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南安陽到浙江海寧
56歲的袁景軍千裡尋親!
剛剛!
好消息傳來!
他終於找到了分離56年的哥哥姐姐!
他還錄了個小視頻
跟大家分享自己此刻喜悅的心情
袁景軍曾由央視記者親自陪同
走遍海寧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尋親
央視新聞微博也幫忙擴散!
14年裡,他來了海寧19次
這條跨越1000公裡的
坎坷尋親路
他已經走了整整14年……
終於!找到了!
3月12日晚上7點25分,「大愛尋親群」發布了一條好消息:「祝賀河南安陽袁景軍找到海寧哥哥殷吳松!」
在這個435人的微信群裡,幾乎每一個都是尋親的人。對他們來說,「袁大哥」這個人絕不陌生,他的尋親故事、他在尋親會上的演講,都曾讓他們潸然淚下。
袁景軍出生於1964年,今年56歲。在半歲時,他從海寧硤石福利院被抱到了河南省安陽縣馬投澗。
在被第一家安陽市楊姓農民收養後,沒過多久,他又輾轉送往如今袁姓養父收養。
△袁景軍(上排左一)和養父母(下排)
在42歲那年,袁景軍得知自己的出生地在1000多公裡外的海寧,從此開始尋親。
他曾多次帶著幾百份尋人啟事參加海寧、嘉興等地的尋親會,與海寧當地許多家庭進行DNA匹配,也曾聽到無數次別人拉著他的手,說「像!真像!」
14年裡,他來了海寧19次,但都與成功擦肩而過。
△每次來海寧尋親,袁景軍免不了會來一趟報社
3月12日晚,袁景軍接到了海寧公安發來的消息:通過信息比對,他與家住斜橋鎮華豐村的殷吳松成功匹配。殷吳松被證實是袁景軍的哥哥。
當晚,報姐微信聯繫上袁景軍,他用了三個表情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加油,流淚,擁抱。
但遺憾的是,袁景軍的父母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去世了。袁景軍有5個哥哥和2個姐姐,其中一個哥哥已經去世。他是家裡的老么,排行第八。
得知找到親人時,袁景軍一下子高興極了,他馬上把這個消息立即告訴了老婆兒子,當然,也沒有忘記與他一起尋親多年的好友。
「父母已經不在了,但我找到了哥哥姐姐,前幾天,我們已經通過電話了。」袁景軍說,「來了海寧19次,下一次,就能高高興興來海寧認親了。」
目前,袁景軍和妻子住在河南安陽,他是安陽市政府機關的幹部,兒子英國碩士畢業後在北京工作。
記憶的閥門緩緩打開…
要不是小時候受欺負時,小朋友常說他是「上海抱來的小癟三」,或許袁景軍這輩子都不會知道自己被抱養的。
他很懂事,把童年時代同伴們對他的嘲笑放在心裡,一放就是幾十年。「我一定要找到親生父母,長大了一定要有能力照顧他們。」
△袁景軍小時候
2006年,42歲的袁景軍輾轉找到了第一任養父母后來生的兒子。他得知,自己的出生地是浙江海寧,一個離上海只有150公裡的小城市。
「我是從我第一個養父那裡知道我的身世的,他臨終前留給了我一個信封,裡面寫著我是來自浙江嘉興海寧硤石福利院的。」
小小的信封上,藍黑色的鋼筆墨跡很淡很淡。信封右下角有被划去的「地方國營海寧窯廠,廠址:浙江硤石鎮東山麓」鋼印字樣,鋼印字樣上重新寫上「海寧硤石福利所緘」。
家裡人還告訴袁景軍,第一任養父乘火車從河南到海寧,背了七八十斤小米,把袁景軍換了回來。「後來因為母親死了,父親一個人沒法撫養我,才把我又送了人。」
也是從2006年起,袁景軍開始往返安陽—海寧尋找親人。
他說,他的血管裡流的是海寧的血。「海寧永遠是我的根,我是東山腳下走出的孤兒。」
△袁景軍在尋親會上拿著牌子找線索
14年裡,尋親的腳步從未停下…
這條頗為坎坷的尋親路,袁景軍走了14年。
2006年6月6日,袁景軍從他人處得知,自己的出生地是海寧。
2006年初夏,袁景軍第一次到海寧,無功而返。
2006年下半年,袁景軍第二次來海寧,海寧一戶姓茹的家庭想跟他相認。經確認,雙方沒有血緣關係。
2007年,袁景軍為尋親一事往返海寧三次。那時,海寧一戶卜姓人家找到他,經比對,卜家老兩口並非袁景軍的親生父母。後來,又另有人家提出認親,也不是。
△袁景軍年輕時候
2008年新春過後,袁景軍第六次到海寧,海寧西片一戶人家想認親,遺憾的是,細節對不上。
2008年4月底,袁景軍得知自己與桐鄉一對老夫妻的DNA比對成功,DNA比對結果卻因誤檢被推翻。
