴉的詼諧往往富有韻味,類似於西洋的幽默,在品味上,比王朔高出了不止一籌。他的短篇小說強於中篇小說。他創作的兩篇中篇小說,結構都很零亂,這是網上隨寫隨貼的毛病,倒未必是天賦不足。如果他能夠潛心創作,仔細推敲,中文文壇,或許能出現一位小說大家。但願他現在就正躲在地球的哪個角落閉門謝客創作巨著。
另一位引起網壇注意的是《人生自白》系列,通過對海內外三教九流人物調侃化的描述,力圖以自述的方式描繪出一副副終生相。的吸引力還在所特有的口語化的個性語言風格,這不僅拉近了文學與讀者的距離,而且使人物的風貌立刻鮮活地突現出來。使其筆下,有的人物可愛,有的人物可憐,有的人物可憎,有的人物可敬。少君用他那理性而明快率真的文字,將人生舞臺上的複雜故事,縮寫在一幕幕的方尺之中,絕不絮叨,絕無拖泥,該停的時候嘎然而止,每篇的尾斷都帶給讀者一片無盡的想像的天空........
較為認真地從事文學創作的女性網人是百合。她也是第一個在網絡上發表長篇小說的人。她的長篇《天堂鳥》,她是最早從網上走到了網下的人之一。她的小說,充溢著在網上很罕見的澎湃激情。儘管她自己說過「從來就知自己不是作家」,但她其實是網上女作者中最具有傳統氣質的一位。儘管飽經了與其年齡不符的那麼多的滄桑,受過了那麼多的傷害,難得的是始終保有一顆純真的心。《這樣一種關係》是一篇描寫一個女人同時愛著一個男人和另一個女人的小說,如泣如訴的敘述,宛如一首熱情洋溢的情詩。但是在純真、熱情之下,我們也隱隱可以發覺一絲揮之不去的痛苦、憂傷:「就象隔著玻璃看一幅風景畫嗎?還是象擱置在一起的兩幅不同格調的風景畫?人生是那麼多的景色堆積而成,不同的經歷和滄桑,怎能留下相同的色彩和風格?只因孤單,只因孤單我們就走向一個陌生的人,交出自己,然後失去自己?沒有辦法再仁慈些的,是不是?誰是誰的岸,誰又是誰的帆?我們真會騙自己,騙得象真的似的,編這樣的童話,就象是喝酒,為的是使自己不要那麼清醒。」
生於上海後到加拿大留學的路離,也是當時活躍在網絡小說圈的女性。對於寄情於網絡寫作,路離是這樣描述的:春暖花開之際,從電腦程式作業中抬起頭來回顧二十多年的生活,開始了一次深刻的反省:我這樣忙東忙西到底要幹什麼?生活不會永遠在別處,生活到底在哪裡?我還有多少時間?於是開始在網上寫作。路離們的小說給北美華文網絡小說界帶來一種新的聲音和女性的視角,透著一種青春的氣息和光芒。
值得懷念的還有阿待的小說,她創作的中、短篇小說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在當時網上都是無人能及的。她的當時已經出版過《處女塔》,海峽文藝出版社。她的小說在總體上都有著歐·亨利式的結構特徵和博爾赫斯式的神秘色彩,但每一篇又都有著不同的特色,《兒子》的深沉、《貓眼石》的怪異、《我的太陽》的感人、《處女塔》的氣勢、《饕鴨》的詼諧、《拉茲之歌》的純真、《金手鐲》的離奇、《路殺》的魔幻、《烏鴉》的陰鬱等等,絕不單調。阿待小說的結構是精緻的,文字是從容的,沒有網上小說所通行的學生腔調。她的小說內容橫跨海內外,縱貫歷史和現實,這樣的手筆,在網上創作中也很罕見。業餘創作者偶有佳作並不稀奇,難得的是在總體上都保持著高水準。在阿待的創作中,我們已絲毫看不到玩耍、發洩、自戀的網絡特徵,而只有認真嚴肅的創造。在網上作者中,阿待可以說是最具專業水準的。
隨著大多數留學生的畢業定居,結婚生子,使得他們的文學作品也有了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如嘯塵(陳謙)的《魚的快樂》、施雨《我家有個小鬼子》、斯絳的《戲緣》、奕秦的《雨晴》和沈方的《冬天》就都是這方面的力作。同時,既然網絡已越來越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那麼,也就無可避免地會越來越多地出現以網絡本身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也許,以網絡本身為題材的網絡創作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網絡文學,只不過這類作品往往具有網絡「快餐式」的特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唐郎的小說《偶遇》。做為一名職業醫生,唐郎的作品反倒有一種看上去與其職業不符的禪味。這篇小說以電子信件的往來演繹了一個網絡上的前生今世的故事,就象是一則關於網絡的寓言。
