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18000多公裡大陸海岸線上,許多歷史上有記錄的海龜棲息地特別是產卵場明顯萎縮,直至消失。而今,只有1公裡左右的海灘還能夠作為海龜的產卵場,這裡就是廣東省惠州綠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海龜灣」。近30多年來,雖受特別保護,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來這裡上岸產卵的海龜數量仍呈減少趨勢。
而在赤道南側,居住著1.4億人口的爪哇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在島的東南角,也藏著一片鮮為人知的海龜灘(上圖)。每晚,來自印度洋的海龜,會遊到海浪盡頭,一步一步爬上沙灘深處,選擇合適位置,慢慢扒開沙子,在洞裡產下上百個桌球大小的蛋。6名巡護員每天24小時在這裡工作著,堅持了一年又一年。即使是在全世界範圍內看,也顯然是一個重要的海龜產卵保護區。2019年10月上旬,南都記者來到這裡,短暫地體驗了一次海龜巡護員志願者之旅。
夜裡,一隻綠海龜嘗試上岸產卵,但因為上岸後找不到合適的產卵地,從岸上艱難返回大海裡休息。
印尼的這個海龜灣名叫Sukamade。據歷史記載,16世紀就已到訪爪哇島的荷蘭人,直至20世紀20年代才發現了這片被雨林圍繞的海灘。隨後,在1931年將海灘所在的大片森林「保護」了起來,還陸續在森林裡建造了6個共2千畝的橡膠和咖啡種植園。
雨林裡其實還有多片海灘,但海龜唯獨青睞這裡。1972年,Sukamade有了第一批海龜保護區的設施。從那時起至今,已有至少3000隻海龜上岸成功產卵並被記錄。
「與世隔絕」的良好生態環境
圍繞海灘的森林是爪哇島上唯一剩下的低地雨林。1982年,印尼政府將這片「島上最難抵達」的山林與海灘,建設成為梅魯·貝蒂裡國家公園(Meru Betiri National Park),以保護區裡最高的山峰命名,公園佔地580平方公裡,保護區裡除了29種野生動物和200多種鳥類,也是可能已經滅絕了的爪哇虎的最後棲息地。
梅魯·貝蒂裡國家公園所在的東爪哇,其實有印尼最熱門的兩座戶外打卡遊火山——布羅莫(Bromo)火山和宜珍(Ijen)火山,隔壁就是各國遊客每日紛至沓來的峇里島。但如果想進入海龜灘,在進入梅魯·貝蒂裡國家公園後,仍需要至少3個小時的越野車程翻越山林,讓這裡仍然保持著「與世隔絕」的良好生態環境。每晚,少數遊客作為志願者來到保護區,跟隨巡護員的腳步,穿過雨林,走入海龜灘,體驗海龜保育工作的艱辛。
雨季,海龜灘最「繁忙」
每年10月到下一年3月之間的雨季,是海龜灘最「繁忙」的時候。每個晚上,都會有海龜上岸產卵。有四個種類的海龜會在海龜灘上岸產卵:稜皮龜、玳瑁龜、綠海龜和橄欖龜。最常見到的是綠海龜,最稀有的是稜皮龜,其最大能重達200公斤,幾年才能在海灘上看到一隻。
為什麼海龜都選擇在雨季上岸產卵?這是因為海龜產卵首先要在沙灘上挖出一個洞,然後將上百個蛋下到洞裡。這就要求沙灘上一定深度下的沙子要足夠潮溼,要不然海龜沒法將沙子挖出,因為只有足夠溼潤的沙子好固定,幹的沙子會重新滑到洞裡。
10月初的晚上,一輪淡黃的新月掛在海面上。
站在海灘上,伸手不見五指,只能聽到海浪聲此起彼伏,讓人強烈感受到不遠處大海的洶湧澎湃,想像海龜生存繁衍所經歷的漫長的艱辛與兇險旅程。此時雨季還沒完全開始,巡護員說最近正是海龜上岸產卵的「低潮期」,已經連續兩個晚上沒有一隻海龜上岸。
從踏入沙灘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關閉了所有的光源,列隊緊跟著前進,只能見到前方近處同行者的背影。海龜對光線非常敏感,只有當確認了沙灘上完全安全,海龜才會上岸,在海水淹不到的沙灘深處尋找合適的產卵地。在此期間,海龜只要受到打擾,就會馬上返回海裡。而一旦確定了產卵地,挖開了沙子開始下蛋後,無論如何它都會把蛋全部生完。
海灘上豎起著一個定位用的巨大木架子,我們來到架子旁坐下,星星在雲層後若隱若現,看不清其他物體,此時唯一能做的只有在漆黑中等待。沒過多久,消息從巡護員的對講機傳來,有一隻海龜已經上岸,正在移動。一共有6名巡護員在這裡工作,每個晚上,他們分布在海灘各處,用設備觀測海龜的動向。一旦有海龜上岸,他們就會密切關注其行蹤。
巡護員的對講機再次傳來消息,上岸的海龜爬到了沙灘的深處,但它卻沒有挖洞下蛋,而是選擇返回大海。
我們跟著巡護員的燈光,前行了上百米,看到這隻正在爬行的海龜。這是一隻年輕的綠海龜,光照下,背殼上閃著綠光。它正在用槳一般的四肢,在沙面上一下一下划動,一點一點慢慢地挪動身體,有點艱難。靠近一點,能聽到綠海龜急促的呼吸聲,每行一段,它都要休息一會,才能繼續。巡護員的手電光打著其後背,長長的身影投落在其前進的路線上,到海邊不遠的距離,卻爬了許久。此時此刻的場景,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其中每個生物個體的不易。
