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非洲居然發現新品種豆丁海馬!相當於在挪威發現袋鼠!!

2021-01-18 優潛YouDive


研究人員在南非索德瓦納灣最新發現的一種豆丁海馬,於近日被正式命名為Hippocampus Nalu。它們背部有尖刺,還長著一對神秘「翅膀」。與其他豆丁海馬不同,非洲豆丁海馬生活在巨浪翻滾的海域,常常乘沙御浪,身材小小卻相當強壯。


這一發現令人非常震驚,因為除了有一種在日本外,所有已知的其他七種豆丁海馬都生活在珊瑚礁三角區。這裡地處西南太平洋,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裡,物種多樣。而新發現的豆丁海馬則遠在8000公裡之外,這也是研究人員首次在印度洋和非洲大陸發現豆丁海馬。



「相差8000公裡,對於海馬研究者而言,這相當於在挪威發現了袋鼠」。英國海洋生物學家、也是研究海馬的權威專家、新研究的合著者Richard Smith說。這一新物種被稱為非洲豆丁海馬,又名索德瓦納灣豆丁海馬,來源於該物種發現地南非的索德瓦納灣Sodwana Bay,靠近莫三比克邊界。


2017年當地的潛水教練Savannah Nalu Olivier首次發現了這種豆丁海馬,她和同事們分享了她的照片。2018年,他們找到Richard Smith。Smith和同事Louw Claassens潛入在水下12至17米深的地方,收集到這種海馬的樣本。而後研究人員根據潛水教練的名字,將這個新物種的學名命名為Hippocampus Nalu。

幾乎所有的豆丁海馬都是在過去20年裡被發現的。這些海馬只能藉助水流遊很短的距離。研究顯示,在1200萬年前,Nalu豆丁海馬與已知所有豆丁海馬的共同祖先分離開來。「這意味著,我們極有可能在西印度洋以及更遠的地方發現更多的豆丁海馬。」




1: 巴氏豆丁海馬 Hippocampus Bargibanti

2: 丹尼斯豆丁海馬 Hippocampus Denis

3: 彭氏豆丁海馬 Hippocampus Pontohi

4: 薩託米豆丁海馬 Hippocampus Satomi

5: 賽氏豆丁海馬 Hippocampus Severnsi

6: 華倫氏豆丁海馬 Hippocampus Waleananus

7: 克裡蒙氏豆丁海馬 Hippocampus Colemani

8: 日本小豬豆丁海馬 Hippocampus Japapigu

聲明:本文由優潛YouDive採集網絡新聞原創編寫,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歡迎轉發,轉載請與我們聯繫。







優潛YouDive團隊基於8年的經驗,幫您計劃您夢想的潛水假期。

我們接受微信/支付寶(含花唄分期)/信用卡付款,並且不收取任何額外費用!


致電+86-400-606-1640,給我們發送電子郵件info@youdive.com.cn,或添加優潛行程顧問的微信:

相關焦點

  • 遙遠的非洲居然發現新品種豆丁海馬!相當於在挪威發現袋鼠!
    研究人員在南非索德瓦納灣最新發現的一種豆丁海馬,於近日被正式命名為Hippocampus Nalu。它們背部有尖刺,還長著一對神秘「翅膀」。與其他豆丁海馬不同,非洲豆丁海馬生活在巨浪翻滾的海域,常常乘沙御浪,身材小小卻相當強壯。
  • 蘭嶼發現罕見豆丁海馬 不到一釐米(圖)
    不過這次品種經專家確定為「克裡蒙氏豆丁海馬」,是所知豆丁海馬品種中,「少數中的少數、罕見中的罕見」,且體型小不易發現,臺灣綠島曾有紀錄。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發現克裡蒙氏豆丁海馬的張志弘表示,「我找了五天,第一眼看到牠,我就知道牠和其他的豆丁海馬不一樣。」
  • 【生物】四類萌萌的豆丁海馬
    ,讓我們來看看這4種可愛的豆丁海馬吧!釐米左右,在2003年被有名的水中攝影師Denise Tackett發現,因此沿用其姓名來命名,它是在印尼美那多藍碧海峽著名的潛點〝Denise’s hairball〞被發現的。
  • 生物科學:研究人員發現非洲鱷魚的新品種?
    生物科學:研究人員發現非洲鱷魚的新品種?在研究極度瀕危的細長鱷魚時,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 他們認為一個物種實際上是兩個。這一發現引發了對當前保護措施是否足以保護它們的擔憂。細長的鱷魚中等大小,生活在淡水棲息地,顧名思義,它有一個長而細長的鼻子。
  • 科學家又發現鯨魚新品種
    所以當聽到科學家們居然又發現新品種的鯨魚,電視機前的觀眾都發出了驚嘆聲。關於這種新鯨魚的線索首先出現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日本,那時捕鯨者報告說他們抓住了一頭陌生的劍吻鯨。然後在2004年,一頭死去的鯨魚被衝上阿拉斯加的海岸,它看起來似乎有點印象。
  • 發現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 或證實恐龍也曾漂洋過海
    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它的遺骸是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附近一個採礦點發現的,年代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一定是在開闊海域穿行數百英裡(1英裡約合1.6公裡)才抵達非洲大陸的。這是人們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
  • 豆丁海馬 墾丁現蹤(圖)
    有水晶宮超級名模之稱的豆丁海馬在放大鏡下的模樣華夏經緯網4月2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屏東縣墾丁海域月初發現3尾豆丁海馬,恆春潛水業者日前已成立聯誼會,將制定保護及下海參觀的各項辦法珊瑚礁學會理事長鄭明修說,豆丁海馬有水晶宮超級名模之稱,印尼發現豆丁海馬後,吸引大批國外觀光客潛水欣賞,一年賺進約3億臺幣的外匯。 據報導,珊瑚礁學會根據墾丁海域的珊瑚生態,已連續尋找了3年,直到本月初被墾丁陽光潛水教練鄭毓毅在墾丁西海岸海域發現,而且找到3尾,並經海洋生物博物館確認。
  • 科學家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化石
    據外媒報導,在摩洛哥工作的科學家發現了在非洲發現的鴨嘴龍的首批門徒。這些發現表明,恐龍在北美進化然後遷徙到南美、亞洲、歐洲之後並最終跨越數百公裡的開闊水域抵達非洲。關於這一發現的一項研究最近發表在《Cretaceous Research》上。
  • 【攝影】水下攝影,拍攝豆丁海馬
    丹尼斯豆丁海馬(學名:Hippocampus denise)是海龍科、海馬屬的一種魚類。
  • 【海洋科普】快來看看這些小可愛——豆丁海馬!
    【海洋科普】快來看看這些小可愛——豆丁海馬!其中,豆丁海馬近幾年來在熱帶島嶼潛水度假區中十分受歡迎迷你可愛的外形對潛水客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全世界已發現9種豆丁海馬巴氏豆丁海馬華倫氏豆丁海馬克裡蒙氏豆丁海馬薩託米豆丁海馬
  • 豆丁海馬——揭開海「萌寵」的神秘面紗
    它們體長僅僅兩釐米左右,並具有最佳的保護色,它們長得和所棲息的柳珊瑚幾乎一模一樣,由於豆丁海馬將自己保護的足夠好,所以人類對於它們的了解很淺,目前僅在中西太平洋區域發現過這種小傢伙,如果不是有科學家研究它們棲息的柳珊瑚的話,可能至今都不會發現它們的存在。②獨特的繁殖方式為了它們的族群更好繁衍,豆丁海馬一般都是成對或者成群的棲息在一株柳珊瑚之上。
  • 新品種恐龍被巴西發現,竟然和新疆左龍有親戚,看這是一隻什麼龍