早期網絡文學中的散文
自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北美華文網絡上的散文實在是多姿多彩,內容豐富,令人留連忘返。「當網絡時代通過各種媒體鋪天蓋地向我們走來的時候,網絡成了一種時尚,成了我們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的親密夥伴。網絡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新的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著我們的思想。網絡是個用電子將整個世界串聯起來放置在一個十幾英寸寬的屏幕上的神奇魔方!」(網貓語)
隨著網絡的普及,北美中文網站上誕生了一批網絡散文寫手,他們以極高的寫作熱情寫性情文字,相對於傳統文學媒體來說,他們的寫作也許沒有那麼規範,也不像訓練有素的職業作家那麼斟字酌句,但是他們那些從心底裡流露出的文字,卻能在華文網絡上大行其道,贏得了各自的讀者群。在文學被冷落的今天,這個現象的出現很有意思,精雕細刻得那麼優美的文字不被人看好,反倒是一些平時根本不大寫文章的網絡寫手卻贏得了讀者,看來文學不單純是個技巧問題,至少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居住在美國西雅圖的經濟學博士王伯慶,是目前北美最受歡迎的網上散文作家之一,他曾這樣解釋自己的寫作心態:我堅持的寫作風格?堅持小資產階級情調。帶點幽默感和故事性,語言生動一些,抓著機會就兜售一點國學餿貨和文革語言,不失滄桑感。(王伯慶---)
王伯慶的散文屬於寫實性的,像、、、等,抒發的都是八十年代中九十年代初到美國的,那些中國留學生的喜怒哀樂。
「總認為自己寫作是不務正業。沒辦法,老是不務正業…喜歡看純粹的,漂亮的文字。象冰塊,在玻璃杯中清澈地撞響。也許喜歡的是聲光結合的電子文字而已,總是沒有動力和興趣讀名著或者任何理論。
在聲音和顏色之中,文字懶洋洋地,滿不在乎地自顧盛開得一蹋糊塗。也仍舊願意因風起火。
喜歡靜態的文字。富於風態地,錯落有致地鋪排開去,仿佛出於直覺。
在狂風之中,我仍然結繩記事…」----(枚枚語)
枚枚是在上和網刊的一個引人注目的散文寫手,其行文語態跳越新穎,為年輕的網上讀者所喜愛。
在北美越來越龐大的華文網絡寫手隊伍中,有很多的像枚枚這樣的年輕的一代加盟。眾所周知,美眉(妹妹)在聊天室裡是很受歡迎的,只要有美眉出現,那間聊天室保證會熱愛幾分,這叫篷篳生輝。聊天室泡過一陣後,美眉們開始寫文章,有的談聊天室的感受,有的談網絡上的各種巧合豔遇,由於美眉們感情真摯細膩,她們的文章中有一種特有的悽婉和美麗,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心。在網絡上,這樣的散文作者數量不少。
號稱聚集了最多的網絡作家的銀河網,曾要求每位作者為自己寫一句話,美眉散文作家們是這樣描述自己的:
紅牆:寫字成了一種奇怪的愛好
踏雪:寂寞華年塵網中,且踏雪,尋梅去
玫瑰:我是冬眠在....裡的一隻懶貓
麗麗:用溫柔的目光去欣賞著過去
伊可:全職所謂女強人,業餘時間寫點字自娛
施雨:無窮無儘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蘭沙:喜歡在論壇上和人有一搭無一搭地聊天兒,。。
夢夢:因為夢, 我能遠遠的飛翔
利枝:唯有夢與幻想,可以超越心靈的孤寂
精靈:熱愛文字,如同一個女孩喜歡玲瓏剔透的首飾
素心:我是冰冷溫柔的霜花, 我是微風隱約的嘆息
汪汪:在塵世幸福地活著。。。。。。
梔子:香清水影寒
月禾:一路跋涉一路踏歌嫋嫋炊煙是媽媽放飛的鴿
..............
正如評論家南帆所言:無論人們對於「網絡文學」還會產生多少爭議,「網絡文學」這個概念終於站穩了腳跟。儘管「網絡文學」的完善定義有待於理論的進一步修補,但是,文學進駐網絡空間並且成為一個活躍的臣民,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現今已經沒有多少人否認網絡文學的存在。許多人的目光開始越過這個事實向後延伸:網絡為文學製造了哪些強有力的衝擊?換言之,因為網絡文學的出現,傳統文學正在或者即將發生哪些深刻的變化?
