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熟悉這些魚星特徵,不要魚進窩了,還不知道!

2021-01-08 野釣人老高

投擲窩料後,將把附近遊弋的魚群聚集到窩點,魚在攝食過程中會有大量氣泡產生,而這正是釣魚人常說的魚星。魚種不同,魚星的大小、形態有較大的差異,正確快速識別魚星有助於釣魚人及時更換餌料、調整垂釣方案,甚至可大幅度提升漁獲,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此為起點,探究如何正確識別魚星,具體如下。

幾種識別幾種常見的魚星

像一些適應能力強、分布廣泛的鯽魚、鯉魚等目標魚,它們是釣魚人最容易垂釣、且熟悉的,因此對它們的更應掌握,以便更好的垂釣。

▲鯽魚的魚星:鯽魚體積小、嘴巴小,性格相對溫順,衝擊力不足,吐出的魚星也不大。通常是一個體積大的魚星先浮出水面,接著是一個小魚星再出現,但數量較少時,難以不是成片、成串的出現。如果窩點水面的確有大量一大、一小的水泡,說明水底聚集了不少鯽魚。通過鯽魚的魚星可初步判斷鯽魚的大小:體積越大,意味著鯽魚越大;反之鯽魚越小。鯽魚大小不同,食性偏好也有差異,釣魚人根據魚星大小及時調整餌料味型、狀態,垂釣更有針對性。

▲鯉魚的魚星:鯉魚屬於底層魚,嘴唇肥厚,有邊遊動邊拱土覓食的習慣,攝食時吐出的水泡相比鯽魚要大得多,有時少則二三十個,多則四五十個,水泡大致相當。如果水面出現臉盆大小的一片魚星,很可能是一條5斤左右的鯉魚在水底拱食,這時需格外注意。值得注意的是,正因鯉魚有用嘴唇拱泥土的習慣,所以經常把水底淤泥弄得渾濁不堪,以至魚星也有淡淡的渾濁現象,這也是辨別鯉魚存在的一個標誌。

▲草魚的魚星:草魚產生的魚星大小不一,但基本隨體積增長而變大:2/3斤的草魚吐出的魚星大約有花生大小;10斤左右的草魚吐出的魚星稍大,但也就像紅棗大小,並且越是大體積草魚,吐出的魚星數量越少。草魚的魚星在水面基本是成串出現,而且位置多變、不固定,隨草魚的行動規矩變化,因為草魚口中的黏液較淡,所以在水面停留較短的時間就會破裂,這點需要留意。

▲黑魚的魚星:黑魚屬於掠食性魚,以小白條、麥穗、小翹嘴、小鯽魚為食,所以越是小雜魚數量聚集的地方,黑魚出沒的機率越大。黑魚口腔、咽部結構的原因,當吞食小魚後,會吐出大片的魚星,數量多、密集、細碎,極容易辨認,數量越多、分散的面積越大說明黑魚體積越多。筆者曾多次用手竿釣黑魚,都是先用窩料把小雜魚誘集至窩點,不多長時間黑魚便尾隨而至。仔細觀察水面,一旦有成片細碎水泡出現,便把鉤餌投擲到,經常不多長時間浮漂就有大頓口或黑漂出現,提竿上魚的機率很大。

▲青魚的魚星:不同於其他魚,青魚體積大,但魚星並不大,釣魚人把它稱為,有時也會在細碎的魚星裡摻雜著大個魚星。並且青魚遊弋的原因,魚星不會長時間固定在一個位置、範圍。