據巡護員介紹,這隻海龜並沒有受到打擾,而是在尋找挖洞產卵地時沒能找到合適的地方,先回到海裡休息。巡護員估計它今晚會再次返回上岸產卵。海龜產卵是一個前後長達3小時的「漫長」過程,上岸就要爬1小時。
巡護員將海龜剛產下的蛋從沙中掏出放整齊清點數目。
巡護員們在確定了海龜開始產卵後,會在1-2個小時後準時來到這裡。當海龜生完蛋填上坑向海邊返回後,巡護員會馬上挖開取出海龜蛋。
海龜一次能產下100個左右的蛋,這隻綠海龜這次產下了109個。
海龜每次能產下100個左右的蛋,剛生下來的蛋殼還是軟的,殼面粘著沙子,一個個白色的桌球似的大小。
海灘旁的雨林裡,生活著野豬、猴子、蛇、還有各種大鳥。上百個海龜蛋,可是它們一頓豐盛的早餐!保護海龜蛋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其取出移到保護站的孵化房裡,重新埋進沙子裡孵化。兩個月後,小海龜就會從沙子裡鑽出來。如果沒有這種保護手段,能自然孵化並成功回到海裡的小海龜不足千分之一。
每天都有海龜上岸產卵,也意味著每天都有小海龜孵化出來放歸大海。第二天一早,我們再次返回海灘,計劃與巡護員一起放生小海龜。
早上,生完蛋的綠海龜從沙灘深處一步一步划動四肢,在沙灘上移動,慢慢爬向海邊。海龜巡護員與志願者在一旁守護。
當我們返回海灘時,正好遇上了昨晚的那隻綠海龜。
正如巡護員所猜測,這隻綠海龜在凌晨4時左右再次上岸尋找產卵地,並成功產下109個蛋。3個小時後,也就是早上7時,我們再次與產卵後返回的它在海灘上相遇。
志願者幫助巡護員將清點好數目的海龜蛋放入防水袋中。
剛生下來的海龜蛋如同桌球大小,外殼還是軟的,殼面上沾滿了沙子。
志願者們分成兩撥,一撥協助巡護員挖開沙子,將海龜蛋小心地取出擺放好,統計數字,將其放入防水袋中帶回,另一撥則陪伴著綠海龜慢慢地爬回。
天亮後氣溫升高,海風乾燥,剛經歷過生育過程的海龜的動作更顯艱難和遲緩。巡護員張開衣服為海龜遮陽,另一名則提著一桶水陪伴在旁,不時往綠海龜身上淋水,為其降溫並保持溼潤,讓其能稍微舒適地堅持爬回海裡。
收集回的海龜蛋都被帶到保護站的孵化房裡,一個鐵絲網圍著的房子確保猴子等其他生物不能進入。孵化房裡模擬沙灘的環境,巡護員將海龜蛋放入沙子裡,再套上鐵絲網防止孵化出來的小海龜亂跑。
地面是模擬的沙灘環境,地上插著的一個個牌子寫明了上岸產卵海龜的種類、產卵數目以及日期。從鐵絲網上寫著的信息知道,前一天晚上到這天早上,一共有5隻海龜上岸產卵。巡護員將剛收集回來的海龜蛋放入孵化池的沙子裡,一隻海龜上岸產下的蛋都放置在同一個鐵絲網下的沙子裡孵化著。
50多天之後,小海龜就會鑽出沙面,再過幾天,小海龜會被轉移到保護站的水池裡模擬適應水下生活,然後放歸大海。
小海龜奔向大海。數年過後,長大了的海龜,又會遊回海龜灘產卵,生生不息。
強大又軟弱
海龜在地球上已存活一億一千萬年,在人類還沒出現前就已有海龜的存在。擁有堅硬外殼的海龜,在無盡的生命徵程中歷盡艱險,它們是強大的;但面對如今地球生態系統遭到越來越多的外部威脅時,它們又是軟弱的,沒有絲毫的抵抗能力。
日益繁忙的海上運輸和海岸建設,使海龜洄遊活動受到嚴重幹擾。由於海龜的外殼、肉和蛋等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它們在世界各地被偷獵,導致海龜瀕臨絕種。不僅如此,漁業活動也使海龜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延繩釣、刺網及拖網經常使海龜被誤捕或將它們困在網中後溺水而亡。汙染和病原的加重,也是導致海龜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海水汙染,廢棄的塑料紙製品、魚鉤、石油洩漏等,有時直接通過海龜吞食導致其死亡。光汙染也會嚴重幹擾海龜築巢和孵化活動,各種化學汙染物降低它們的免疫力,使它們更加容易受到病原的感染。全球氣溫變暖對全世界的生物都是沉重打擊,極端氣候增多使海龜的築巢地可能被淹沒。上升的海水溫度,在破壞珊瑚礁的同時,也使海龜種群面臨著可能隨之爆發的疾病危脅。海龜的性別受孵化溫度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對海龜的性別平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最終可能會導致海龜種群崩潰。
世界上現存的海龜有7種,我國海域內有玳瑁、稜皮龜、綠海龜、太平洋麗龜和蠵龜,但絕大部分為綠海龜。
海龜屬於國際瀕危洄遊物種,洄遊路線通常跨國越境,執法、保護難度大,真正的海洋保護工作需要全民參與。人類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一個好的生態系統,人類也很難生存。(南都記者 譚慶駒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