早期網絡文學中的詩歌
人跡罕至的地方
樹木們褪去華美的葉子
它們曾經的喧譁和私語
也成為另一個季節的記憶
我想我喜歡和你裸然相對
指向天空的枝幹如弦
如今要唱的都是
來自靈魂又直抵靈魂的音樂
…… 應帆--《冬野》
這是在北美華文網站裡最常見的一類詩句,現代、簡潔、嬌情、小資。詩在其情感性質上和抒情方式顯得較為纖細和朦朧,因而,比較適合於留學生們閱讀。
詩歌網站和詩歌論壇的出現,可能是當年來華文詩壇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觀和最引人深思的文化現象之一,純粹的華文詩歌網站和詩歌論壇的數目人們沒有做過統計,國內較有影響的詩歌網站和詩歌論壇有、、、等。但在北美雖是先驅,但存留下來的則是有限的。
在北美界定一個詩歌網站是否受歡迎,人氣旺不旺,論壇的訪客數目是最主要的參考。在這樣的前提下,馬蘭等人主辦的《橄欖樹》和陳克華主辦的《新大陸》無疑最為活躍。集合在這兩個網站周圍的詩人對好詩的觀念上差別極大,熱愛《橄欖樹》的讀者比較傾向於「知識分子寫作」,《新大陸》則反其道而行之,推崇「後現代的口語化」,頗具江湖氣。
海外最早刊載華文詩詞的網刊,應屬方舟子主編的。最著名的有兩個版塊,一個就是《新語絲》的題頭詩,所發表的都是網絡上的原創性詩歌。還建有電子文庫,以收藏古代、近代(一九四九年以前)的經典作品和文史資料為主。曾組織大量人力對唐詩進行輸入、勘誤、校對。是一個為了在網絡上宏揚華文詩詞的義舉。北美的華文網絡詩歌群在《新語絲》之後,又出現了幾個聚集在由網絡活躍
分子所主辦的刊物周圍的群體,而這些刊物到現在還在繼續出的幾乎沒有了。
不是曬在陽臺上的黑髮
漸漸枯黃
不是映到鏡子裡的笑臉
慢慢疲憊
歲月
是曾經澎湃洶湧的心情
在年輕的背影裡
漸漸平靜
是曾經銘心刻骨的愛憎
在驀然的回望中
慢慢走遠」
------(紅牆---)
《橄欖樹》原來是由活躍在中文網絡上的幾名詩歌愛好者所創辦的一份詩刊,在其創刊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曾經網羅了中文網絡的大部分詩歌愛好者。但詩人的特質之一就是難以協調,辦詩歌網刊必須有人協調。加上那些在動亂年代中「次文化」下所形成並延續了多年的詩歌風格和思維方式,舊有的詩壇風氣和惡習,沒來得及進行一次革心洗面,找到新的方向,並走出新的道路來。於是棲身在這棵以網絡詩著名"橄欖樹"上的詩人們,當然不久就紛爭疊起,漸漸走散了。但這期間還是有一些網絡詩引起詩壇的注意的,如朵漁的、;阿斐的;小引的;趙霞的;馬蘭的等。
當說到網絡詩歌時,詩歌到了網上改變了它的存在環境、發表的難易、受眾的多寡、傳播的速度快慢等方面的因素。相對於傳統媒體,網絡上的信息之快是不容質疑的,一首詩脫稿後馬上就可以到論壇上張貼給朋友們閱讀,而且馬上就可收到反饋,如此快捷便利的聯繫方式是從未上過網的詩人所無法想像的。但詩歌與網絡結合利弊兼在,作為一種在飛速旋轉著的時代下的產物,網絡詩歌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這個時代共有的弊病——對反映心靈的事物的浮光掠影式的接觸,以浮光掠影的印象發出浮光掠影的感受,並自以為新潮。深入、細緻、盡職的寫作和閱讀越來越罕見。而「發表」的容易將使人憂慮:網絡的出現會不會使一些詩歌更快地滑向非詩?但無論如何,「網絡詩歌」已經成了一個新詞。
網絡華文詩歌產生了一些重大的改變首先是詩歌的主題內容的變化,以往的抒情內容被替換為精神文化。這一變化可從一些詩歌(如百合的《夜的薔薇》、成樸的《河》、丁丁的《對我自說》等)。這個時期網絡上的留學生代表詩人有弘、方舟子、應帆、慧泉、JH、潔冰、傑地、梁天天、魯鳴、夢冉、青鳥、詩陽、王凱寧、王排、西嶺、曉拂、亦布、竹人等。
北美詩人的網絡寫作一開始並沒有擺脫對一種所謂「純詩」的追求。「純詩」的關鍵在於寫作中的「個人化」傾向和個人的「非介入」的立場。在詩學傾向和寫作方式上對「個人化」特徵的強調,被認為是詩歌的美學純粹性的保證。網絡詩人們儘量尋找一些純粹的、不帶有任何意識形態色彩的,但卻是在海外能引起共鳴的「象徵物」:自由女神、時光、綠色,以及一種往往是非具體的鳥,和一些抽象玄奧的、帶有本體論色彩的詞彙,如時間、虛無、黑暗絕望、死,等等,或一些更為奇特的意象系統和風格,如巴羅克式的繁複的意象系統和裝飾性風格,來作為詩歌的「西化」的標誌。可是,這種詩歌往往因為詩人們所認為的「純粹的」意象過於接近,從而使寫作反而喪失了「個性」,或者,由於對「個人化」的意象的濫用和對「公共性」意象的刻意規避,而使詩歌喪失了許多與大多數網友的交流性。