    恐龍,是中國遠古時期的一種大型動物,這種動物的存在已經距離我們非常的遙遠。目前,我們人類只能通過考古發現去了解它們,就在人類將恐龍化石的種種痕跡挖掘出來之後,已經有很久的時間沒有出現恐龍的相關消息了。近期,在巴西的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恐龍,而且是和以往發現的恐龍品種有所差異。他們在巴西的博物館發布了這條考古新發現,關於新品種恐龍的消息。在巴西的東北部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發現的新品種恐龍化石,讓考古學家們取名為「阿拉塔龍」。
  • 自然界的拳擊手袋鼠,居然被梅花鹿吊打?快來一睹為快吧!
    自然界的拳擊手袋鼠,居然被梅花鹿吊打?快來一睹為快吧!看多了小貓小狗?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一下那些非洲和澳大利亞的動物,看看這些動物有沒有你喜歡的吧。說起袋鼠,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了,他們長相呆萌看起來毫無攻擊力,但小編想說的是,這些都只是表象。它們被人稱為自然界的拳擊手。而且強大的攻擊主要來自袋鼠的腿,袋鼠的腿部布滿了肌肉,十分有利,打架的時候用雙腿去踢對方。這腿踢上去估計傷害還真不小,然而正是這麼厲害的動物居然敗給了一隻梅花鹿!
  • 澳大利亞外海發現新品種駝海豚(圖)
    中化新網訊 國際研究員10月31日在最新一期《分子生態期刊》(Molecular Ecology)發表研究報告宣布,他們使用基因圖譜,鑑定出澳洲北部外海的新品種駝海豚。  美國野生生物保育學會(WildlifeConservation Society)領導的全球團隊,檢驗將近200隻死海豚,及大西洋、印度洋及印度洋—太平洋等4個駝海豚出沒海域的活海豚細胞組織標本後,發現新品種海豚。  專家研究180顆海豚頭骨牙齒數量及嘴部長度,及235隻活海豚的DNA樣本後,鑑定出澳洲北部外海的新品種駝海豚。
  • 【生物講解】世界上最可愛的偽裝大師——巴氏豆丁海馬
    由於它的極佳的偽裝能力,所以一直到宿主柳珊瑚在實驗室研究時才發現它的存在。科學家相信,其他類似的物種仍然尚未被發現。豆丁海馬極佳的保護色,讓它在棲息的柳珊瑚中極難被發現。身上覆蓋著大的球莖結節,和其棲息主物種柳珊瑚的息肉的顏色與形狀極為相似,而它的身體與柳珊瑚的莖幹相似。註:圖冊資料來源於動物世界網
  • 美麗豆丁海馬重現臺南海域 曾遭盜採消失(圖)
    臺灣海洋生物館研究團隊在綠島海域首度發現豆丁海馬,它表皮的顏色與疣狀凸起,融入寄生的桃紅色海扇中,很難察覺。(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8月18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南墾丁南灣海域的豆丁海馬前年被盜後,一直未見它們的美麗身影。臺灣珊瑚礁學會理事蔡永春昨天透露,豆丁海馬又重回墾丁,已發現3隻;臺灣海洋生物館也首度在綠島發現8隻,擔心被盜,都不公開發現地點。  豆丁海馬有「海中小精靈」之稱,全世界第一尾是在1996年發現。
  • 科學家發現無腿蜥蜴新品種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科學家已經在柬埔寨發現一種蜥蜴新品種,它既沒有眼睛,又沒有腿,看起來很像蛇或蠕蟲
  • 4年賺7億…豆丁海馬失蹤
    住在墾丁南灣獨立礁的三隻豆丁海馬日前遭人盜走,它們棲息的一百五十歲扇形軟角柳珊瑚也不見了。圖/蔡永春提供     墾丁南灣獨立礁罕見的三隻豆丁海馬,前天被盜,連棲息地一百五十年樹齡的扇形軟角柳珊瑚也一起挖走,現場留有鐵錘敲痕;「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鄭明修懸賞五萬元緝兇,潛水客也上網發動抓賊。     鄭明修說,光偷豆丁海馬,若沒有柳珊瑚,一定養不活;但即使連柳珊瑚一起偷,要養活豆丁海馬,還要看水族箱是否夠大,能否提供相當數量的浮遊動物及水流。
  • 非洲發現猴子新品種 擁有「貓頭鷹臉」和藍尾巴
    研究人員在非洲發現一種全新的猴子物種lesula它在野外被發現時已是成年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近在非洲發現並確定了一種新的猴子品種。早在2007年時,剛果的一位小學校長曾經在家中豢養過這種猴子,當地人都管它叫lesula。
  • 亞馬遜發現食人魚新品種 可以一口吃掉小鱷魚
    亞馬遜發現食人魚新品種中國網10月25日訊 據韓國《朝鮮日報》10月24日報導,近日,一則在亞馬遜發現食人魚新品種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 近日,紐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科研團隊在亞馬遜發現了食人魚Arapaima的新品種。食人魚Arapaima平均伸長2m,而目前世界上最大Arapaima的身長為5m。並且,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它一口可以吃下一隻小鱷魚,旺盛的食量令人毛骨悚然。此前,在當地已發現了4種Arapaima。本次,來自紐約大學的科研團隊又再次發現了Arapaima的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