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裡曼丹島地處東南亞馬來群島中部,面積74.33萬平方公裡,比兩個日本還要大,是世界第三大島嶼,也是亞洲最大的島嶼。
(加裡曼丹島位置)
今天的加裡曼丹島上有三個國家,其北部屬於馬來西亞和汶萊,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裡,佔全島總面積不到1/3,其餘地方都是印度尼西亞的領土。
汶萊坐落於加裡曼丹島北部沿岸,北臨中國南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總面積為5765平方公裡,比上海稍微小一點(6340.5平方公裡)。
(汶萊地理位置)
汶萊人口非常少,只有42萬,其中64%馬來人,10%是華人,看似是一個小國寡民,但汶萊的歷史卻比較久遠,是東南亞地區建國最早的國家之一。
中國對汶萊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梁朝時汶萊曾遣使來貢,當時稱之為「婆
利國」,此後一直到宋朝,汶萊與中國一直保持著貿易和外交聯繫。
到了元朝,汶萊被翻譯成「浡泥國」, 汶萊在這一時期徹底完成了伊斯蘭化,而在此之前汶萊是主要信奉佛教的。
元末明初,明軍的一個叫黃森屏總兵借道緬甸來到浡泥國,在他的幫助下,浡泥國日漸強盛,其國土包括菲律賓南部以及砂拉越和沙巴地區,當時加裡曼丹島的整個東北部都是浡泥國的領土。
明朝建立後浡泥國曾多次赴京朝貢,公元1408年浡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親自率團來北京朝貢,但在華期間麻那惹加那不幸染病去世,按照其遺囑,麻那惹加那死後被葬在南京。
在明朝中前期,浡泥國和明朝的來往還是比較頻繁的,汶萊這個稱謂就是誕生於明朝,只不過當時叫「汶萊」。
從18世紀開始,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汶萊的國運開始走下坡路。西班牙人、英國人和荷蘭人分別從西、東、南三面蠶食汶萊,到19世紀末期,加裡曼達島被英國和荷蘭瓜分,該島的大部歸屬荷屬印度尼西亞,英國則佔領北面地區,將汶萊三面包圍,汶萊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
面對英國殖民者的步步緊逼,汶萊政府被迫選擇妥協,不僅同意向英國割讓了大片領土,並準許英國人涉足其外交內政,汶萊蘇丹成為英國的傀儡。
不過在汶萊的委曲求全之下,英國最後竟然放過了汶萊,在名義上沒有吞併汶萊,保留了汶萊國祚。
由於地處熱帶地區,汶萊非常適合種植橡膠樹,而在工業橡膠誕生之前,天然橡膠的產地就那麼幾塊,天然橡膠的價格很昂貴,於是英國人汶萊大力推廣橡膠樹種植,橡膠成為汶萊的支柱產業,那時的汶萊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但是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人在這裡發現了石油,汶萊的命運也因此發生了改變。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迅速攻略東南亞,作為石油重鎮的汶萊也很快便被日軍佔領。在日本佔領期間被日本併入沙撈越和沙巴,合併成一個行政區域,汶萊徹底亡國,當地的石油資源也遭到日寇的瘋狂掠奪,直到二戰後汶萊才重新復國。
二戰結束後英國殖民者捲土重來,但是在美國的施壓之下,1946年7月,英國馬來亞當局將民政權力移交給汶萊政府,之後又過去14年,到1959年汶萊才基本收復了全部的內政權力,但汶萊的國防和外交依舊由英國控制。
此後隨著英國放棄了對馬來西亞的殖民,馬來西亞希望汶萊能加入聯邦,但由於在石油利益分配上遲遲達不成協議,汶萊人民強烈反對加入馬來西亞,並爆發了多次大規模遊行示威。在汶萊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汶萊最後成功地保持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1971年英國同意汶萊享有自治權。
1984年1月1日汶萊正式完全從英國獨立,1月7日,汶萊正式加入東南亞國家協會,9月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第159個會員國。
汶萊在獨立之後,憑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一舉成為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人均GDP為31628美元,在本地區僅次於新加坡。
不過汶萊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富,汶萊至今仍舊是一個君主過,汶萊皇室壟斷著大量的資源和社會財富,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皇室之一。
(參加日本天皇繼位大典的汶萊國王和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