你在夢著甚麼呢
細小的花朵
在蟲的誘惑之下
已羞怯地開了
(忘了要等你看見)
你昨日裡飛過的屋頂
被樹影戲弄過的
瓦的梯田
今日裡輕輕地滴著陽光了
-------(鴿---)
1996年後,北美網絡詩人沉浸於寫作的個性無限制地進入表達的喜悅中,無暇進行任何自省。這時,寫作的可能性實際上被寫作的個性無限地進入表達悄悄替換著,對寫作的可能性的洞察淹沒在寫作的個性的無限發洩之中。
以語言形式的複雜性和內在的緊張性,來抵禦現實生活的孤獨和外部世界的壓力,這顯然是九十年代北美網絡詩人寫作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方式。許多活躍在網上的的詩人,如盧候鳴、綠田、青鳥、王排、西嶺、曉鳴、亦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這一特點。毫無疑問,外部的現實首先是一種「英語的現實」。改造一種話語方式和思維的習慣也就意味著改造了一種生存方式,同樣,賦予語言一種可能性,也就意味著獲得了一種生存的可能性。但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對於存在內心深處的母語,有著如此大的矛盾,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消耗了寫詩的全部的感覺和情緒。
客觀地說,海外網絡詩人還是有機會和優勢的,因為他們經歷了中國歷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變化。加上網絡與通訊的高度發展,西方文化也增強了穿透力並有興趣廣泛地理解東方文化的魅力。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北美網絡詩人具有明顯的優勢以了解上述兩個方面的進展,有資格描繪它們的交輝相映,衝突融合的美妙圖畫。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北美華文詩人可以在不同文化的界面兩側之間跳躍,在對比中得到更為深刻的認識,獲得更強烈的情緒波動,激發創作的靈感。
在當時的網絡文學刊物中,《新語絲》、《橄欖樹》這樣的涉足詩歌的網站,訪客量每天都能高達幾萬人,這個事實提醒我們,人們並沒有對詩歌冷漠。那麼是不是詩歌冷漠了讀者?看上去也不象,國內的傳統詩刊曾做出過許多種媚俗媚雅的姿態,企圖取悅於讀者,但效果不佳。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人們往往說流浪者的詩是無根的,可是這種無根性恰巧是他們的優勢。本土詩人對祖國文化的優劣性未必認識深刻,見慣不見,千絲萬縷的社會關係與文化倫理束縛使他們的創作力受到約束,更不必談政治緊箍咒的鉗制了。事物總是在變動中展示自己,一壇死水則深不可測。要想了解什麼是中國文化,必須了解什麼是「夷」文化。而在把握中國文化中,就有可能比西方人更深刻的理解西方文化。正如同自由與民主在中國是個政治概念,但在西方則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而不以為然。本土詩人雖然有機會接觸一些經過控制選擇的外國作品,但這些畢竟是經過翻譯,誤解則比比皆是。尤其被政治壟斷的新聞報導充滿了扭曲。如果一個有中國文化背景的作家能緊緊抓住與描寫東西文化的差別,刻劃人從一種文化步入另一種文化時所產生巨大心理壓力,精神上的孤獨,價值觀念上的衝突,適應新生活方面的掙扎與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不管結果是成功與失敗那將是一部偉大作品!至於他的詩詞技巧是否高超,遣詞用句是否美妙則是第二位的。
