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曾作《於潛僧綠筠軒》以歌頌風雅高潔的竹,來批判當時的物慾俗骨,其中有言:「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竹子不僅與梅花、蘭花和菊花並稱為「四君子」,也成為了「歲寒三友」(竹子、梅花、松樹)中君子之道的象徵。因此在中國文化中,文人墨客都將竹子耐寒挺立、心虛節貞的比作君子的德行,以在自家院子裡種植竹子為風雅。但是為何,古時候民間卻有「竹子開花、馬上搬家」的說法呢?
▲竹子開花
01
「竹」是竹子的學名,本質上是一種草本植物。它原產於中國,品種繁多,或者矮小如草,或者高大如樹,後來因為具有生長迅速的特點廣泛地分布於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由於竹子的用途特別廣泛,竹筍作為食物具有營養價值且味道鮮美;竹稈製成篾條還可以用來編織成簸箕、背簍等生活用品;甚至粗大的竹稈還可以用來作為搭建房屋的材料。因而在我國南方四川、湖南、浙江等地,不僅很多百姓以種植竹子、販賣竹子製品為生,而且政府在執行「退耕還林」政策時也引導農民們種植竹子。
▲竹林照片
除去竹子本身的作用,成片的竹林鬱鬱蔥蔥也是十分具有觀賞性的美景和天然的避暑勝地,新鮮的空氣加上竹子特有的清香令人心曠神怡。那麼,「竹子開花、馬上搬家」的說法究竟從何而來呢?
作為禾草類多年生亞竹科植物,大多數品種的竹子會在生長12年到120年後才開花,並且一生只開花結籽一次,所以竹子開花十分罕見。而竹子之所以一生只開一次花的原因,是因為竹子開花之後便會死亡。據晉朝郭璞的《山海經注》記載:「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結實,結實必枯死,實落又復生」。竹子在開花前會掉落大量的竹葉,並且結籽後竹稈和根莖都會逐漸乾枯,最後腐爛、死亡。
▲竹子開花
02
不過正因為竹子開花結籽的現象比較罕見,所以有人猜想是不是因為古人很少見到這種景象,所以將其神秘化成為「不祥之兆」呢?專家表示,其實不然,不否認有這樣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應該是古人的生活智慧。
即使成片的竹林開花的景色十分壯麗,但是古人卻並沒有沉溺于欣賞美景。倘若竹子開花後,後果只會是很「可怕」。他們清楚地知道這些竹林開完花後就會開始死亡和腐爛,將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環境,如果不及時地做出反應那麼便會因此遭受巨大的損失。
▲古畫中的竹子
專家表示,首先竹子開花後其將會從根莖部分開始腐爛,這會導致大片大片的竹林轟然倒塌,對附近居民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直接威脅。其次,竹子的死亡會產生大面積的腐敗物質,附近居民處理不到位的話會在此後的生活之中受到空氣中腐敗物質產生的細菌和病毒汙染,潛移默化地危害當地其它動植物包括人類的健康。
03
不過最重要的原因是竹子的腐爛不但會汙染空氣,而且會對當地的水質產生影響,而水資源的質量與人類的生命、生活和生產都息息相關,被汙染的水源會給當地人帶來疾病甚至是瘟疫。
▲竹子根部
總之,從人們世世代代所積累的經驗來看,竹子開花這一現象會由於以上的各種原因,共同導致當地變得不再適合生存。如果居住地附近的竹子開花後,並沒有辦法去解決這些危害,那就最好選擇馬上搬家。到了現代,人們已經對竹子開花有了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各類竹子的成長周期,可以判斷出其何時開花結籽,更找到了科學對應的方法,竹子開花已經很難對我們造成損失了。
結語
西漢史學家劉向在其所作散文《說苑·雜言》中道:「今夫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會導致世界發生改變,這種改變會對人們一些過往的認知產生影響,從而導致經驗也需要改進。當然,即使時代已經變了,竹子開花我們也不需要馬上搬家了,卻並不妨礙我們對古人細心觀察生活、樂於總結經驗的人生智慧感到佩服。
參考資料:
《於潛僧綠筠軒》
《山海經注》
《說苑·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