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擲窩料後,將把附近遊弋的魚群聚集到窩點,魚在攝食過程中會有大量氣泡產生,而這正是釣魚人常說的魚星。魚種不同,魚星的大小、形態有較大的差異,正確快速識別魚星有助於釣魚人及時更換餌料、調整垂釣方案,甚至可大幅度提升漁獲,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此為起點,探究如何正確識別魚星,具體如下。
幾種識別幾種常見的魚星
像一些適應能力強、分布廣泛的鯽魚、鯉魚等目標魚,它們是釣魚人最容易垂釣、且熟悉的,因此對它們的更應掌握,以便更好的垂釣。
▲鯽魚的魚星:鯽魚體積小、嘴巴小,性格相對溫順,衝擊力不足,吐出的魚星也不大。通常是一個體積大的魚星先浮出水面,接著是一個小魚星再出現,但數量較少時,難以不是成片、成串的出現。如果窩點水面的確有大量一大、一小的水泡,說明水底聚集了不少鯽魚。通過鯽魚的魚星可初步判斷鯽魚的大小:體積越大,意味著鯽魚越大;反之鯽魚越小。鯽魚大小不同,食性偏好也有差異,釣魚人根據魚星大小及時調整餌料味型、狀態,垂釣更有針對性。
▲鯉魚的魚星:鯉魚屬於底層魚,嘴唇肥厚,有邊遊動邊拱土覓食的習慣,攝食時吐出的水泡相比鯽魚要大得多,有時少則二三十個,多則四五十個,水泡大致相當。如果水面出現臉盆大小的一片魚星,很可能是一條5斤左右的鯉魚在水底拱食,這時需格外注意。值得注意的是,正因鯉魚有用嘴唇拱泥土的習慣,所以經常把水底淤泥弄得渾濁不堪,以至魚星也有淡淡的渾濁現象,這也是辨別鯉魚存在的一個標誌。
▲草魚的魚星:草魚產生的魚星大小不一,但基本隨體積增長而變大:2/3斤的草魚吐出的魚星大約有花生大小;10斤左右的草魚吐出的魚星稍大,但也就像紅棗大小,並且越是大體積草魚,吐出的魚星數量越少。草魚的魚星在水面基本是成串出現,而且位置多變、不固定,隨草魚的行動規矩變化,因為草魚口中的黏液較淡,所以在水面停留較短的時間就會破裂,這點需要留意。
▲黑魚的魚星:黑魚屬於掠食性魚,以小白條、麥穗、小翹嘴、小鯽魚為食,所以越是小雜魚數量聚集的地方,黑魚出沒的機率越大。黑魚口腔、咽部結構的原因,當吞食小魚後,會吐出大片的魚星,數量多、密集、細碎,極容易辨認,數量越多、分散的面積越大說明黑魚體積越多。筆者曾多次用手竿釣黑魚,都是先用窩料把小雜魚誘集至窩點,不多長時間黑魚便尾隨而至。仔細觀察水面,一旦有成片細碎水泡出現,便把鉤餌投擲到,經常不多長時間浮漂就有大頓口或黑漂出現,提竿上魚的機率很大。
▲青魚的魚星:不同於其他魚,青魚體積大,但魚星並不大,釣魚人把它稱為,有時也會在細碎的魚星裡摻雜著大個魚星。並且青魚遊弋的原因,魚星不會長時間固定在一個位置、範圍。
識別魚星需要注意的地方
魚星即是冒出水面的氣泡,但河流、湖泊產生氣泡的原因眾多,應熟悉兩者的區別。絕大部分的魚星是由魚鰓產生,逐漸上升至水面帶有黏性的水泡。正因為有黏液的作用,所以有一定的韌性,不至於露出水面立即破裂。與魚星類似的就是河流、湖泊、魚塘常見的沼氣泡,但不同於魚星,它大小一致、經常固定在一個位置不移動,所以很容易辨識。另外,魚星並非固定不變的,即便是同一魚種,活躍的水體環境不同,也有較大的差異。有些水域是沙底而不是常見的淤泥,這時的魚星顯得清澈、透亮,但容易破裂;有些水域水質偏肥,氣泡外表黏液多,在水錶能保持較長的時間。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介紹了幾種常見魚種的魚星特徵及識別方法,接著分享了魚星與地氣泡的差異。釣魚是個系統工程,正確識別魚星僅僅是對魚情有了大致了解,並不表示一定有好的漁獲。像餌料選擇、窩料使用、浮漂調釣、線組搭配等各個環節,都應該有所兼顧,這樣施釣,筆者相信會有不錯的魚情、漁獲。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