經常在網絡中遊弋的詩人都知道,網絡中潛藏著數不清的高手,他們像深海中的鯨魚,不太喜歡表面的熱鬧。在網絡詩人中,也應該有這種深潛於海底的「鯨魚」,他們是能夠懂得網絡寫作的另一種意義的。因為在他們心中,從來沒有把網絡文學僅僅只當作傳統文學媒體的一種補充。人們通過眼前連向網絡的電腦螢屏,在靜靜地搜尋著、等待著那如歌的行板……。
目前,中國大陸、臺灣、臺灣、美國、日本、法國都有許多關於華文網絡文學的研究論文,中國大陸最早研究華文網絡文學的學者是廈門大學黃鳴奮教授,他在1998年出版的《電腦藝術學》和2000年出版的《比特挑戰繆斯:網絡與藝術》兩本書,是在國內根本沒有人關注或看好網絡文學時的勇敢發聲和探索。1999年4月《華僑大學學報》發表的《第X次浪潮—華文網絡文學》(作者錢建軍)和《中外文化與文論》雜誌1999年10月發表的《北美華文網絡創作的回顧與展望》(作者錢建軍)是國內學術期刊最早發表的有關華文網絡文學研究的學術論文之二
在知網上查詢可知,以網絡文學為關鍵詞的有數萬篇論文,以網絡文學為主題的研究論文有12471篇,以網絡文學為博士論文的有76篇,以網絡文學為碩士論文的有988篇。
網絡文學回歸大陸後,推動了中國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可以劃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1998-2001年春秋時代,在PC網際網路早期,網絡文學的連載模式依託BBS興起,榕樹下、博庫、黃金屋、書路等第一批專業文學網站誕生。第二階段是2002-2012年戰國時代,紅袖添香、天涯文學社區、晉江文學、起點中文網等,還有的開始推出付費閱讀模式,盛大收購起點標誌著資本大規模入局,掌閱、17K等巨頭誕生,移動閱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第三階段是2013年至今大秦時代,經歷複雜整合,盛大文學和騰訊文學合併,成就了今天的閱文集團。
大陸目前網絡文學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接,IP成功的大約有幾種類型:
第一類:言情類。古代言情小說,如流瀲紫的《後宮·甄嬛傳》,瞬間傾城的《未央·沉浮》等;穿越時空言情小說,如天下歸元的《扶搖皇后》,多一半的《唐朝好男人》等;青春言情小說,如顧漫的《微微一笑很傾城》,辛夷塢《致我們終將腐朽的青春》等;都市言情小說,如匪我思存的《千山暮雪》,柳晨楓的《盛夏晚晴天》,鮑晶晶的《失戀 33 天》等。
第二類:玄幻類。如我吃西紅柿的《星辰變》,辰東的《完美世界》,天蠶土豆的《武動乾坤》等;遠古神話類,如樹下野狐的《蠻荒三部曲》、辰東的《長生界》等;異界大陸類,如天蠶土豆的《鬥破蒼穹》,唐家三少的《鬥羅大陸》等。
第三類:奇幻類。如說不得大師的《傭兵天下》,Deathstate 的《湛藍徽章》;魔法校園類,如唐家三少的《光之子》、牛 B 且帶閃電的《羅羅娜的異世之旅》等;異類獸族類,如靜官的《獸血沸騰》;亡靈骷髏類,如情終流水的《骷髏魔導師》,愛喝可樂的《超級骷髏兵》等。
第四類:科幻類。古劍鋒創作的《星際判官》等;星際戰爭類,如鑽石雕塑的《掌中星際》、暴君的家人創作的《特勤艦隊》等;末世危機類,如天下飄火的《黑暗血時代》,九頭怪貓的《重啟家園》等。
第五類:武俠類,如金尋者創作的《大唐行鏢》,找一個角落的《姑蘇南慕容》,盛顏的《三京畫本》等。
第六類:仙俠類,如鬼雨創作的《道緣儒仙》,夢入神機的《佛本是道》,辰東的《遮天》等。
第七類:都市類。如李可的《杜拉拉升職記》、崔曼莉的《沉浮》等;
第八類:歷史類。如月關的《大爭之世》,寂寞劍客的《楚漢爭鼎》,賊道三痴的《上品寒士》等。
第九類:軍事類。如紛舞妖姬的《鷹隼展翼》、閃爍的《燃燒的海洋》等。
第十類:遊戲類。如蝴蝶藍的《全職高手》,火星引力的《網遊之天譴修羅》等。
上述這些主要類型的作品,每一類都有其獨特的情節模式、背景設置、人物塑造等。關鍵是,都有數以萬計、百萬計的固定讀者。
所以,當電腦網路移動流量紅利耗盡後,競爭進入了手機模式和「IP全產業鏈對決」的時代。
所以大陸作家的流行語:你IP了嗎?
(註:本人經少君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