識別魚星需要注意的地方

魚星即是冒出水面的氣泡,但河流、湖泊產生氣泡的原因眾多,應熟悉兩者的區別。絕大部分的魚星是由魚鰓產生,逐漸上升至水面帶有黏性的水泡。正因為有黏液的作用,所以有一定的韌性,不至於露出水面立即破裂。與魚星類似的就是河流、湖泊、魚塘常見的沼氣泡,但不同於魚星,它大小一致、經常固定在一個位置不移動,所以很容易辨識。另外,魚星並非固定不變的,即便是同一魚種,活躍的水體環境不同,也有較大的差異。有些水域是沙底而不是常見的淤泥,這時的魚星顯得清澈、透亮,但容易破裂;有些水域水質偏肥,氣泡外表黏液多,在水錶能保持較長的時間。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介紹了幾種常見魚種的魚星特徵及識別方法,接著分享了魚星與地氣泡的差異。釣魚是個系統工程,正確識別魚星僅僅是對魚情有了大致了解,並不表示一定有好的漁獲。像餌料選擇、窩料使用、浮漂調釣、線組搭配等各個環節,都應該有所兼顧,這樣施釣,筆者相信會有不錯的魚情、漁獲。

原創:野釣分享

相關焦點

  • 打窩不發窩,不見得是窩裡沒進魚,看這兩點,就知道魚進沒進窩
    不管是黑坑、競技釣,還是野釣,最怕的,就是打窩之後,浮漂紋絲不動,完全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魚進窩;很多釣友會認為,魚進窩,不是會帶動浮漂,有小碎口麼,沒魚進窩,那浮漂就沒什麼動靜了,這不是很簡單麼?會這樣的認為的釣友,甚至還不在少數,但遺憾的是,如果認為魚進窩,僅僅是會導致浮漂有漂訊,那就真是大錯特錯了,在實戰中,如果有魚進窩,有且僅有小雜魚,才會無所顧忌的攻擊食物;大多數體型略大點的淡水魚,對非自然來源的大堆食物,總是會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會從遠離釣餌,窩點的邊緣開始試探,反覆若干次之後,確定鉤餌沒有太大的危險,才會進食鉤餌;那麼問題來了,除非目標魚就是小體型鯽魚
  • 魚星四起,魚卻不咬鉤,著急解決不了問題,搞懂誘因方能化解
    其實我覺得釣友沒必要這樣,因為著急也解決不了。發生此類問題,釣友應該頭腦靈活,多多去觀察和分析。隨後製作相應的方法,在短時間內讓魚開口。當然說起來容易,實際要想解決此類問題,還得採用排除法。不然始終沒有方向,這樣想釣魚也很難。前提的分析出一些誘因,一點一點的常識,化解此類問題就容易多了。
  • 野外釣魚你得會「看星」,否則魚進窩了你都不知道
    魚在覓食以及遊動的時候,會產生一些小水泡浮到水面,這就是所謂的「魚星」。我們在選擇釣位,或者判斷是否有魚進窩,有沒有魚星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因素。不同的魚所產生的「魚星」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區分呢?接下來就跟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 釣魚人打窩後,如何判斷是否有魚進窩?四個小技巧為你解惑。
    俗話說:「釣魚不打窩,釣的也不多。」足以說明打窩在我們垂釣中的重要性。不管是野釣也好,黑坑釣也罷,作釣的前期都是需要靠打窩來誘魚的。比如野釣的手拋窩,搓餌或者拉餌抽窩,以及黑坑釣的散炮做窩都是為了引誘更多的魚兒進窩。當然,窩子能不能誘來魚兒,還得看你窩料的效果,效果好,魚兒自然多。
  • 野釣必須注意的三個信號,否則大魚進窩了都不知道