2008年10月,袁景軍第七次赴海寧,在兒童福利院查到兩個日期,一個是他的出生日期,另一個是他被抱走的日期——1964年農曆四月十四出生,同年農曆十一月廿一被抱到河南安陽。
△在福利院查找當年的信息
2010年2月,袁景軍第八次坐列車到海寧找線索,未果。
2010年2月至4月間,袁景軍有了來海寧第九次、第十次尋親的記錄。第九次時,他向海寧顧家反饋DNA比對信息,其與顧家無血緣關係;第十次時,仍未獲重要線索。
2015年3月,袁景軍第11次來到海寧,與7戶認親家庭見面,獲得血液樣本。
△第11次尋親
2015年4月29日,袁景軍第12次來到海寧,7位認親人中,比對準確率最高的親自鑑定逐一失敗;但熱心市民胡先生給他又找到了5戶認親家庭,他逐一和他們見面。之後,袁景軍帶著500分尋人啟事,去海寧和海鹽的農村地區以求獲得線索。
△2015年的袁景軍
2016年4月26日,袁景軍帶著同為尋親人的趙紅霞、劉擁軍,還帶了家鄉6位尋親者的資料,經過一天一夜的顛簸,第13次來到海寧。他們提前列印了1000份尋親啟事,在海寧四處發放,但沒有收穫。
△第13次尋親
2017年10月,袁景軍第16次來海寧。由他領路,其他3個尋親家庭與他一起。他們走遍海寧的大街小巷,雖未果,但他說,只要能踏上這塊土地,就感到心裡很暖。
△第16次尋親
2019年4月4日,袁景軍第18次來海寧。在當天的第二屆嘉興、海寧、桐鄉、平湖、海鹽、嘉善大愛公益尋親會上,全國各地200多位尋親者齊聚海寧,袁景軍的演講讓在場的尋親者潸然淚下。
△第18次來海寧
2019年6月22日,袁景軍陪著終於找到家人的老鄉劉擁軍回海寧鹽官認親。這是他第19次來海寧。
他沒想到的是,原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就在8公裡外的斜橋。
△袁景軍哽咽演講
曾由央視記者陪同尋親
在安陽,像袁景軍這樣被領養的孩子就有1000多人。
這些來自南方的孩子被放到車站、碼頭、孤兒院,甚至是廁所,又輾轉來到北方,像浮萍一樣四處漂泊。他們有個統一的名字,「上海孤兒」,也被稱為「國家的兒子」。
「他們把我放到福利院,我能理解,」袁景軍默然,「那個年代窮,錢江潮水倒灌,鹽水上岸,地裡的桑苗插了也種不活。」
△曾經的「家」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唯一的心願可能就是,找到親人,找到自己的根。但由於經濟因素等原因,很多人陸續放棄了尋找親身父母,也有像袁景軍一樣,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依舊咬牙堅持的。
2015年,央視新聞曾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袁景軍的兒子袁曄也在下方評論說,找到親身父母是爸爸一直以來的心願,「我爸還說,如果有生之年沒找到,希望我可以幫他完成心願。」
曾經由央視記者親自陪同走遍海寧鄉村每一個角落的袁景軍,現在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親人。
不過,由於疫情影響,縱使袁景軍想馬上回海寧認親,也做不到。現在,他和家裡人拉了個家族群,即使暫時不能回去,他們也可以通過視頻見面。
他還有一個心願…
十多年下來,袁景軍早已把海寧視作自己的家鄉。
每次回海寧,他都要帶一些安陽當地的土特產,碰到熟悉的海寧朋友就送點給對方。十幾年下來,雖然沒有找到父母,他竟不知不覺認識了許多家鄉的朋友。
每次回海寧,他都會去南關廂、斜橋走走,冥冥中有天意,總有一種聲音告訴他,他就是出生在這裡。
他希望,在自己還沒有退休前,能有海寧的朋友來安陽看看,他會帶著大家四處去看看。
他說,這種感覺就像遠方的遊子要接待家鄉來的客人。
△袁景軍仔細欣賞硤石燈彩
他已經想好了,等疫情過去,就開著車,帶上滿滿的安陽土雞土鴨,回海寧與親人團聚。
到時候,肯定能在海寧多住一段日子。
他還打算,將來老了,要回海寧買套房,後半生就在這裡度過,因為「小時候不在這裡長大,老了之後一定要補回來。」
昨晚
海寧日報2015年3月的一條微信
突然迎來了一條「特別」留言
這條微信的標題是
《【尋親第10年】袁景軍與認親家庭面對面
一周後他能找到親人嗎?》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大聲說出那個字
「能!」
為袁景軍點
記者:湯夢丹、王家維
編輯:王家維