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萊位於加裡曼丹島北部,是馬來西亞的國中國,且其兩塊領土並不相連。汶萊面積5765平方公裡,約為上海的九成大小。汶萊人口約45.95萬(2019年)。其中馬來人佔65.8%,華人佔10.2%,其他種族佔24%。汶萊華人不少,歷史上汶萊和我們確實淵源很深。
南北朝之一的梁朝,準確地說是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曾有一個叫做婆利國的小國遣使來到中國,獻上了一份特製的地毯,作為國禮,獻給了皇帝。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婆利國,也就是今天的汶萊,開始被中原人所知曉。當時的汶萊國王是信仰佛教的,他的皇冠用鑽石做的,高達一尺,龍椅則是全部黃金打造,踏板則是用銀,由此可見這個南海國度是何等富庶。
這種汶萊富庶的觀念,到了唐宋也是依舊。唐朝貞觀年間,汶萊的知者就曾來到長安,而且人數不少。宋朝初期,富庶還是老樣子,但是信仰卻已經發生了變化,佛教被捨棄,此時的國王信伊斯蘭教。
而更大的變化,發生在明朝初年,這一時期有個福建泉州人,叫做黃元壽,洪武年間,他曾是大明朝雲南永昌騰衝衛的總兵,還曾經帶兵到南海一處名為森屏灘的地域抗擊倭寇,立下戰功,因此朱元璋下旨,就以森屏灘之名,賜黃元壽改名為黃森屏,並委任其出使汶萊。
這個叫做黃森屏的福建人,便帶著一路人馬,在當時的婆羅洲,也就是現在的加裡曼丹島登陸。這支人馬並不是一支小規模的外交團隊,而是多達數千人的龐大遷徙群體,且拖家帶口。實際上所謂的出使應該是虛構,真相就是一次人口遷徙,只不過假託明朝使者的名義,用來自我保護罷了。
這個團隊在加裡曼丹島登陸之際,黃森屏經營起了一個規模不小的華人區域,也可以稱為一個小國,因為土著人稱黃森屏為拉闍,即國王,雖然華人依舊管他叫總兵。而此時北邊便是渤泥國,正處於衰退之中,遭到附近強權如蘇祿蘇丹國的威脅。於是一拍即合,渤泥國的蘇丹馬合謨沙便招黃森屏做了自己的女婿,蘇丹的弟弟則娶了黃森屏的妹妹,也就是說,黃森屏的勢力從此逐漸併入渤泥國,而這其實也就是今天汶萊的前身。
圖-汶萊機場
黃森屏的勢力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到加裡曼丹島北部沿海,如今馬來西亞的名城哥打基納巴盧和支那魯特等城,就是他建立起來的。一直到1402年,他的老丈人蘇丹馬合謨沙去世,新蘇丹繼位,黃森屏便當上了監國攝政。
又過了六年,已經是1408年即明朝永樂六年,黃森屏便帶著一百五十多人的團隊,回到離別多年的故土,向永樂皇帝朱棣進貢。永樂帝顯然很高興,特意下旨令沿途各府縣都要好好招待,結果盛情之下,已經年近七十的黃森屏,卻因旅途勞頓逝於途中。
圖-汶萊首都
臨終之際,黃森屏向皇帝提了三個願望,一是希望自己能安葬在中國,二是希望將他所統轄的渤泥和斷手河流域土地全部劃入明朝疆土,三是希望封他轄土之上一座高山為渤泥國的鎮山,並賜以美名,永鎮南洋大地。
前後兩點都好辦,但歸疆中華這一點,確實有點難辦。因為當時的明朝,雖然鄭和下西洋已經拉開序幕,但是海外領土的設立與管轄,卻是毫無前例。最終永樂皇帝的詔命,是應允了前後兩點,譬如那座山從此就叫做長寧鎮國山,直到黃森屏的妻子去世後葬在此山。
這段故事尚未完結,因為黃森屏的女兒,之前我們說她嫁給了渤泥第二任蘇丹,後來這位蘇丹就去世了,於是黃家的姑娘,就繼承王位,當上了汶萊第一位女王。此後王位由她與蘇丹所生的女兒所繼承。所以在這一時期,汶萊便出現了女王世代的局面,後來汶萊的王室也是黃森屏的女兒後裔。
正因這個緣故,直到今天,汶萊王室依舊很尊重黃森屏,「黃總兵墓」經歷代修葺,依舊受到汶萊王室的祭祀。甚至是在西方殖民者統治的年代,汶萊一步步的馬來化,但民間一直有王室奉黃森屏為始祖的說法在流傳,汶萊王室也持續得給予正面評價,《汶萊王室世系圖》有黃森屏的位置,王室博物館中有黃森屏的遺物,汶萊首都斯裡巴加灣市,就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黃森屏路。上個世紀初,汶萊創製國旗之際,在旗上加上兩道斜槓,就是為了紀念開國的兩位親王,其中之一就是黃森屏。
而當時的汶萊國,幅員也說得上「頗為遼闊」,在14世紀至16世紀,這個國家除了今天的領土之外,還擁有沙撈越、沙巴,甚至是菲律賓的南部群島。
沙巴的面積7萬平方公裡,汶萊統治此處一直到17世紀,由於汶萊國的內亂,導致蘇祿蘇丹介入,為了表示對蘇祿支持,汶萊便把沙巴拱手相讓,隨後蘇祿蘇丹又敗給英國。
圖-汶萊王室
至於沙撈越,位於婆羅洲北部,總面積達12萬平方公裡。殖民時期,在英國海軍的配合下,沙撈越打敗了汶萊,建立起詹姆士家族的王朝,一直維繫到1946年,才將主權移交給英國。
也就是說,國力一度強盛,差不多我國一個中等省份面積的汶萊,最後只剩下比上海市面積還小的這麼點地盤。
圖-汶萊空姐
不過國家再小,不妨礙人過好日子,現如今的汶萊人均GDP位列亞洲總第五位。而作為汶萊的國民,華人的日子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