    實際上,大魚進窩很容易就可以判斷,下面就說一下最明顯的三個信號。小魚停口野釣有個比較煩人的現象,就是小魚相對較多,特別喜歡鬧窩,對此我們一般通過調整餌料狀態以及浮漂靈頓來進行規避。但是,當你發現下鉤後小魚停口,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因為這意味著大魚已經進窩,把小魚都擠走了。那麼下一個咬鉤的,很可能就是大物。
  • 水面魚星泛濫,魚卻不吃餌,怎麼辦?
    首先是野釣,野釣不同於其他,環境複雜,體現在多方面,比如水底有凹凸、溝壑、破磚碎石、障礙物等等,這些都有會對魚的遊動、棲息,包括攝食產生一定的影響。當然並非全是壞處,像歪倒的樹枝、水底亂石的間隙等等,附著大量植物碎屑、軟體小蟲等魚喜歡的食物,還利於魚的隱蔽。其次是窩子,說明釣友提前打窩,窩子以發窩,周圍的魚群得到聚集,所以魚不餌也可能有窩子的問題。
  • 大魚進窩,我們卻不知道,那是因為這些跡象我們都錯過了
    守釣大物,除了耐心之外,到還真沒有特別的技巧而言,大魚出沒的釣點、魚窩、魚道,大多都是自己想出來的。,窩子打下去,半小時之內就發窩,不管垂釣場合如何,想要守釣大物,必須要遵循這麼幾點,否則,大魚進窩,我們可能都不知道。
  • 秋季釣魚指南,釣魚時如何尋找魚群位置?根據魚星選擇釣位的技巧
    秋天的魚覓食活動頻繁,全天都有魚口,非常適合釣友們去垂釣。秋天的氣溫氣壓也非常舒適,不管在野外還是垂釣園裡,都能見到廣大釣魚愛好者的身影。釣魚的第一件事就是選擇釣位,只有找到了魚群所在位置,才能夠確定自己的釣位,進而釣到較多的魚。那麼,釣魚時如何尋找魚群位置?下面,我們就來講下根據魚星選擇釣位的技巧。
  • 鰱鱅、翹嘴的魚星是什麼樣的?記清了非常好認,附送甲魚魚星教程
    我們針對魚星的話題說了不少了,從分別什麼是魚星什麼是魚泡,到什麼是地氣什麼是草氣。我們知道每種魚的魚星都是不同的,要想判斷是哪種魚必須知道它們的魚星是什麼狀態,本期《漁課堂》,接著帶大家進入真正的分辨各類魚的魚星階段。上期我們說了一些魚的魚星狀態,大家都牢記了嗎?
  • 總看到窩裡有泡但魚不開口?找對原因方可化解!
    到底怎麼回事,窩裡全是魚星,就是一口沒有。經常釣魚的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雖然知道窩裡明明有很多的魚,但就是沒口釣不到。其實我覺得大可不必這樣,著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發生此類問題,多去觀察和分析,隨後製作相應的方法,促使魚兒開口。
  • 冬季釣魚用它打窩,不愁魚不進窩,附窩料製作方法和配方
    釣魚對於喜歡野釣的人來說,讓人歡喜讓人愁,歡喜的是蹭釣的人少了,愁的是因為魚比較難釣了。其實冬季釣魚跟其他季節釣魚本質沒有區別的,只要魚吃東西的話,自然就能釣到魚,所以冬季釣魚的關鍵就在於誘魚,把魚吸引過來了自然釣起來就順手了,所以今天給釣友們分享一款可以快速誘魚的窩料配方,冬季釣魚打窩用它不愁魚不進窩,釣友們看到這裡肯定好奇,什麼窩料還能快速誘魚,答案在下面,想知道的釣友往下看吧。本人將窩料的製作方法和配方一一列出來。
  • 冬天太冷,魚不好找?慶幸老釣手透露這幾招,上魚速度那叫一個快
    冬季的魚兒較為謹慎,也很難釣獲,尤其是鯽魚,其性格天生膽小,在低溫環境下活躍性又大大下降,從而導致攝食的欲望也不高。所以,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在一個窩裡釣了幾條魚之後就沒口了,或者在一個地方釣了很久也沒發現有魚進窩。
  • 水色過渾魚不容易發現鉤上的餌食,水色清中帶濁是釣魚的最佳水域
    我國地域遼闊,湖泊、水庫星羅棋布,其優美的水域環境、秀麗的文化景觀、豐富的魚類資源,是其他釣場,如河流、池塘難以比擬的,令廣大釣魚愛好者崇尚、嚮往。湖泊、水庫釣魚,是一門學問,與溪河釣、池塘釣大有區別。水色過渾魚不容易發現鉤上的餌食,水色清中帶濁是釣魚的最佳水域。關於辨水色釣諺云:"水清如鏡,釣魚不行。水呈泥漿,釣魚泡湯。"
  • 撒窩子後出現大量水泡並不代表窩裡有魚……
    撒窩子後出現大量水泡並不代表窩裡有魚,水泡不一定就是魚星。很多釣友把水泡等同於魚星,這是不對的,水下的腐殖質在腐敗的過程中會產生沼氣,在封凍之前,它們會以氣泡的形式釋放出來,看上去跟魚星沒什麼區別。所以,撒窩後出現大量水泡並不意味著有很多魚進窩了。
  • 水庫釣魚技巧一天快速掌握!從新手到老手,就是這麼簡單
    在小魚多的水庫釣魚,我主張另闢新窩和走釣的辦法。找新窩很簡單,就找那些水深2-3米,岸邊基本平坦,起魚基本方便的地方。岸邊近處有沒有魚星,有沒有魚跳等現象也是我們選點的依據。走釣就是把大部分東西留在基地,只帶少量的必需品,選定一個釣點,半個小時沒情況就往前走,在第二個釣點如果半小時還是沒情況,返回第一個釣點吃「回頭草」。
  • 窩裡有魚,干著急,怎麼就釣不上來?
    01餌料不合口在垂釣時,一開始窩子裡常有魚咬鉤,但是忽然窩子中出現大量魚星,冒出大水泡,這說明有大魚進窩了。這會讓釣友們很興奮,摩拳擦掌準備博大魚,但是等了很久不但大魚沒釣上來,原來咬鉤的魚也沒了。按理說有魚星出現,窩子裡一定是進了魚,怎麼就不咬鉤呢?這就是因為餌料不合魚口,魚不喜歡吃,自然就不會咬鉤了。例如我們原來釣的目標魚是鯽魚,窩料就是香甜味的,使用的釣餌也是香甜味的,被吸引過來的魚自然都是鯽魚,咬鉤的也是鯽魚。
  • 魚不咬鉤就只能幹瞪眼?記牢幾個小技巧,魚口馬上就有改善
    很多人都說釣魚是個需要靈活變通的活動,因為影響魚情的因素很多,而這些因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釣魚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沒魚咬鉤。特別是對一些一星期才能釣一次的釣友來說,如果這次機會把握不好那就要等下星期了。
  • 自製玉米一定要看,十有八九你不知道
    釣魚二十多年有,這些年釣魚總結下來的經驗還是有的。對於夏秋季釣鯉魚和草魚的釣友們最常用的餌料和窩料就是玉米粒,不但效果好還可以有效的避免小雜魚的鬧窩,今天給釣友們分享一種玉米粒餌料的做法,這款玉米粒是所有的乾貨中最得意的一款餌料,不是吹牛,至少一半釣魚人不曉得,這才是泡玉米的正確步驟!十有八九你也不知,今天就直接分享給釣友們,同時也希望能幫到更多喜歡釣魚的釣友們。
  • 野釣的時候,窩子裡有一大串魚泡,但就是不吃鉤的原因在此
    遇到問題中的情景,所謂的「魚泡」能夠判斷為真實魚星的話,那就恭喜你了,你的窩子裡已經打成了。這個時候,出現魚兒不咬鉤,只要找出原因針對性的調整,很大機率上可以避免「空軍」的。這種氣泡就是魚星。從上面對於魚星的敘述得知,魚星是魚兒在進食的時候產生的。也就是說窩子裡出現了魚星,就代表窩子裡已經聚來魚了。但是,還有一種氣泡和魚星類似,但並不是魚兒覓食產生的。是因為水底的腐爛物在高溫的情況下發酵產生的一種氣體,這個也是我們常說的「沼氣泡」。所以,判斷所謂的「魚泡」是否為魚星是很重要的。
  • 野河釣魚怎樣找魚窩?這些技巧出現的太及時了
    所謂找魚窩,就是發現哪裡藏魚多,也就是哪裡魚情好。很多釣魚新手沒有找魚窩的概念,不管三七二十一,走到哪裡就在哪兒拋竿垂釣,這樣的效果不好。其實,找魚窩也是有技巧的。野外釣魚新手經常會茫然失措,犯一些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